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豐收(2 / 2)

夏天到了,去年播下的冬小麥熟了,李家田地裏明顯更豐碩的成果顯然讓再次來察看的縣尊大人很高興,有經驗的老農也說李家今年的畝產要翻番,縣尊聽了非常高興,便又領了人來幫著李家收割,而有了縣尊蒞臨,李家的收成又怎麼會不引起縣中所有人的關注呢。

辛勤勞動,就會有收獲,李花兒是早有心理準備,可是,除了她,所有的人都被縣中小吏統計出的數據驚呆了畝產三十鬥!這是怎樣的一個數據呀。

“你說多少?”縣尊再也無法淡定,直接從椅子上站了起來,朝著廳中拱手稟報的小吏走了過去。

“回大人,李家二百畝地,共得麥六百石。”小吏的臉有些發紅,這樣的收成,稟到朝上,合縣官吏都要受獎的。

縣尊在屋裏轉了幾圈,而後一揮大袖,高聲道:“報,快馬報到朝堂,聖上與廟堂的諸位相公必然高興。”縣尊一轉身,雙眼發亮看著李其海:“好,好,你立了一大功。”

李其海臉色通紅,他的興奮更高於在場所有人,不過,好在他還沒有亂了神智:“大人這半年以來時時垂詢,予以指教,如今方有這樣的收成。”

縣尊又走了幾圈,平複了胸中的激蕩,坐回椅上,“具體的種植方法都有詳細記錄?”

李其海恭敬道:“是,小的兒子都一一記下了。”

“你兒子?”

“是。”李其海提到自家的兒子,臉上亦有欣慰之情:“最初,便是犬子找到了前人的經驗,小的這才有膽量拿全家的田地來試種。”

縣尊點了點頭:“確是不易。”又道:“你家兒子今日怎麼沒來?”

李其海笑道:“未得縣尊召見,他一個白丁,卻沒有資格來此。”

縣尊笑嗔:“胡說。既是他從故紙堆裏找出的法子,豈能不為他計功。”也不理李其海,直接讓人去喚李守道。

李守道很快跟著小吏走了進來,他如今是白身,沒有功名,便自稱小民而非學生。聽了縣尊大人的詢問,早得了李花兒反複叮囑的李守道紅著臉道:“不過是與妹妹讀書時偶有所得,算不得什麼,若無縣尊大人支持,父親辛勤勞作照管,也沒有今日的豐收。”

這孩子很明白事理,縣尊很滿意,於是,在送往京中的奏折中,便提了一提:“……縣中有學子,研習經書卻未忘農事,遍曆各代農事書藉,總結經驗,得新式種田之法,收成增長三倍……國以農為本,農以食為天,其子,其父,皆應褒獎。”

朝堂之上,川中縣令一紙奏折,卻掀起了濤天大浪。

皇帝坐在金龍寶座之上,於大朝時著人將奏折念了一遍,朝堂上一時喧鬧不止,此時,仁宗已有十九歲,章獻太後坐在垂簾之後聽政已經有七年,她本是蜀地之人,知道家鄉出了這樣的人才,自是極為歡喜,故而讓皇帝將這奏折拿到大朝之上來念給百官聽聞。

“眾位卿家,鳳棲縣令隨奏折一起送達的,亦有耕種的詳細記錄,諸位相公也早已看過,不如聽聽他們分說。”

此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呂夷簡已在朝中為相多年,聽了此語,便走了出來。

呂夷簡出身仕宦之家,伯父呂蒙正是真宗時的宰相;父親呂蒙亨官至光祿寺丞、大理寺丞。其祖父龜祥曾任安徽壽州知州才識卓優、清慎勤政,當時便有“廉能”之譽。

這些年,呂夷簡一方麵要細心處理國家大事,一方麵還要小心翼翼地約束太後的放縱和獨斷專行。在這種情況下,他本著公忠報國之心,殫心竭慮地處理萬千事務。小事他照顧太後的顏麵,大事則寸步不讓,有時惹得太後非常惱怒。遇到這種情況,呂夷簡總是詳細剖白,再三陳述自己的意見,迫使太後接受正確意見。

這個奏折他早已閱過,也找了負責農事的戶部官員詢問,心裏早有成算。

“鳳棲縣所陳,並非異事,早在前朝,便有畝產三十幾鬥的記載,隻是,國以農為本,涉及此類事情,又是改變種植方法的事,卻須小心謹慎,而今,鳳棲縣總結出具體的耕種方法,戶部可著人詳細查看,找有經驗的老農詢問……”頓了頓,呂夷簡拱手道:“太後,聖上,為著謹慎,可立即差人去往蜀中。而後,方可行獎勵封賞事。”

太後雖不曾全然滿意,但也沒有什麼意見:“即如此,眾卿家可擬出人選後,哀家批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