交涉的雙方可能是熟識的親友,彼此之間存有情感的糾葛,所以,在交涉中感情和理智有時是分不開的,要是一味地講求效率,不顧人情,可能會變成眾叛親離,反而壞了交涉的預定目標,形成表麵獲勝,實質失敗的情況。如能略施小惠、兼顧情理、順水推舟,不強行說服對方,而是與對方分享利益,使競爭合作保持良好的平衡關係,這種"懷柔"的方式,有時候反而是更有智慧的表現。
必要的時候,不反對對方的意見,並適度向對方讓步,承認自己的缺點,感謝對方的指正,表明妥善處理的決心,也能達到最終目的。
如果交涉的對手是個熱心、有智慧、有理性、經驗豐富且消息靈通的人,此種疏導情感的懷柔手段,必能滿足雙方最低的欲求,形成皆大歡喜的交涉;倘若對方不通情理、不可理喻,那麼懷柔手段就不一定能奏效了,大可直接施予威脅,不必浪費精力,希望對方能改變立場。例如對方貪得無厭、得寸進尺時,就不必再和他繼續糾纏,可直接告訴他,你的權限隻能讓步到此,要是對方仍不滿意,這件事也隻好到此為止,如果對方真想成交,就不會要求你再做任何退讓。
假如對方施展拖延戰術時,則不妨告訴他,隻有現在做決定才能算數,否則你無法給他任何保證,不論這種論調是虛張聲勢或真有其事,至少可讓對方知道你有堅定的立場,而且這種"鐵定最後一天"式的最後通牒,常能迫使對手不得不采取行動,決定是否接受你的威脅。反過來說,如果握有商品的是對方,你也不能直接說出你心目中的價格,必須先以低價起頭,再稍稍提高些說,"好吧,讓我們彼此各讓一步!"這種以不購買為威脅的方式,往往也很具神效。
以上這些教條式法則,可以融會貫通在任何社交場合,其實其基本法則就是掌握人性的弱點,從而鉗住其弱點,做為我們社交成功的關鍵。
拒絕有方,不失人心
我們首先需要認識到,拒絕別人是必要的。我們既不是有求必應的萬能神仙,也不是做事不講原則的人,因此,我們不能為了與人搞好關係,而胡亂答應別人的要求。
但拒絕別人的時候,一定要講求方法,否則會讓你失去人心。不善拒絕的人,一次拒絕就可能得罪多年的深交;善於周旋的人,盡管天天都在拒絕,卻仍能廣結人緣,極少招來埋怨。
拒絕別人時,要顧及對方的尊嚴。因為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人們一旦投入社交,無論他的地位、職務多高,成就多大,他們無一例外地都關心外界對自己的評價。由於來自外界評價的性質、強度和方式不同,人們會相應的做出不同反應,並對交際過程及其結果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通常的規律是:尊之則悅,不尊則哀。也就是說,當得到肯定的評價時,人們的自尊心理便會得到滿足,便會產生一種成功的情緒體驗,表現出歡愉樂觀和興奮激動的心情,進而"投桃報李",對滿足自己自尊欲望的人產生好感和親近之情,並采取積極的合作態度,交際隨之向成功的方向發展。反之,當人們不受尊重,受到不公正的評價時,便會產生失落感、不滿和憤怒情緒,進而出現對抗姿態,使交際陷入危機。
拒絕要講求方法,選擇對方最容易接受的拒絕方式,才是最好的拒絕。通過身體動作把自己拒絕的意圖傳遞給對方,就是一個很好的拒絕方式。當一個人想拒絕對方繼續交談時,可以轉動脖子、用手帕拭眼睛、按太陽穴以及按眉毛下部等漫不經心的小動作。這些動作意味著一種信號:我較為疲勞、身體不適,希望早一點停止談話。顯然,這是一種暗示拒絕的方法。此外,微笑的中斷、較長時間的沉默、目光旁視等也可表示對談話不感興趣、內心為難等心理。
向對方說"不",是最簡單直白,也是最無情的解拒絕方式。但對別人說"不",如果表達得巧妙,可以使得雙方皆大歡喜;但如果說不好就會得罪別人。所以,在對別人說"不"的時候就要注意分寸,下有幾個小竅門不妨參考一下。
1.拖延期限
一位女友想與你約會。她在電話裏問你:"今天晚上8點鍾去跳舞,好嗎?"你可以回答:"明天再約吧,到時候我給你去電話。"你的同事如果約你星期天去釣魚,你不想去,可以這樣回答:"其實我是個釣魚迷,自從成了家,星期天就被妻子沒收啦!"
2.表示推脫
一位客人希望換個房間,你可以說:"對不起,這得值班經理決定,他現在不在。"你和妻子一塊兒上街,妻子看到一件漂亮的連衣裙,很想買。你可以拍拍衣袋:"糟糕,我忘了帶錢包。"有人想找你談話,你看看表:"對不起,我還要參加一個會,改天行嗎?"
3.表示客氣
當別人送禮給你,而你又不便接受時,你可以客氣地回絕:一是說客氣話;二是表示受寵若驚,不敢領受;三是強調對方留著它會有更多的用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