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
乳腺炎是乳腺急性化膿性感染疾病。以乳房腫痛、結塊、成膿為其主要症狀。主要由於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鏈球菌感染少見。祖國醫學稱其為“外吹乳癰”、“內吹乳癰”、“幹乳子”等,認為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乳汁不通所致,與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密切相關。
(診斷要點)
一、主要發生於產後尚未滿月的哺乳期婦女,允以初產婦多見。也可發生在懷孕期婦女,或不論男女老少與哺乳無關者。
二、臨床表現
(一)哺乳期乳腺炎:初期乳房腫脹疼痛,並結塊(或無換),乳汁不暢,伴寒熱、頭痛;繼則寒熱、疼痛10餘日不減,結塊中央漸軟成膿;其後潰破出敝,牌清癬減。如身熱不退,疼痛不減,可能為“袋膿”,或膿液波及其他乳腺葉。嚴重者也可發生敗血症。
(二)懷孕期乳腺炎:多見於懷孕6~7月或8~9月。初起乳房部結塊疼痛,皮色不變,其後逐漸轉紅,化膿潰瘍。往往化膿時間較長、病程較長。
(三)非哺乳期乳腺炎: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的男性、女性。症狀同(一)型,但易消、易潰、。
三、實驗室檢查:
(一)白細胞及中性白細胞明顯升高。
(二)乳房後壁膿腫,可行局部穿刺抽膿,以確定膿腫存在。
(療法集粹)
一、體針:
(一)取穴:內關。
(二)針法:選用28號不鏽鋼毫針1.5~2寸,找準穴位後,快速進皮,將針插入一定深度,撚轉得氣後,再撚轉2~3次。行針過程中,令患者輕輕按壓腫脹的包塊,感到疼痛有所減輕時,留針10~50分鍾,在留針過程中,反複運針3~4次,起針。全身症狀明顯,病程短者,采用強刺激,留針時間較短一些1病程長,全身症狀較輕者,一般采用中強刺激。
(三)療效:共治療70例,均治愈。
二、按摩
(一)取穴:風池、肩井
橫梁筋(缺盆),海底筋,背筋大小菱形肌及斜方肌之胸椎兩旁部分。
乳根、期門、內關、足三裏等穴。
(二)操作:患者坐位,用75%酒精擦洗乳頭,熱敷患部20分鍾。組穴用揉、按、拿法4分鍾;組穴各彈藝次;組穴揉按共8分鍾。再由乳房四周向乳頭輕輕按摩,迫使乳汁泌出,同時輕輕揪乳頭,幫助乳汁出。最後用吸乳器將積乳盡量吸出。
(三)療效:共治療47例,均獲愈。
(綜合評估)
一、針灸治療乳腺炎,特別是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有待效。據18篇針灸治療臨床報道的療效統計,共治療2828例,其中治愈2494例(88.2%),好轉257例,無效77例而且絕大多數都在3~4次內治愈。
二、肩井穴治療乳癰古代已有記載,在應用時必須注意計刺深度,以防傷及肺髒,造成氣胸。
三、針刺諸法如能與局部按揉相結合,療效更佳。
四、如已成膿,可用火針排膿,或切開引流。寒熱等全身症狀明顯者可配合藥物內服。
五、對於非哺乳性乳癰,可參照上述方法治療。
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是由於人體內分泌功能紊亂而引起乳腺結構異常的一種疾病。臨床以乳房腫塊、乳房脹痛為其主症。屬祖國醫學“乳癖”範疇。
(診斷要點)
一、此病多發在30~40歲婦女,50~60歲也可發病。
二、乳房脹痛,具有周期性,常發生或加重於月經前期或月經期。
三、乳房腫塊,常為多發性,扁平形,或呈串珠狀結節,大小不一,質韌不硬,周界不清,推之可動,經前增大,經後縮小。
四、單側乳房或雙側發病,局限於乳房任何象限。
五、病程長,發展緩慢。有時可見乳頭有棕褐色分泌物流出。有癌變可能。
祖國醫學將其分為肝鬱氣滯、肝鬱化火、衝任不調等證型。
(綜合評估)
一、乳腺增生是臨床常見病之一,針灸治療此病療效顯著。郭氏對其進行了療效對照觀察,動物實驗,化驗室檢查等多項研究,對針灸作用進行了驗證。
二、此病屬中醫乳癖的範圍,盡管發病的原因和發病機理還不十分清楚,但是大多數研究者認為是與精神和內分泌因素有關。在針灸治療的同時要配合心理衛生。
痛經
痛經即在經前、經期或經後發生腹疼或同時有頭痛、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以致影響工作及生活,並需要醫治者。其中無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的稱為原發性痛經,即功能性痛經;因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稱繼發性痛經。
(診斷要點)
一、經期或其前後有嚴重下腹脹痛或腰酸等。
二、原發性:常見於未婚未育者,婦科檢查多無明顯異常發,或子宮發育稍差、偏小。
三、繼發性:常由子宮內膜異位症、急慢性盆腔炎症或宮頸狹窄、阻塞等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所引起。
(療法集粹)
一、體針
(一)取穴:三陰交、關元、中極或痛點以及氣海、曲骨、天樞、腹結、腎俞、次髎、中髎、合穀。
(二)針法:用刺入撚轉或撚轉進針法進針,當達到一定深度,產生酸麻感4~5分鍾,疼痛即減輕或消失。留針30~60分鍾,期間行針1~3次起針後用溫10~20分鍾。
(綜合評估)
一、針灸治療痛經有特效,大都可即時止痛。
二、針灸治療要注意時間選擇及療程,一般在月經來潮或潮前1~2天,腰酸痛時開始,直到痛止後1~2天,在下次月經來潮前再針。一般堅持2~3個廚期。
三、要注意病因治療,可適當配合其他療法。
閉經
閉經是婦科常見的一種症狀。凡已超過18歲月經尚未來:潮的稱為繼發性閉經;繼往曾有過正常月經,現停經三個月以上的稱為繼發性閉經。屬祖國醫學“經閉”的範疇。
(診斷要點)
一、子宮性閉經
基礎體溫雙相型,連續陰道塗片或宮頸粘液檢查結果均表示有排卵。人工周期後1周內無撤藥性出血。
診刮時取不出子宮內膜或發現宮腔有粘連。
二、卵巢性閉經
基礎體溫單相型,陰道塗片或宮頸粘液提示無排卵及雌激素水平低落。
人工周期後有撤藥性出血,
三、垂體性閉經
(一)可有產後大出血或感染史,有頭痛或視力減退,肢端肥大或肥胖,多毛,紫紋及泌乳等症狀。
(二)基礎體溫,陰道及宮頸粘液提示雌激素水平低落。
(三)血雌二醇降低。
(四)人工周期後有撤藥性出血,
(五)血、尿路及水平低下,肌注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
(六)較大腫瘤視野檢查可有偏盲,顱骨蝶鞍區X線攝片可見有異常。腦與腦血管造影以及檢查等可協助診斷。
四、下丘腦性闊經
可有精神緊張,消耗性疾病,特殊藥物抑製(如避孕藥、鎮靜藥)及其它內分泌腺功能異常等。
陰道塗片,宮頸粘液示雌激素水平低落。
人工周期後有撤藥性出血。
(療法集粹)
一、體針
(一)取穴:命門、腎俞、大腸俞、長強、合穀、三陰交、地機、血海、四滿、大赫、關元、中極、曲骨、歸來、昆侖。
(二)針法:針刺得氣後留針30分鍾。
(三)療效:共治療17例,痊愈者9例,顯著進步,進步者4例,無效者1例。
二、體針
(一)取穴:長強(在尾閭骨下端與肛門之間的中點凹陷中取穴)
(二)針法:患者俯臥位,選準穴位後用1.5寸毫針,針入1寸,強刺激手法,留針20分鍾,每隔5分鍾行針1次。
(三)療效:用此法治療繼發性閉經25例,除3例無效外,餘22例均針刺1~2次,月經來潮。
三、針刺與按摩
(一)取穴:腎俞、陰交、三陰交。虛閉加關元、足三裏;實閉加中極、地機、血海;腰腹痛加八髎或少腹部拔耀。
(二)操作:先用毫針刺上述諸穴,起針後以按、揉、點、抓為主按摩5~6分鍾。先按揉膈俞、肝俞、脾俞及八髎穴2~3分鍾,再點按氣海、關元,揉腹5~6次,再抓起病人小腹部的肌肉抖動數次,最後按足三裏、地機、三陰交穴。
(三)療效:共治療15例,其中14例痊愈,1例無效。
(綜合評估)
一、針灸治療閉經有~定療效,但此病病因複雜,針灸對功能性、子宮、卵菓性閉經效果較好,但對器質性成垂體、下丘臉性。
二、對於繼發性閉經,在治療閉經的同時必須治療原發病,才會有較好療效。
子宮出血病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簡稱功血、是指由於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所引起的月經紊亂和出血異常。祖國醫學稱其為“崩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