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包裝設計的作用已變得越來越重要,企業把包裝作為在商品銷售競爭中的重要手段。對於將要從事包裝設計的人來說,要想學好包裝設計,首先要學習包裝的基本知識,要了解包裝的曆史與發展、包裝的概念與分類、包裝的作用及包裝的材料等,特別是對包裝設計的構成要素及包裝設計的原則要能準確地掌握,並能在設計中不斷實踐,不斷提高。也隻有掌握了包裝設計的相關知識與設計方法,才能在設計包裝時做到胸有成竹,才能設計出既符合市場需求,又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包裝。
在自然界的植物中,存在著許多天然形成、巧妙完美的自然包裝,它們既合理又科學,非常好地起著保護果實和種子的作用。如橘子,它鮮豔的橙色和特殊的表皮,不僅起到吸引人們注意力和勾起人們食欲的作用(具有識別與自我推銷的功能);而且還具有防止雨淋和水分蒸發的功能(外包裝的功能);由白色纖維組成的海綿狀內層,能保護易損的果汁囊袋(具有緩衝包裝的機能),同時,對外在的寒暑起到隔熱的作用;橘瓣實際上起著個別包裝的作用;纏繞在每個橘瓣外層的橘絡起到固定作用(聚散包裝作用)。橘子的種子被包在橘瓣的袋子裏,周圍再以果肉包上,起到保護作用,所以說橘子是兼各種包裝機能與形態於一體的最完美的自然包裝。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如雞蛋、豌豆莢、花生、核桃等都是結構嚴密、防護性能絕佳的自然包裝。
1.包裝的定義
廣義的包裝概念無所不包,涉及各個領域。如宇宙是星係的包裝;大氣是地球的包裝;地殼是地幔的包裝;地幔是地核的包裝;人穿衣著裝是一種人體的包裝。但這些並不是本書研究的對象。在這裏我們研究的包裝主要是指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銷售包裝。關於包裝的基本概念,世界各國都有各自規範的定義。
美國包裝學會對包裝所作的定義為:為便於貨物輸送、流通、儲存與販賣而實施的準備工作。英國標準協會的“包裝”定義為:包裝是為貨物的運輸和銷售所做的藝術、科學和技術上的準備工作。日本工業標準對包裝所作的定義為:包裝是為便於物品的輸送及保管,並維護商品的價值保持其狀態,而以適當的材料或容器對物品所施之技術及其施加之後的狀態。
中國包裝通用定義是:為在流通過程中保護產品,方便儲運,促進銷售,按一定技術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和輔助物的總體名稱。總之,包裝是“為便於運輸、儲存和銷售而對產品進行處理的藝術和技術的準備”,現代包裝更加注重包裝的科學性、技術性和環保性。
完整的包裝設計包括包裝結構設計、包裝容器設計、包裝視覺信息設計、標誌及廣告宣傳設計。包裝視覺信息設計主要是指由文字設計、編排設計、圖形設計、色彩設計、商標設計等組成的總體設計。包裝設計的關鍵是能準確地傳達商品信息和具有良好的保護性能。
2.包裝的曆史與發展
1)古代包裝設計
早在原始社會,人們為了生活的需要,就學會了用獸皮包肉、貝殼裝水,用芭蕉葉、荷葉、蘆葉、竹葉等包存食物。用柔軟的植物枝條、藤蔓或動物皮毛扭結成繩,進行捆紮、編織、縫製成袋、包、兜等,並能模仿某些瓜果形狀,製作成近似於圓或半圓的筐、籮、籃、箱、籠等用以盛裝物品。利用各種自然材料來製作多種形式的包裝容器,也可以說是最原始的包裝形態。這說明了即使在最原始的生活狀態下,也是需要包裝來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方便的。
大約在7000年前,我國母係氏族社會的長江、黃河、黑龍江流域及沿海廣大地區,開始廣泛使用陶器貯藏穀物、搬運飲用水等。陶器的誕生揭開了人類包裝史上光輝的一頁,意味著人類開始了有目的、有意圖的包裝創作。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從人類進行包裝這一活動開始,包裝設計就是根據所要包裝的對象和用途來選擇最適合的材料,進行包裝容器和結構設計的,而且,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懂得了裝飾。我們可以從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不少生活裝飾物,尤其是在彩陶上,有許多複雜多變、生動、具有很強裝飾美感的紋樣圖案。
商代中期,出現了原始瓷器。東漢中晚期,原始瓷發展為瓷器。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陶瓷容器,也是世界上最先用陶瓷容器長久封藏食品和裝運商品的國家。陶瓷容器不僅作為一般日用品被廣泛使用,還被用於裝運鹽、蔬菜、調料、酒、果汁等,也被用於醫藥、化妝品和一些防潮、防腐變、防滲漏的商品的存運。如漢代的青瓷,隋代以後的白瓷、黑瓷、鈞瓷、三彩瓷、釉裏紅、五彩、鬥彩、粉彩、青花瓷等,都被用作包裝容器。
在公元前17、18世紀,我國夏代末期就發現了銅金屬。到公元前11世紀,我國青銅器已到鼎盛期,它們被大量地運用於各種日用工具和包裝器皿,如盤、碗、豆等食器,爵、角、觚等酒器,罐、壺、甕、盂等水器。這些包裝容器的結構和造型設計,除了有很強的功能性外,同時還有很強的裝飾性。整個器型雄偉厚重,結構複雜,紋飾繁縟富麗。還有運用金、銀等貴重金屬作為包裝容器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在3000多年前就有用漆液做防腐塗料和對包裝容器進行裝飾的彩繪材料。到戰國秦漢時期,天然漆用作藤、竹、草、條等材料的編織容器和某些木容器的防腐塗料,彩繪材料已普遍使用。到唐宋以後,漆用於包裝更為廣泛,技術與工藝也更加複雜、先進。明清時發明的金漆鑲嵌、平脫漆器、雕漆等,既是包裝容器,也可作為工藝品。
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大大推動了包裝的發展,至宋代印刷術已成為一門完美而精湛的技術。技術與方法的改進,使得印刷的範圍不斷擴大,越來越多地被用於商業中。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物品生產相對過去變得更加豐實,剩餘產品進入初級流通領域,商業活動由物與物的交換,逐步轉變為等價交換,商品買賣開始有了競爭,貨物僅有包裝已顯得不夠,必須對其加以裝潢,以各種符號、圖形、文字、色彩作為商號與商號、商品與商品之間的區別。
中國曆史博物館所藏的我國現存最早的包裝材料,是北宋山東濟南劉家針鋪的包裝紙,四寸見方,雕刻銅版印刷,上麵橫寫“濟南劉家功夫針鋪”,中間是一個白兔商標,從右邊到左邊分別豎寫“認門前白兔兒為記”,下半方有“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等廣告文句,圖形標記鮮明,文字簡潔易記。它是融標誌、包裝與廣告三位於一體的設計。“兔兒為記”“梅花為記”等是最早期的商標,而這些商標又隨著不斷擴大的商品銷售,出現在這些商品的包裝物上。
我國民間應用極普遍的“八角包”,是將那種微黃粗糙的紙用於包裝各種土產、藥材、糕點,在飽滿的有體量感的鬥方造型上附以印有標記和圖形的紅色紙,既便於識別商品又有吉祥的寓意,在邊賣邊包的過程中給人以親切感。
從遠古時代的獸皮包裹到近代各種民間包裝,包裝已由它的原始功能——保護及容納物品,發展到了具有識別功能和宣傳功能,這應該是人類在商品銷售上的一大進步,充分體現了人的創造力。
2)近現代包裝設計
1796年,遜納菲爾德發明了石版印刷術,大大推動了包裝業的發展。1799年,法國人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造紙機,將中國的人工造紙技術轉化為機械化生產技術,進而推動了紙業包裝的發展。
18世紀中期,西方爆發了工業革命,機器的發明和能源的開發,促進了產品質量的提高,人們在選擇商品時不僅關注產品質量,同時也開始注意商品外觀的美感等問題,這時的包裝開始起到美化產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
在19世紀後期,品牌產品開始出現,尤其是在一些香煙的包裝上出現了許多富有浪漫色彩和異國情調的名稱,這些商標名稱賦予了產品不同凡響的魅力。這一時期的包裝設計追求的是一目了然和令人興奮的外形、豐富和鮮亮奪目的色彩,整個包裝不僅可以很好地吸引顧客,而且還能給產品一種整潔和新鮮的感覺,以增加人們對品牌的信賴感。在20世紀初,新藝術運動對包裝設計與風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包裝設計衝破了過去設計領域的舊框框,在品牌設計中體現的時代風格,深深地打上了新藝術運動的烙印,這些包裝充滿了獨特誘人的魅力。
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美國開始出現了自我服務商店,因其具有快速、方便、節省人力等優點,很快從美國發展到其他國家。隨著貨物的充足,消費者的增加,這種商店很快發展成麵積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超級市場。50至60年代超級市場在世界範圍內有了普遍的發展。70年代到80年代超級市場規模宏大,銷售的商品範圍廣、數量多,一般都在5000到20000種商品之間。沒有售貨員向顧客介紹商品的內容,使得貨架上成百上千的同類產品隻能靠自身的包裝去吸引顧客,打開銷路,包裝成為“無聲售貨員”。包裝設計通過圖形、文字、色彩、材料與造型等視覺語言,來明確商品的用途、功能與各種屬性,區分消費者的階層、性別、年齡及地區等信息,因而使包裝具有了銷售、招攬和廣告宣傳的價值。
我國近代產品包裝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慢慢發展起來的。由於當時清政府軟弱無能,西方帝國主義列強不僅對我國進行軍事侵略,而且還對我國實行經濟掠奪。他們壓製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外國洋貨、洋品牌幾乎占領了我國市場,此外,還有一些外商產品的包裝設計采用中國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為題材,如“麒麟送子”“桃園結義”等,目的是迎合廣大中國消費者的喜好,最終長期占領中國市場。辛亥革命以後我國民族工業產品增多,包裝也越來越多,題材大多數是用以表示吉祥寓意的,如龍、鳳、虎、鬆鶴、鴛鴦、牡丹、和合二仙、五子登科、福祿壽等。20世紀30年代,火柴和布匹等商品的包裝上出現了宣傳國貨、喚起民眾愛國意識的文字和圖案,如鍾牌、愛國牌、醒獅牌商標等。
1949年宣告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在推翻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統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由於連年戰亂,加之國內外反動勢力的瘋狂掠奪與破壞,中國的傳統包裝工業一度陷入工廠倒閉、人亡藝絕的境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經濟恢複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由於國家的重視,包裝工業才有了一定的恢複和發展。這個時期包裝生產發展初具規模,興建了一批製造紙、塑料、金屬、玻璃等包裝材料的工廠,為之後包裝工業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基礎。
1980年以前,我國包裝行業尚未形成體係,無論是機械設備、原輔材料,還是加工工藝、設計製造,水平都很低,技術力量嚴重不足,人才奇缺,包裝工業相當落後。20世紀80年代之後,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出口商品的品種、數量快速增長,銷售地區迅速擴大。為適應現代化國際市場,國內開始頻繁舉辦國內外包裝學術交流和大型的包裝設計展覽會,通過這些活動發現了我國存在因包裝不善造成巨額經濟損失的問題,這不但引起了我國政府和有關方麵的極大重視,也使人們對產品包裝有了較全麵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