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要點)
一、月經周期延長或縮短。經期延長,經血量多或淋漓不淨。
二、婦科檢查無異常發現。
三、排除與妊娠有關的子官出血及器質性病變,如腫瘤,血液病以及甲狀腺或腎上腺皮質功能異常等。
四、卵巢功能檢查:
(一)無排卵性功血
經前子宮內膜檢查呈增殖期或各種類型的增生,可見萎縮變性。
陰道塗片多顯雌激素髙度影響,亦有低中度者。
經前宮頸粘液呈羊齒狀結晶。
基礎體溫為單相型。
(二)排卵性功血:
黃體不健全經前子宮內膜分泌功能不良,陰道塗片有時可見角化細胞指數偏高,細胞堆積。
基礎體溫雙相型,黃體期縮短,在10天以下,或呈梯形上升或下降,亦可為14天左右,但在月經前期,體溫未下降時即有少量出血。
黃體萎縮不全經期第5天子宮內膜檢查仍呈分泌期改變。
基礎體溫呈不典型雙相型,下降延遲或逐漸下降。
(療法集粹)
一、體針
(一)取穴:崩症,地機、血海(均右側、口)漏症4交信、合陽(雙側交替)。
(二)針法:崩症用28號1寸半毫針針刺得氣,留針10分鍾。再提針於皮下臥倒針體,針尖沿脾經向上,留針皮下,膠布固定。埋針24小時;漏症,經期每次兩穴,連續2個月經周期。
(三)療效:共治療崩症30例,漏症25例,除3例漏下2年餘的患者外均獲愈。
(綜合評估)
一、功血是婦科常見病之一,針灸治療有一定療效,並且見效快,操作方便,值得進一步應用與研究。
二、針灸諸法中各有特點,可酌情選用。體針治療除上述所選穴位外,還可選用隱自,百會等穴。
三、出血量多,多次治療效不顯者,要即時配用其它方法止血。
子宮脫垂
子宮從正常位置自陰道下降,子宮頸口達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於陰道口外,稱子宮脫垂。祖國醫學稱其為“陰挺”。
(診斷要點)
一、自覺有塊狀物自陰道脫出,重者感下墜,可波及腰骶墜脹,疼痛不適,勞累及久立後更明顯。可伴有小便異常或大便困難。
二、脫垂分度,
(一)低位子宮,宮頸在陰道內,其外口距處女膜痕在4厘米以下。
(二)1度:在陰道口見到宮頸,但未脫出口外。
(三)2度:宮頸脫出於陰道口外,但宮體尚在陰道內。其中輕者:宮頸脫出於陰道口外。重者。
(四)3度:宮頸及宮體全部脫出於陰道口外。
(療法集粹)
一、體針
(一)取穴,氣海、三陰交;中極、子腸(中極旁開15寸)、足三裏;關元、歸來、照海或以歸來、子宮、維胞、維宮(維道斜下二寸)為主穴,水道、中極、氣海、關元為輔穴(每次選1~2穴),同時隨證配穴。
(二)針法:采用緩慢撚轉進針法,至得氣後停止撚轉,留針20~30分鍾,留針期間,每隔一定時間行計1次,共3次。針刺方向除了維胞、維宮、子腸穴向內下方斜刺外,餘均直刺。如虛證患者針後加用艾條溫和灸15~20分鍾。隔日1次。
(綜合評估)
一、針灸治療此病有一定療效,往往有較好的即時效應與一定的期效應。
二、對於1、1期脫垂患者可單用針刺治療,患者或有感染者均應配用藥物或其他療法。如有嚴重腹水,門靜脈高壓,下腹部惡性腫瘤,惡液質者,針刺則不宜運用。
三、可配合適當的功能鍛煉:提肛運動,每日三次,仰臥起坐的腹肌運動,每日三次,每次5~10遍。
四、症狀消失後,要注意六個月內不飯童體力勞動,不下蹲等。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其主要病變為結締組織增生,形成粘連,分泌液積聚。其病程遷延,易在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急性發作。此病屬於祖國醫學慢性少腹痛等病範疇。
(診斷要點)
此病根據病變部位不同,可區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慢性子宮內膜炎,白帶多、月經淋漓,老年患者有時帶有血性自帶,霜食雜書泰年性陰道炎和繼發性宮腔積膿,宮腔積膿肘,患者有發熱和陰迸膿性分泌,檢查時可感子宮呈球狀增大,柔軟但有壓痛,宮腔探針檢查時有膿液外流。
二、慢性子宮肌炎:患者常有宮腔操作史,有腹部隱痛下墜感,白帶多,月經童增多,檢查子宮呈均勻性略增大,質較硬有壓痛。
三、慢性輸卵管炎、管積水:患者常有急性盆腔炎更。有輸卵管炎時常為雙側性,有下腹兩側截痛,經期加劇,並有腰脊骶部酸痛。不孕、白帶雄多。兩側附件壓痛明顯,可觸及索條狀輸卵管或包塊。
四、輸卵管卵巢炎、輸卵管卵巢襄腫:常有急性盆腔炎史,轉入慢性後病程遷延。囊腫呈長圓形或圓形,可大至平臍,但常因粘連而不易活動,囊壁較薄,並常將子宮推移至對側。
五、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常有急性盆腔炎史,子宮兩旁韌帶增厚,子宮不活動,可產生下腹部疼痛不適,經期加劇,月經經期延長,經量增多。嚴重時可形成冰凍狀骨盆。
(療法集粹)
一、體針
(一)取穴:主穴:關元、中極、歸來、水道、三陰交、中都;配穴:有腫塊者加患側腹舍,上廉痛或氣脹者加腹結、天樞、氣海1下腹痛部位較大者加氣衝有腰痛、腰酸者加腎俞、次髎;腰酸重者加八髎、委中;陰陵泉、帶脈;月經過多者加照海、內庭、行間。
(二)針法:用溫針灸法,每日1次,留針20分鍾,輕者可隔日1次。痊愈者再鞏固治療10次,阸日或1周2次。月經來潮時照常針刺,但不用溫針灸。
(三)療效:共治療42例,其中治愈23例。
二、穴位注射
(一)取穴:維胞或氣穴、陽性反應物、脾俞;有腰痛者加上髎或中髎。
(二)操作:用維生素125毫克,生理鹽水稀釋至5毫升。每穴注入0.5毫升,深度不超過1厘米,每天1次。也可用穿心蓮注射液交替注射,每穴注入5毫升,每次注2~4。
(綜合評估)
一、慢性盆腔炎屬婦科頑症之一,往往病程長,纏綿難愈,針灸治療療效顯著,據7篇有關臨床報道,針灸治療此病錄1例,其中有效者606例,占95.9%。
二、針灸諸法中穴位注射療效確切,注射藥物不必拘泥上述舉例~如當歸注射液等均可選用1針刺選穴中還可選四穴(擠旁上下左右各1寸、直刺留針30分鍾。
不孕症
女子結婚後夫婦同居一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衆避孕而未孕者為不孕症。從未懷孕者為原發不孕症,曾有妊娠史者為繼發不孕症,中醫謂之“無子”、“全不產”或“斷緒”。
(診斷要點)
詳細詢問有關病史,如過去史、月經史、分娩史、流產史、有無產褥感染和生殖器炎症史,以及性生活情況。全身檢查注意第二性征發育情況。婦科檢查需排除生殖係統的先天性生理缺陷和畸形,並常規取陰道分泌物作滴蟲檢查。
一、排卵功能障礙:分無排卵和黃體不健兩大類
(一)無序的標準
1連續記錄單相3個月以上。
2陰道脫落細胞塗片檢查周期變化。
3宮頸粘液結晶檢查無橢圓體出現。
4月經前6天子宮內膜檢查無典型分泌期變化
以上四點中具備三點者可列為無排卵。
(二)黃體不健的診斷標準
經前期子宮內膜呈分泌期變化,黃體扔卵巢B超黃體表現而不孕。後期上升小於12天。
分泌期子宮內膜反應與正常月經周期的反應日期差2天以上(此點可確診)。
二、子宮內膜異位症
(一)漸進性痛經。
(二)經期小腹、進行性加劇。
(三)周期性直腸刺激症狀進行性加劇。
(四)子宮骶骨韌帶或子宮峽部觸痛性結節。
(五)附件粘連包塊伴包膜結節感,輸卵管通暢。
(六)行經前後附件上述腫塊有明顯大小之變化。凡有以上(一)、(二)、(三)點之一和(四)、(五)、(六)點之兩點共存時可診斷本症。
三、輸卵管炎
(一)子宮輸卵管造影證實輸卵管不暢、阻塞或積水等
(二)腹腔鏡檢查下做輸卵管通液,證實輸卵管不通暢或不通並且盆腔內粘連。
(三)不孕。
四、子宮肌腺病
(一)痛經,子宮增大、質硬、不孕。
(二)腹腔鏡檢查證實非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的痛經,子宮輸卵管造影、:超顯象或宮腔鏡檢查排除外粘膜下肌瘤引起的痛經。
五、宮腔粘連
(一)有宮腔炎症或刮宮病史,痛經或周期性下腹痛而閉經或經量少,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