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製度授權——讓管理回歸簡單 懲罰創新者,等於自毀長城
創新永遠是一個人、一個企業,乃至一個社會不竭進步的動力。可以說,每個人的成功,每個企業的突破和每一次社會的進步背後,都有創新的影子。創新力是最可貴的一種能力,一個有創新意識的頭腦,更是一個企業最寶貴的財富。
然而,一旦一種製度確立下來之後,就會產生一種慣性。人們會習慣於這種慣性所帶來的穩定,選擇墨守成規,拒絕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這種現象古往今來屢見不鮮:教會堅持地心說,為此迫害諸多科學家,延緩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清末中國閉關鎖國,技術停滯不前,最終被堅船利炮敲開了大門。
在這個逆水行舟的競爭世界裏,不允許創新就意味著停滯,不前進就意味著要被市場淘汰。對創新者的寬容就是對企業未來的一種把握,而對創新者的懲罰,無異於扼殺企業的前途。
“索尼從不懲罰技術創新失敗者,這也是我成為索尼社長的原因。”在位於日本東京品川區的索尼總部,索尼公司現任總裁兼社長中缽良治一身幹練地出現在一群記者麵前,當被問及在索尼的30年工程師生涯中有過多少失敗時,中缽如此回答。
“創新雖然給公司帶來了損失,但是長遠來看給公司帶來了無限的利潤。如果讓那些勇於創新的人失去了熱情,比損失一百億日元還要可怕。”
“每一次創新都給索尼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如果因為創新會導致失敗而停止創新,索尼這個巨人就會慢慢腐朽。”
正是有了這種包容的精神,日本製造業才能在戰後突飛猛進,先後擊敗了一個個傳統製造強國,成為了人們心目中質量與科技的結合體。這才有了索尼、東芝、鬆下這樣聞名遐邇的公司。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兒子折了一個好看的折紙,拿到父親麵前,父親卻說,你這有什麼用,還不快去寫作業。殊不知,這個父親的一句話,很可能否定了一位未來的大師。
這樣的現象對於一個企業而言,並不少見。我們都知道,創新往往意味著要開展大量的枯燥的基礎工作,而且這種工作在短期內也許不能製造利潤,可是以此為借口打壓創新,卻是對公司長遠發展的不負責。堅持舊的製度,維係整個係統的穩定固然是對的,但是不能以犧牲創新來達成目的。
創新力能使一個公司永遠保持年輕,保持活力。一個公司如果不能夠承擔創新帶來的風險,必將由盛轉衰。所以,不要輕易打擊創新者,更不要隨意懲罰創新者,這是對企業的現在負責,也是對企業的未來負責。
隻獎不罰,隻能讓更多人不滿
追求輕鬆、規避痛苦是人的本能,也是工作的動力之源。因此,現代管理製度分別引入了獎勵和懲罰兩種手段,希望能達到一種綜合管理的效果。獎勵是一種激勵性的、正麵的力量,懲罰是一種約束性力量,在獎勵和懲罰之間的地帶,是管理者發揮自己的頭腦,展現自己魅力的舞台。
但是,由於現在我們越來越注重“人性化”,在“柔性管理”的大背景下,一些企業管理者過分強調了“柔”而忽視了“剛”,他們隻記得重視運用獎勵製度,冷落了懲罰製度。具體表現在,相對於獎勵製度而言,他們手中懲罰製度運用的數量、方式和力度,都相形見絀,有的甚至將懲罰製度變成了一紙空文。這種主動放棄懲罰的做法,實質上是一支管理上的毒劑,日積月累下來危害甚大。
一個團隊如果少了懲罰,那麼團隊賴以生存的紀律性、團結性以及執行力將大打折扣。
浙江台州有一家民營企業,成立之初,和許多民營公司一樣,公司的成員多是老板的親戚。在創業初期,一般都是采用激勵的方法,或是用經濟手段,或者是表揚。對於遲到早退這樣的問題,一般都是睜一眼閉一眼。
但是很快,這種處理方式的弊端就逐漸開始顯現。由於公司規模擴大,不得不雇傭員工,而新員工和老員工在對公司製度的執行上,顯然是兩個標準。老員工消極對待公司態度,依舊沿用初期的辦事方法,做事懶散,不思進取。新員工麵對老員工的這些做法都頗有微詞,但是也沒有申訴的渠道。當完成業務時,老員工得到的獎勵要比新員工多得多,而當老員工觸犯公司條例的時候,卻僅僅是口頭的批評。在這種風氣的感染下,新員工有的也開始怠工,有的另謀出路,選擇離開。這樣一來,公司始終無法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