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12節該含糊時就含糊
該明白的時候,分毫不差;該含糊的時候,大象無形。
什麼事該說,什麼事不該說,這裏麵大有學問。在人際交往中,愚蠢的人什麼都說,還什麼
都說不清;聰明人是該說則說,不該說則不說。因此,說話藝術能體現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智
慧。善說者不是把心裏的話都抖摟出來,而是把該說的都說到嘴上,不該說的則換一種方法
去說。
含糊法是運用不確定的,或不精確的語言進行交際的妙法。在公關語言中運用適當的含糊,
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藝術。交際需要語詞的模糊性,這聽起來似乎很奇怪。
但是,假如我們通過約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語詞的模糊性,那麼,我們就會使我們的語言變
得非常貧乏,非常生澀,就會使它的交際和表達的作用受到嚴重的限製,而其結果就摧毀了
語言的目的,人們交際就很難進行,因為我們用以交流的工具——語言遭到了損害。
現代文學大師錢鍾書先生,是個自甘寂寞的人。居家耕讀,閉門謝客,最怕被人宣
傳,尤其不願在報刊、電視中揚名露麵。他的《圍城》再版以後,又拍成了電視,在國內外
引起轟動。不少新聞機構的記者,都想約見采訪他,均被錢老執意謝絕了。一天,一位英國
女士,看了小說之後,非常想見錢老,好不容易打通了他家的電話,懇請讓她登門拜見錢老
。錢老一再婉言謝絕沒有效果,他就妙語驚人地對英國女士說:“假如你看了《圍城》,像
吃了一隻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那個下蛋的母雞呢?”洋女士終被說服了。
錢先生的問話,首句語義明確,後續兩句:“吃了一隻雞蛋覺得不錯”和“何必要認
識那個下蛋的母雞呢”雖是借喻,但從語音效果上看,卻是達到了“一石三鳥”的奇效:
其一,是屬於語義寬泛,富有彈性的模糊語言,給聽話人以仔細思考的伸縮餘地;其二,是
與外賓女士交際中,不宜直接明拒,采用寬泛含蓄的語言,尤顯得有禮有節;其三,更反映
了錢先生超脫盛名之累、自比“母雞”的這種謙遜淳樸的人格之美。一言既出,不僅無懈可
擊,且又引人領悟話語中的深意,格外令人敬仰錢老的大家風範。
在許多交際場合中,成功地狡辯所產生的幽默效果也非常好。用適當的含糊,可以使你在表
麵上顯得又癡又傻,可實際的機智又非常人能比,分明是大智若愚。發生衝突也
會冰釋前嫌,衝撞了人,別人一般也不會再和你計較了。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問劉墉:“京城共有多少人?”劉墉猝不及防,卻非常冷靜地回
了一句:“隻有兩人。”乾隆問:“此話何意?”劉塘答曰:“人再多,其實隻有男女兩種
,不是隻有兩人?”又問:“今年京城裏有幾人出生?有幾人去世?”劉墉回答:“隻有一人
出生,卻有十二人去世。”乾隆問:“此話怎講?”劉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
都是一個屬相,豈不是隻出世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則十二種屬相皆有,豈不是死去十二人?”
乾隆聽了大笑,深以為然。
確實,劉墉的回答極妙——皇上發問,不回答顯然不妥;答吧,心中無數又不能亂侃
,這才急中生智,轉眼間以含糊的回避轉移法趣對皇上,讓尷尬的場景一笑解之。
在人際交往中,幽默法是高度機智的產物,盡管對方和自己都知道其中的“癡”和“傻”,
但客觀上會因“癡言傻語”的俏皮味而引發幽默諧趣。
身在職場的你一定要做到心裏明白,外表糊塗。同事的紛爭有很多都是麵子之爭,雞毛蒜皮
的小
事有時也會爭得麵紅耳赤、尷尬萬分。其他的同事很多也隻是抱著看熱鬧的心理觀戰,也有
想在相爭之中坐收漁利。作為同事,你不可也不必為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勞心費神,大可裝
糊塗,一笑置之。
一句箴言:大智若愚,大黑若白,凡事不可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