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管事先管人,管人要管心 4任人唯賢,而不是任人唯親
李嘉誠曾經說過:“在我心目中,不管你是什麼樣的膚色,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國籍,隻要你對公司有貢獻,忠誠,肯做事,有歸屬感,即有長期的打算,我就會幫你慢慢經過一個時期而成為核心分子,這是我公司一向的政策。”
李嘉誠的用人觀是開放的,隻要他發現你是個人才,就會重用你。這種愛才的程度絕不亞於三國時期的曹操,真正做到了中西合璧,各采其長。他不但善於識人,也非常善於用人。盡管他握有大權,但他也物色了不少出眾的管理人才,放權給他們去管理業務。
周年茂、霍建寧是兩位少年老成的將才,他們為李嘉誠開拓商業疆土立下過汗馬功勞。盡管當時他們隻有30歲,但李嘉誠依然對他們委以重任。李嘉誠用人不看資曆,不看虛名,而是看一個人的實際能力,隻要實踐證明他們確實有超常的才華,李嘉誠就會毫不猶豫地予以重用。這種“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人才觀,正是李嘉誠的過人之處。
很多企業家、領導者喜歡用自己的親信,認為親信才是最可靠的,這就是所謂的“任人唯親”,這在李嘉誠看來,必然會有損事業,他解釋說:“唯親是用,是家族式管理的習慣做法,這無疑表示對‘外人’不信任。”
事實上,李嘉誠的企業是典型的家族性企業,但是李嘉誠從一開始,就不按照家族企業的模式去經營和管理,他采取的是中西方優秀的管理方法相融合的管理模式,舉賢不避親,舉親不避嫌,隻要有能力的人,他就會重用。這是他事業成功的關鍵。
20世紀80年代,李嘉誠的企業正在蓬勃發展中,不少潮州老家的侄輩親友,找到李嘉誠,表示希望來他的公司上班,但被李嘉誠拒絕了。盡管如今長江實業也有李嘉誠的家鄉人,但他們靠的是本事和能力進入企業的。曾經有一位員工這樣評價李嘉誠:“對碌碌無為之人,管他三親六戚,老板一個不要。”
李嘉誠非常清楚,如果任人唯親,那麼企業內部被親人霸占,就很容易把優秀的人才拒之門外。這樣的管理,也許憑借創業者的個人才華,企業可以顯赫一時,但很難維持到第二代。李嘉誠明白,創業之初靠自己,發展階段靠團隊,怎樣用人,是企業穩定發展的關鍵。
2001年5月17日,李嘉誠在汕頭大學演講。當談到如何管理企業,如何處理與員工的關係時,李嘉誠這樣說:“在我兩個兒子加入公司前,我的公司內並沒有聘用親屬,我認為,親人並不一定就是親信。如果是一個跟你共同工作過的人,工作過一段時間後,你覺得他的人生方向,對你的感情都是正麵的,你交給他的每一項重要的工作,他都會做,這個人才可以做你的親信。如果一個人有能力,但你要派三個人每天盯著他,那麼這個企業怎麼做得好啊!”
袁天凡是李嘉誠一個得力的親信,早在1991年,榮智健與李嘉誠以及其他富豪聯手收購了恒昌行,為了給恒昌行找一個合適的行政總裁,李嘉誠特意遊說袁天凡。最後,袁天凡被李嘉誠說服了,辭去了聯交所的重要職位,擔任恒昌行的總裁。
然而,在1992年3月,榮智健向眾富豪收購恒昌行的其餘股份,引得袁天凡憤然辭職。辭職之後,他與杜輝廉、梁伯韜主持的百富勤合作創辦了天豐投資公司,袁天凡占51%股權,並出任董事兼總經理,還兼並了旗下兩家公司的總裁。
為了表示對袁天凡的支持,李嘉誠認購了天豐投資公司96%的股份,這很讓袁天凡感動。袁天凡在公開場合多次表示:“如果不是李氏父子,我不會為香港任何一個家族財團做。他們(李氏父子)真的比較重視人才。”
1996年,李嘉誠的二兒子深陷困境,李嘉誠親自出麵懇請袁天凡協助李澤楷打江山。袁天凡答應了,並且分文不收,鼎力協助李澤楷,最終幫助盈動成功上市,使盈動成為一家市值上億港元的股份公司。
對於沒有能力的親信,哪怕他是李嘉誠的三親六戚,李嘉誠也不會錄用。而對於有才能的親信,即便他是外人,抑或是親戚,李嘉誠都會一視同仁地重用。在李嘉誠的下屬中,也有自己的親屬,但這不是胡亂提拔的,而是在考察了對方的能力和品德之後,才予以重用的。在這些親屬中,最親近的人是他的兒子,因為他們的確是可造之才,所以李嘉誠給他們空間施展才華。對此,李嘉誠從來不忌諱被人議論,這種舉賢不避親的管理之道,也是李嘉誠基業延續至今的一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