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把握說話的時機
孔子在《論語·季氏篇》中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不見顏色而言,謂之瞽。”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不該說話的時候說,這是急躁;應該說話的時候不說,這是隱瞞;不看對方的臉色變化,便信口開河,這是閉著眼睛瞎說。這就說明我們在說話時,務必要把握時機。
女人大多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即在不必要的場合中把自己擁有的所有話題,在一次機會中全部談完,而等到真正需要她開口說話的時候,她已無話可說了。
具有高明說話技巧的女人總是能夠很快發現聽眾所感興趣的話題,並能說得適時適地,恰到好處。能把聽眾想聽的事情,在他們想聽的時間內,以適當的方式說出來,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才能。要是一個人不顧及聽眾的心態,不注意周邊的環境氣氛,或是在不該說話時搶著說話,都極有可能會引起對方的誤解,甚至反感。
李寧是一位留美的計算機博士,畢業後,她想在美國找一份理想的工作。由於要求太高,最初的求職很不順利,沒有一家公司錄用她。思來想去,李寧決定收起所有的學位證明,以一種“最低身份”求職,等到時機合適時,再將學曆曬出來。
很快,她就被一家公司聘為程序錄入員。這對她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但她仍然幹得一絲不苟。不久,上司發現她能看出程序中的錯誤,非一般的程序錄入員可比。這時,她對上司說:“我有本科證。”於是上司立刻給她換了個與本科畢業生對口的工作。
過了一段時間,上司發現她能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建議,遠比一般的本科生要高明,這時,她又對上司說:“我有碩士證。”上司隨後又提升了她的職位。
又過了一段時間,上司覺得她還是比別人優秀,就約她詳談,這時,她才對上司說:“我有博士證。”由於上司對她的水平已有了全麵的認識,聽聞此言後,更是毫不猶豫地重用了她。
可見,說話要懂得把握時機。做到這一點,你得有耐性,不應急躁;但也不該一味地等待,什麼事也不再做,而是要為關鍵時刻的到來做好一切準備。同時,你得有很強的觀察力,觀察別人的表情,洞察他人的想法,也得觀察整體的談話氣氛。否則,你所有的希望都會化為泡影。
黎倩所在的公關部隻有7個人的編製,注定有一人被裁,加上部門經理位置一直空缺,更導致了內部鬥爭日益升級,甚至有人挖空心思搶奪別人客戶。
有一天,一家大型合資企業派人來到公司參觀。一旦和這家大客戶簽下長期供貨合同,公司至少半年內衣食無憂。不過,這些參觀者中有幾個日本人,不懂漢語和英語,這讓公司領導有些措手不及。因雙方語言溝通困難,場麵顯得有些尷尬。
就在領導焦頭爛額之際,黎倩自告奮勇說自己可以同日本客人交談。於是領導非常高興,讓黎倩陪同客人參觀並介紹公司情況。她憑借熟練的日語、對業務的深入了解和豐富的談判技巧,終於順利地簽下了大單。
黎倩的表現讓領導對她大加讚賞,公司上下也都對她另眼相看。一個月後,黎倩順利升任公關部經理。
《戰國策·宋衛策》中也記載了這樣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一個衛國人迎娶新娘,新娘一坐上車,就問:“駕車的三匹馬是家裏的嗎?”駕車人說:“借來的。”新娘就對駕車人說:“要愛護馬,不要鞭打它們。”車到了夫家門口,新娘一邊拜見公婆,一邊吩咐隨身的仆人:“快去把灶裏的火滅掉,要失火的。”等她走進屋內,見了石臼,又說:“讓人把它搬到窗台下邊,放在這會妨礙人走路。”夫家的人聽了她的話,都覺得十分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