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
發熱即體溫升高,是臨床常見的急症之一,一般認為是由感染、過敏或變態反應、結締組織疾病、血液係統疾病、組織壞死與血液分解產物的吸收、物理及化學因素、惡性腫瘤等引起。中醫稱之為“壯熱”、“內熱”“日哺潮熱”,可分為外感發熱、肺胃實熱、陰虛內熱三種。
(診斷要點)
一、有外感病因或有傳染病接觸史。
二、體溫高於人體正常體溫。
三、理化和特殊檢查(如胸透、血尿常規、血尿澱粉酶、尿三膽、肝功、肥達氏反應、B超、腰穿、(X掃描等)有助於病因診斷。
(療法集粹)
一、體針
(一)取穴,風池、大椎(均先刺)曲池、合穀。壯熱配十宣、耳尖(均用三棱針放血4~5滴)驚厥配百會、印堂;嘔吐配中脘、天樞、氣海、上巨虛;咽痛配少商、啞門;喘咳痰飲配肺俞、天突、尺澤、豐隆;百日咳配肺俞、四縫、太淵;腮腺炎配角孫、阿是穴;神倦體虛、關元、足三裏。
(二)針法,用約22號針速刺,得氣後出針,搖動針孔,任其出血,不出血者加壓擠血2~3滴,除主穴外,再刺配穴2~3穴,日2次。
(三)療效:治療100例小兒高熱患者,均在2天內退熱,平均治療2.32次。
二、體針
(一)取穴:四縫。
(二)針法:用28號0.5寸毫針,持針體使針尖露出5分,對準穴位快速直刺1~1.5分,撚轉3~5次並快速出針,以見黃自色油珠樣液體或略加擠壓至有液體冒出為準。每日針刺1~2次,3~7天為1療程。
(三)療效:治療小兒低熱120例,神經性低熱57例,有效55例;呼吸道炎症性低熱27例,有效24例;消化道炎症性低熱36例,有效35例。總有效率為95%。
三、體針
(一)取穴:少商、大椎。咽痛加二間;鼻塞加迎香;頭痛加合穀。
(二)針法:點刺少商、大椎穴,擠出暗紅色血或帶有黃色點血。
(三)療效:治療16例小兒高熱患者,痊愈8例,好轉5例,無效3例。
四、放血
(一)取穴:百會、太陽、耳尖、人中、十二井點刺出血;尺澤、委中錐刺放血;大椎至每節宜刺之。
(二)方法:點刺術。用三棱針或祖毫計對準應刺部位,以穩、準、快的手法刺破皮膚,深約半分至1分,擠出血液0.3~1毫升,重者可出血毫升,錐刺術:用三棱針或粗毫針直入直出,深約半寸,主要用於病灶較深或肌肉豐厚處穴位放血,出血1毫升左右。
(三)適應症:主要用於氣管高熱,一般每刺必效。
五、推拿
1具體操作:外感發熱者推攢竹、坎官,揉太陽,清天河水、肺藝。風寒者加推三關,掐揉三扇門,拿風池;風熱者加推脊。
2陰處內熱:補脾經、肺經,揉上馬,清天河水,推湧泉,按揉足三裏,運內勞宮。
3肺胃實熱:清大腸、胃經、肺經,揉板門,運內八卦,清天河水,退六腑,揉天樞。
(綜合評估)
一、針灸推拿治療本病療效較好,尤其對小兒發熱,療效更佳。據小兒發熱419例針灸臨床報道,有效384例,占65%,無效35例,占3.85%。
二、針灸推拿治療的同時,必須進行全麵細致的診查,尋找病因,尤其對長期低熱患者,更應注意,排除癌腫及其它慢性疾患的可能。熱退後,須對因治療。
三、針灸推拿效果不佳時,可采用中西醫綜合治療。
四、對高熱患者,針刺治療時均可搖大其孔,或以粗封,針刺放血,加強退熱降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