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由檢麵前的長桌上,依次放著一排火器,這些都是孫元化整頓了火器製作工坊後,挑選技藝最為精良的工匠,製作出來的火器。
火器從左到右排列,首先是遼東騎兵或是北方邊軍最愛使用的三眼銃。這個三眼銃的樣式,看起來很讓朱由檢眼熟。他很快便記起來,這東西不就是南方鄉下敬神或是送葬時,鄉民拿來作為驅邪用的麼,隻不過後世隻裝火藥不裝子彈而已。
孫元化為崇禎介紹著三眼銃這種火器,“…銃管約長一尺,銃口如鳥銃大,可容鉛彈三錢…三十步內可破重鎧,五十步左右能重創不披甲的目標,百步之外就沒有什麼殺傷力了…”
朱由檢暗自估算了下,三十步,也就是49米上下,五十步,接近80米的距離了。考慮到騎兵的速度,這個攻擊距離已經很不錯了。
不過要在顛簸的馬匹上點火,這就是一個技術活了,還要在情況複雜的戰場上進行這種技術活,這無疑增加了數倍的難度。
以朱由檢的看法,三眼銃最適合於騎兵對於步兵陣地的突襲,通過擾亂步兵的陣列,從而製造出衝散步兵陣列的機會。
但是在騎兵和騎兵的對決中,隻要對方的騎兵能夠忍受一波攻擊,拿著三眼銃的明軍騎兵們就會手忙腳亂。
蒙古馬馱著一個全副武裝的騎兵進行衝鋒時,速度大約是12米每秒,衝擊80米的距離用不了8秒,這還不算明軍騎兵自己前進的速度。
在8秒之內點燃三眼銃攻擊敵方的騎兵,除了降低自己的速度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方式。而一個騎兵失去了自己的速度,無疑是失去了自己最大的武器。
朱由檢考慮了許久之後,便對著孫元化說道:“騎兵營裝備的三眼銃不得超過三分之一,除了對步兵的攻擊之外,禁止騎兵在任何戰鬥中使用三眼銃,把這條加入到騎兵作戰條例中去。”
本來還在為這次製作出來的三眼銃品質優良,超過了以往工部的一般標準而有些得意的孫元化,頓時楞了片刻,不過他很快就恢複了正常。
“看來,皇帝陛下對於火器並不怎麼看重啊。可是陛下要求製作出這麼多精良的火藥,離開了這些火器又能用到哪裏去呢?”孫元化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他放下了手中的三眼銃,開始為皇帝解說後麵三種火器,即鳥嘴銃、魯密銃、西洋銃。
鳥嘴銃重五六斤,彎把(非抵肩),銃筒長三尺,鉛彈三錢,顆粒火藥三錢,藥彈等重,鉛彈與銃口直徑基本相同。無遊隙,準星、照門齊全,可以瞄準射擊。
魯密銃其實是更長更大的鳥銃,長五、六尺,重八斤,鉛彈三錢,裝藥四錢,可破明光重鎧。
西洋銃,藥一錢,彈八分,重五斤,其管長五、六尺,射程較遠。
孫元化講述了一遍這些火器的規格和威力後,朱由檢便隨口問道:“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孫總監說的再多,也不如實際打上幾槍,更說明問題。讓人拿幾副舊甲來,朕要試驗下。”
管理火器製作所的官員,趕緊吩咐了身邊的小吏去拿甲和火藥、鐵彈來。
在等待的期間,朱由檢拿起了鳥嘴銃觀看了起來。仔細觀看了一番,他有些遲疑的對著孫元化問道:“這個銃管之上有兩道接縫,難道這個銃管是一段段接起來的?”
孫元化不以為意的說道:“陛下法眼無缺,一眼就看出來了。這些槍管的確是先分成三段打造,然後在鍛接在一起的。”
朱由檢頓時有些茫然的問道:“為什麼?”
孫元化眨了眨眼睛,他還從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因為一直以來工匠們都是這麼製作的,讓他以為槍管就是要這麼製作的。
邊上的工坊主管也答不出皇帝的疑問,倒是一個小吏替崇禎解答了這個問題。
因為工匠鍛煉熟鐵時,鐵塊不能太長太大,否則鐵質就鍛煉不均勻,因此隻能分開鍛打。
朱由檢心裏頓時歎氣了,看來在沒有水力鍛錘之前,大明的士兵就隻能接受這種三截鍛造的銃管了。
難怪北方的邊軍們不愛用鳥銃,相比起安穩的南方,經常要上戰場的邊軍們,遇到炸膛的幾率肯定要比南方更高。因此邊軍們寧可用威力很小的三眼快槍,也不樂意用較大一些的鳥銃。
當火器製作所的仆役們把甲穿在木樁上,豎立在了100米的距離上之後。火器工坊主管殷勤的遞上了子藥,請皇帝試銃。
朱由檢看了看手中的鳥嘴銃,雖然這些火銃的槍管都被鑽過,內膛看起來也比較光潔,不過他還是下不了決心親自試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