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合黨(四)(1 / 2)

王振宇對於自身的認識還是很清醒的,比政治資曆和聲望他是比不過孫文的。所以從談判一開始他就沒有把自己推上中國第一人的想法,雖然單以軍事力量而言,他已經是中國第一人了。但是他依然選擇了政治合作而非軍事獨裁,這一點上他比袁世凱要明智的。

但是這不代表王振宇就要當個軍頭混一輩子了事,王振宇的思路很清晰,那就是更廣泛的結交政治上的盟友,同時最大限度的吸納各種人才特別是青年才俊到自己的麾下。他最擔心的就是隨著青年軍一步步壯大,內部的等級壁壘會變得愈加分明,從而阻礙有才幹的年輕人出頭。但這個問題是每一個政治集團在發展壯大過程中都必然存在的問題,絕不是王振宇一句話就能根本扭轉的,強行去搞新陳代謝說不定還得出大亂子,隻能徐徐圖之了。

在政治上,王振宇的思路是選擇和章太炎,岑春煊,唐紹儀這樣的有社會名望的人進行合作,以壓製孫文等人的政治威望,這件事情楊永泰已經在具體操辦了。這裏不得不說句題外話,楊永泰的出現在政治方麵替王振宇解決了很多的問題和麻煩,這也使得王振宇對其十分信任。

而在人才方麵,王振宇也有自己獨特的思路。一方麵是政治人才上,王振宇決定走兩條路線,

一條是對有社會名望的舊官僚的任用,因為這些人雖然是有些過氣了,但是社會關係基本還在,用的好也是能頂半邊天的。所以到武漢和上海以後,凡是來拜會的老輩人物,王振宇都是客客氣氣,互留名帖,甚至還贈送財貨,反正是要給人一線希望,將來組建政府畢竟還是需要這樣一批有經驗的老人的。而對老派人物中的一些精英,比如楊度,王振宇甚至不顧其是複辟分子,被通緝的對象,不斷派電報去日本延請。

另一條是繼續重用李不韙,曾琦等人在內的年輕人,並且吸納更多的青年才俊進來,這些年輕人有幹勁,可塑性強,最重要的是他們比老派人物要忠誠的多,可靠的多。所以,王振宇對這些年輕人的重視更甚於老派人物。而陳布雷就是在這個情況下才獲得了王振宇的單獨接見,這也使得陳布雷有了受寵若驚的感覺。

陳布雷,和王振宇同年生人,浙江慈溪人。原名陳訓恩,號畏壘,字彥及。才華出眾,20多歲就在報界享有盛譽。1907年入浙江高等學堂(浙江大學前身)就學,1911年畢業,名列第四名,同年秋應上海《天鐸報》之聘,任撰述,開始用“布雷”為筆名。他才華出眾,勤勉敬業,很快成為上海報界的著名記者。其間,他撰寫了大量擁護辛亥革命的時評,反對封建帝製,宣揚共和精神,影響很大;孫中山先生代表臨時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對外宣言》,就是由年輕的陳布雷翻譯成中文最先在《天鐸報》上發表的。幾年後,陳布雷轉到《商報》做編輯主任,不遺餘力地揭露北洋軍閥的腐敗統治。為有媒體第一人之稱,同時經王振宇安排擔任此次國民政府籌備協商會議新聞發言人的黃遠生強力推薦,進入到了王振宇的視線。

看著陳布雷的簡曆,王振宇突然想起為什麼自己第一次聽到這個人名字的時候覺得耳熟了,這小子是曆史上國民黨的文膽啊,哈哈,自己撿到寶了。自從王振邦離開後,自己的秘書就一直空缺,期間自己的二夫人趙玉婷到是接任過秘書,不過不善於寫作,隻能做個生活秘書外加角色扮演來使用。而陳布雷的出現讓王振宇立刻想到自己還記得的一大票曆史名人,比如衛立煌,張治中,陳誠,羅卓英,熊式輝,鄭介民等等,都是蔣介石手下的好打手啊,對了還有老蔣本人,這些人不妨都網羅到自己麾下。哈哈哈,發財了。

至於另一邊的大神,王振宇畢竟是生在紅旗下,感覺用不起,在他看來還是讓他們平凡一生好了。嗯,北大圖書館的管理員以後要解決正式編製,要讓他們有機會成為講師,教授。法國留學回來的還是要安排工作,最好是能投身到祖國的現代化工業建設中去。革命就算了,別折騰了,這個國家已經經不起太多的折騰了。

跑題了,還是先和眼前這個未來黨國的文膽聊聊吧!

“陳布雷同誌,你的簡曆我看了,你發表的一些文章我也看了。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你對孫中山先生和他的同誌所進行的革命鬥爭很是推崇和支持。我很好奇一點,對於我和國社黨乃至青年軍,你怎麼看?”王振宇拋出了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他就想看看這個曆史上有名的文膽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是理想型還是務實型?前者就留下來給自己做個秘書,自己好好帶帶,如果是後者直接送去宣傳部當中國的戈貝爾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