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繼堅持否決了崔定提出的新城區向南發展的“宏偉戰略”後,又在產業聚居區建設上和崔定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最近幾年,建設產業聚居區成了風靡全國的一項新舉措,大有一哄而上的趨勢。一些地方領導以建了多少個產業聚居區,規模有多大作為自己的政績,以廉價的地價、廉價的勞動力和各種優惠政策連說帶勸吸引企業進來,一味地做大做強,根本不考慮這些企業入駐以後的發展前景和生存空間。
崔定一心要在這方麵做出成績,彰顯自己的大手筆,除了在市區西部建立了規模宏大的“光伏產業園”之外,要求各縣區也必須跟進,務必做到“一縣一產區,一縣一特色”,並把此項工作作為考核領導班子的主要依據。
在他的強力推進下,各縣區紛紛毀田圈地,企業能不能招來,先把牌子掛起來再說。廣林和石門、風泉幾個縣的領導還有些經濟頭腦,知道這事盲目不得,圈地規模很小,帶著點應付性質,結果受到了崔定的嚴厲批評,說他們是小腳女人。
青隆縣縣長尹紅妹動作最大,把縣區沙河以北約10平方公裏的平地都劃作了集聚區用地,取名“龍騰工業園”,受到了崔定的高度肯定。
江風曾經陪同鄭爽去視察過,偌大的工業園裏隻建了幾排白牆紅頂的廠房,農民的地被征後,看遲遲得不到利用,幹脆又種上莊稼了。
其它縣區的情況大都如此。就連崔定引以為榮的光伏基地,目前也基本處於停產狀態,企業虧損的一塌糊塗,褲子都差點穿不上。
就全國形勢來看,這兩年經濟增速放緩(實際上是嚴重下滑),眾多中小企業紛紛倒閉,老板們爭相跑路,哪有什麼心思到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市裏投資?可以說不管是大氣候還是小氣候,都不利於集聚區建設。
在這種情況下,崔定仍堅持自己的工作思路,隻能說明他不懂經濟,一意孤行。眼看招不來商,崔定著急了,除了四處出擊招商引資外,相繼出台了一係列優惠政策,甚至承諾暫不收取地金,暫不收取任何稅費等,但效果仍舊和預期存在著天壤之別。
鄭爽雖然學的不是經濟,但對經濟建設有著敏銳的頭腦,思路更開闊,更睿智一些。她從一開始就對盲目的產業聚居區建設持反對態度,表現的並不特別積極。但這是省裏的號召,是一項自上而下的係統工程,她不好明確提出異議,而是借視察工作的機會,做了一些指示,含蓄地要求各縣區要認清經濟形勢,腳踏實地,不能盲目貪大求榮。要多做有利於改善民生,老百姓擁護的實事,不要隻拿政績說事。集聚區建設雖然重要,但不是經濟發展的唯一出路。因地製宜,找到適合本縣經濟發展的特色路子,才是我們的著力點。
這幾句話是鄭爽在視察青隆縣“龍騰工業園”的時候說的,當時報社、電視台都跟著。本來晚上雲湖電視台是要在新聞欄目裏報道的,但開播前二十分鍾,電視台忽然接到了市委秘書長臧奇鬆的電話,要求撤掉有關鄭爽視察產業聚居區的內容,說這是市委的決定。
當然了,第二天的《雲湖日報》也沒有這項報道。據說崔定親自到鄭爽辦公室,兩人就雲湖的發展思路深入交換了意見,談了一個晚上,但誰也說服不了誰。
作為市長的鄭爽,當然有自己的發展思路。她認為當前經濟蕭條階段,應該及時轉向,把主要的發展精力放在文化和旅遊業上,先把發展環境搞好了,用有內涵有品位的文化底蘊去吸引遊客或者外商。
青隆縣是旅遊強縣,這些年以山、湯、佛為名片,不斷做大做強,在全國有了很高的知名度。省城至青隆景區的高速公路開通,更是為全市的旅遊業迎來了發展的契機。
今年以來,鄭爽在政府會上提出了擴建北郊清風寺的設想。清風寺離市區十公裏,位於“得道山”上,天晴的時候,站在樓頂就能看到它那座斑駁的千年寶塔。
據說這是文殊菩薩得到成佛的地方,在明宋時期規模很大,史書多有記載。由於年久失修,清風寺規模越來越小,又經過文G時期的打砸,到現在隻剩下三件最珍貴的東西,寶塔,寺碑,和文殊菩薩金身像。
雖然規模不大,但清風寺香火一直旺盛,皆因其濃厚的佛文化淵源。鄭爽的這個設想並沒有遭到崔定的否決,兩人在這個事情上出人意料地統一了意見。常委會上,崔定一錘定音,財政拿出兩個億,以清風寺為核心,打造雲湖旅遊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