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骨傷科疾病(2 / 3)

五、X線檢查:常規攝片無特殊發現。

骨質疏鬆

此病應注意與岡上肌腱炎、肱二頭肌肌腱炎及腱鞘炎、肩部搰囊炎、風濕性關節炎、以及頸部疾病放射性肩痛等鑒別。

(療法集粹)

一、體針

(一)取穴:主穴:肩峰、肩髎、曲池、條口。

(綜合評估)

一、針灸與按摩是治療肩周炎最有效的方法。針灸止痛效果好而按摩對肩周炎運動受限幫助大。

二、此症單用針灸,往往可先刺遠端穴位,讓患肩活動10~15分鍾後再針肩部穴位。針後囑患者每天定量鍛煉患肢爬牆、背後拉手等,助粘連鬆解。

三、按摩應輕揉,不要用力過猛過大,應逐漸加力,增大肩關節活動度。同時可與針灸、穴位、激光照射等方法結合使用。

肱骨外上踩炎(網球肘)

因急慢性損傷造成骨外上髁周圍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症,稱為肱骨外上髁炎。常見於青壯年,網球運動員好發,故又稱網球。

(診斷要點)

一、發病緩慢,有財關節或腕關節反複屈伸勞損病史。

二、以肘關節外側酸疼為主症,疼痛可向前臂、腕部、上臂放射。寫字手部用力時加重,不能端重物。時關節活動吊。

三、寫字、握拳或提重物時疼痛加重。伸腕抗阻試驗陽性:患者腕關節屈伸,在阻抗力下作腕關節背伸運動。肱骨外上髁處疼痛時為陽性。

四、X線攝片有時可見在肱骨外上髁處有鈣化陰影或者骨質真生。

(療法集粹)

一、體針

(一)取穴:曲池、手三裏、肘尖(壓痛點)。

(二)針法:中等度刺激,用撚轉、手法使針感向四周放散或取肘尖壓痛點作多方透刺針。效果不佳時用,以局部皮膚潮紅、輕度灼痛感為度。或在局部用皮膚針刺至微微出血,再加火罐。每日或隔日1次。

(三)療效:96例均獲痊愈。

二、體針,

(一)取穴:肱骨外上髁前緣凹陷處;肱骨外上髁體後緣凹陷處。如前臂旋前受限加手三裏,旋後受限加尺澤。

(二)操作:肱骨外上髁前緣凹陷處,毫針直刺,肱骨外上髁體正中針向腕背部以45度角刺向髁體後緣凹陷處。

(綜合評估)

一、肱骨外上髁炎是臨床常見病與症狀之一。各種療法均有一定療效,但不鞏固。針灸治療此症,以灸法配合針刺效果,穴位選擇以局部阿是穴或經穴為主,配以遠端穴位。綜有關針灸治療該病文章12篇,總有效率7.6%。

二、在治療期間應注意盡量減少損傷動作,勿做前臂旋:伸腕動作勿端提重物。

急性腰痛

急性腰痛是指在外力作用下使腰部的肌肉和腰背筋“損傷,或腰椎後關節紊亂而出現以腰痛為主症的一類疾病。當於祖國醫學中的“閃腰”。

(診斷要點)

一、一急性腰扭傷:(一)多有外傷史;(二)腰部肌肉痙攣、疼痛劇烈,活動受限。咳嗽、打噴嚏或用力時疼痛明顯加劇;(三)腰部有明確的壓痛部位,壓痛明顯。(四)線攝片檢查無異常改變。(五)壓痛區用1X普魯卡因局部封閉後,症狀明顯減輕或消失。

二、腰椎小關節錯位,(一)急性發病,多在外傷或患者彎腰或微轉腰部時,感到腰部“略啦”作響後出現。(二)下腰部疼痛劇烈,腕肌緊張痙攣或僵硬。患者站立位、坐位或過伸位時腰疼加劇,屈曲位時則疼痛有所緩解。(三)腰椎生理曲度略變直,腰部功能活動受限。病變部位多有深在性壓痛,叩擊痛陰性。可摸到棘突偏歪。一般無神經根刺激體征,但直腿抬高試驗可以出現陽性。(四)線檢查有時可見到側彎,兩側小關節間隙不對稱。

三、急性肌勞損(一)有或無外傷史。(二)下腰痛常較劇烈,活動困難。局部有明顯壓痛,不放射,腰前屈受限明顯。(三)線攝片排除骨性病變。

(綜合評估)

一、針刺治療急性腰痛簡便易行,療效顯著,早期治療效更優。

二、針灸諸多療法中單針配合腰部活動治療急性腰疼效果很好。單針選穴以太陽經或少陽經四肢遠端穴位為多,可靈活選用。

三、針灸對急性腰扭傷效果極好,常有立竿見影之效。按摩對小關節錯位較優。

慢性腰痛

慢性腰痛是指因腰外傷後治療不當或治療不及時,以及腰部長期勞損,久臥濕地或感受風寒等原因所引起的以反複出現的腰部酸痛為主症的一類疾病。屬中醫“痹證”範疇。

(診斷要點)

一、腰肌勞損:有長時間彎腰工作或急性勞損史,可反複急性發作。

(二)經常腰部不適或酸痛,久坐或持久彎腰,或天氣變化如天陰下雨,或處潮濕地域時疼痛明顯加重。

(三)每於晨起腰部酸痛,但活動片刻後疼痛減輕,勞累後又可加重。

(四)腰部壓痛廣泛,多無局限性壓痛。腰部活動可在正常範圍,但活動度稍受限,腰部發板。

(五)X線檢查可排除骨質寒變。

二、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

(一)有以一側為主的慢性腰痛。

(二)晨起疼痛明顯,或長期固定某一位置後,直腰困難,如略加腰部活動後疼痛減輕。如劇烈活動,可出現疼痛明顯加重。

(三)第三腰椎橫突末端,棘肌緣有明顯壓痛,並可摸到大小不等的硬塊。

(四)X線片無異常或有第三腰椎橫突過長改變等。

三、增生性脊柱炎:

(一)一般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患者有板易疲勞,下肢略有緊張感覺,甚者有時出現坐骨神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