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流行病學三環節
1.2.1傳染源
世界衛生組織負責傳染病的執行幹事戴維海曼16日在此間宣布,經過全球科研人員的通力合作,終於正式確認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
1.2.1.1SARS患者
目前已知患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感染SARS病原後,經過1-12天(一般為4~5天)的潛伏期,出現發熱等症狀,然後出現咳嗽,多為幹咳、少痰等症狀。
傳染期:初步分析,在咳嗽症狀明顯期間,患者的傳染性較強。
排毒量與排毒時間一般與病情輕重呈正比關係,少數病例傳染性極強,存在超傳播者,即並非所有病人都具有同等傳播能力,有的病例排毒量大、排毒時間長,特別是咳嗽症狀明顯、行氣管插管術時噴出飛沫量多者,可能是最危險的傳播者。
通常暴發中的“首發或首批”病例、流行中的早期病例傳染性強、致病力也強,隨著疫情的發展,大多數病毒株毒力、傳染性均減弱:
當然在流行的過程中,也存在病原發生變異,個別毒株的傳染性、毒力會增強的可能性。
1.2.1.2病原攜帶者(隱性感染者)
共同暴露於傳染性SARS病例後,部分人不發病。理論上應存在隱性感染,但隱性感染的比例尚不清楚。隱性感染者在SARS傳播中的流行病學意義有待進一步研究。
1.2.1.3其他傳染源
流行病學調查初步顯示:廣東省部分城市的首發病例為廚師或市場采購人員;不同起聚集性病例中的“首例”和散發病例沒有同類病例密切接觸史,由此推測本病可能存在其他傳染來源,其中可能為動物源性傳染病。傳染源可能包含某種或幾種動物,但具體不詳,有待病原確定後,開展動物專題調查等深人研究進一步確定。
病原是如何在外環境中存活等尚不清楚。
1.2.2傳播途徑
以近距離飛沫傳播為主,也存在通過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傳播的途徑。可由被汙染的手、玩具等經口鼻黏膜、眼結膜而傳播。
密切接觸是指治療或護理、探視病人;與病人共同生活;直接接觸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或體液。
醫院內傳播模式主要有:
醫務人員通過直接醫療、護理病人被感染,其中以口腔檢查、氣管插管等操作時容易感染。
通過探視、護理病人被感染。
因與SARS病人合住同一病房被感染。
醫院內傳播與病房環境、醫療經過、患者病情、暴露時間、醫護或探視人員個人防護等因素關係密切。病房環境通風不良、患者病情危重、經過吸痰或氣管插管搶救、醫護或探視人員個人防護不當均可使感染危險性增加。
1.2.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由於醫護人員在治療、護理SARS病例時,不得不近距離接觸,成為本病的高危人群。
病人的密切接觸者也是本病危險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