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山田本一獲勝的秘訣就緣於一種"登門檻效應"的心理。"登門檻效應"又叫"得寸進尺效應"。加拿大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如果直接提要求,會有46%的多倫多居民甘願為癌症學會捐款;而如果分兩步提出要求,即前一天先請居民們佩戴一個宣傳紀念章,第二天再請他們捐款,則有近90%的居民願意捐款,也就是說,願意捐款的人數幾乎增加了一倍。
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你需要得到別人的幫助時,如果你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則往往容易被拒絕;而倘若你先提出較低的要求,被對方接受後再去適當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成功的幾率就會很高,這種現象就是被心理學家定義的"得寸進尺效應"。
其實,"得寸進尺"效應,是一種循序漸進的誘導法。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從心理學上講,每個意誌行動都有行動的最初目標。人們拒絕難以做到的或違反意願的請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一旦對於某種小請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就會增加同意這種要求的傾向;而當他卷入了這項活動的一小部分以後,便會產生自己是關心社會福利者的知覺、自我概念或態度。這時如果他拒絕後來的更大要求,就會出現認知上的不協調,於是恢複協調的內部壓力就會支使他繼續幹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幫助,並使態度拓改變成為持久的。
總而言之,"得寸進尺效應"反映出人們在學習、生活、工作中普遍地具有避重就輕、避難趨易的心理傾向,是指一個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台階一級台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因此,"得寸進尺效應"也叫"登門檻效應"。
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於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登門坎效應"對人的影響。明代洪應明也曾談到這個問題,他在《菜根譚》中說:"攻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當使人可從。"在求人辦事中,將這一心理效應加以應用,就很容易達成所願。
讓對方甘願效力的"鍋子理論"
阿凡提是維吾爾民族傳說中的神奇人物,他以風趣和機智著稱。他經常運用誘導的語言技巧,替平民百姓伸冤出氣,懲治那些貪心的巴依(巴依相當於古代漢民族中的財主),讓他們顧此失彼,吃盡苦頭。至今還有不少維吾爾人把阿凡提當做他們的救世主。而阿凡提古靈精怪的處事作風,也為後世人津津樂道。
據說有一天,一個家境貧寒的小姑娘為了給母親煎藥,在萬般無奈之下,到一位以吝嗇貪婪聞名的巴依家去借他家那口金鍋子,巴依當然不肯,還把小姑娘趕出了門。這事正巧被阿凡提看見了,最後巴依把阿凡提的小毛驢留下做抵押,才讓小姑娘拎了一隻鐵鍋子出門。
第二天,阿凡提準時來還鍋子,並且還帶著一隻小鍋,巴依好奇地問:"阿凡提,你帶這個小鍋子來幹嗎?"
阿凡提故作神秘地說:"老爺,你昨天借給我的鍋是一隻懷了孕的鍋,今天早上我到你這兒來的時候,它剛好生了一隻小鍋,所以我一並帶來還給你啦!"
巴依當然不信鍋子會生孩子,他還以為阿凡提精神有問題,為了得到這隻小鍋,他裝模作樣地說:"是啊!是啊!我昨天借給你鍋子時,它正懷著孕呢!"然後讓阿凡提牽走了小毛驢,並假裝慷慨地說:"阿凡提,今後不管你要借什麼東西,都盡管來借好了。"
從此以後,阿凡提每借一次東西,都會依樣還給巴依一件小東西,巴依笑得合不攏嘴,心裏卻不停地嘲笑阿凡提。
過了半個月,阿凡提愁眉苦臉地對巴依說:"巴依老爺,我的母親生病了,我想借你那口祖傳的金鍋去給母親煎藥。"
巴依一想到過幾天就有兩隻金鍋到手,便不顧一切,急忙把金鍋借給阿凡提。
誰知這次阿凡提過了很久都沒來還鍋子,巴依等得不耐煩,決定親自上門去討回來。正準備出門,阿凡提急匆匆地跑進來,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巴依老爺,不好啦!你借給我的那隻金鍋難產死了!"
巴依大吃一驚,瞪起眼罵道:"放屁,鍋子怎麼會死呢?"
阿凡提立即提高聲音說:"巴依老爺,你既然相信鍋子會生小孩,那它為什麼不會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