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王聽了,連忙命令手下先不要點燃蠟燭,卻大聲向各位臣子說:“大家都把帽上的纓子折斷。”
這樣大家的帽纓都折斷了,於是便分不出剛才對許姬失禮的大臣是誰了,君臣繼續盡興地飲酒。
後來懷王攻打鄭國被困,有一位猛將獨自率領幾百人,過關斬將,殺出一條血路,將楚王救出。原來這位將軍就是幾年前在酒會上調戲許姬的年輕將軍。楚王見他知恩圖報,驍勇善戰,就將許姬賜給年輕將軍。
在這個曆史故事中,作為萬人之上的楚王,他完全有理由、有能力抓住調戲他最寵愛美人的人,並嚴厲地處死他。但楚王卻用巧妙的方法低調處理了這件事,讓那個一時貪戀女色的年輕人得以逃脫。而這件事,也為楚王自己鋪了後路,在危難時,得到了年輕人的幫助。由此可見,很多時候,我們的容人,不僅是給別人機會,更是為自己創造機會。
法國哲學家愛羅西法古說:“如果你要得到敵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我們要放下以“我”為中心的表現欲望,才能與人為善。
在自然界中,空心的穀穗高傲地舉頭向天,而飽滿的穀穗總低頭向地。生活也是如此,無知的人自以為是、目中無人,常常眼高於頂;而有智慧的人,總是不恥下問,謙虛好學。謙讓而豁達的人總能贏得更多的朋友,他們善於放下自己的架子,虔誠、恭敬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反之,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別人的人,什麼事都愛露一手,仿佛就自己行,對別人不屑一顧。他們總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唯我最大,舍我其誰。因此,隻要是涉及到利益重新分配或調整時,他都表現出“我最大,得最多”的想法,這樣的人到最後隻會受到人們的鄙視。
學會謙虛,學會寬容別人,才能永遠受到人們的歡迎。謙虛的人才能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才會有虛懷若穀的度量,也才能讓人願意親近,這樣做事才有基礎;反之若恃才妄為、高傲自大,成了“孤家寡人”,也就一事難成了。
當然,容人,放下自我,不做唯我獨尊之人,並不是讓我們成為卑躬屈膝、趨炎附勢的勢利小人。放下自我是不計個人得失,容下他人是以寬容的胸襟做人處事。當一個人真正的放下自我的時候,辨別真假的智慧就會自然而出,他必定可以得到意外的驚喜與收獲。人世間的事,雖然並不是每一次付出就會馬上有回報,但是隻有在付出之後才可能有回報。我們學會容人,心靈上就會獲得寧靜和安詳,就能心胸開闊地生活;我們學會容人,就會給人帶來一種良好的人生感覺,使我們感到愉悅和溫暖,生活中就會少些怨氣和煩惱,就能感覺到生活中有太多的快樂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