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拉出來遛遛(2 / 2)

劉榮老人乘坐的火車出發不久,她赴京上訪的消息就傳到了住建局局長關天浩耳朵裏。關局長著了慌,因為蘇書記多次交待要他嚴防拆遷戶赴京上訪的,這個劉家大院的事情本來就見不得陽光,要是被捅到北京,事情就難辦了。關天浩也不敢把這個事情向蘇榮彙報,而是在第一時間在電話中向副市長,指揮部主任孫名揚做了彙報。孫副市長嚴厲指示:不惜一切代價,去北京把劉榮截住!

關天浩放下電話,急得團團轉,叫來了包清泉。包清泉說,咱不是有信訪辦嗎?這回該派上用場了。關天浩說,你是說讓信訪辦主任江風去截訪?不等包清泉回答,關天浩就拿定了主意,說好吧,就讓這小子跑一趟,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包局長,你趕緊通知江風,派車火速把他送到機場,爭取在那個刁老太剛下火車就把她截住!

包清泉當過兵,習慣性地雙腿一並,說,是!

赴京上訪是中國社會的一大特色。這姑且看做是中國民主法法製的進步吧,它起碼賦予了人民群眾“告禦狀”的權利。在民族戲劇中,秦香蓮、楊三姐、楊六郎等攔轎鳴冤而正義終得伸張,貪官人頭落地的故事已經深深影響了一代人,於是無數含冤帶雪的人們懷揣著打印的材料,偷偷摸摸、滿懷希望地坐上火車,惴惴不安地踏上了赴京上訪之路,期待能遇到像包青天、海瑞那樣的清官,把世間的陰霾一下子蕩滌幹淨,長空一碧,萬裏無雲,從此時間再無不平事,盡享安居樂業,太平盛世。

然而戲劇終歸是戲劇,像現在的網絡小說一樣,主觀臆造的成分太大。殊不知生活中,更多的不是喜劇,而是一個又一個的悲劇。所以對於老百姓來說,上訪之路,並不是陽光燦爛的希望之路,而是注定布滿了荊棘,布滿了艱辛和痛苦,布滿了欺詐、暴力和更大的冤情。

從國家信訪局發布的數據來看,近年來,我國赴京上訪的人數持續減少,連年呈下滑態勢,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啊!全民為之歡欣鼓舞。這是中國法製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進步,是民主權利的進步。一方麵,說明清官越來越多了,老百姓冤情少了,社會和諧進步了;另一方麵,也說明申訴渠道多了,進京告禦狀已經不是老百姓的唯一選擇。然而,與這些信息相對應的,是社會矛盾日趨尖銳,是社會不公而造成的越來越多的不穩定因素。國家信訪局大門前的人群,從來都是有增無減。一切,都還在上演著。

赴京上訪四個字,如四堆爬滿蛆蟲的牛糞,是地方政府最不願意看到的。國家一再強調建設和諧社會,要把維穩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每個地區的赴京上訪次數人數,就是衡量當政者政績的重要指標之一。用時下很流行的說法就是,沒有政績就是最大的政績;不管你能不能辦事,隻要不出事就OK。所以領導們聽到本市群眾赴京上訪的消息那是非常惱火的。

各局委也有指標,比如本係統年內如果發生赴京上訪的,一次警告,二次主要領導誡勉談話,三次就地免職什麼的。還實行評先爭優“一票否決”。所以說,赴京上訪簡直是某些官員們的噩夢。這些刁民們對他們來說就簡直就是全民公敵,對待他們要像秋風掃落葉那樣殘酷無情,否則會有更多的後來者,效仿者,光是應付他們就應付不過來,更別談什麼發展,什麼經濟崛起了。

赴京上訪既然這麼可惡,當然得采取措施。於是“截訪”一詞應運而生。開始是各地的駐京辦承擔此重任,派專人徘徊在信訪局門前的那條街道上,眼睛獵鷹似的盯著那些鄉下人打扮的人。這些駐京辦的工作人員身經百戰,早就練出了一副火眼金睛,能在洶湧的人流裏準確地分辨出誰是上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