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廉潔奉公——當官要為民作主(3)(1 / 3)

當一個人心靜如水時,考慮事情就會特別的透徹;而當一個官能剛正清廉時,就能公平對待人與事,贏得上上下下的交口稱讚。有句名言說得好:“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做官若能時時想到這句話,那就離做好官不遠了。

清朝初年,有一位以勤勞自律、剛正清廉而受到百姓愛戴的廉吏。他就是曾任於順治與康熙朝的名臣湯斌。

湯斌(1627~1687年),字孔伯,號荊峴。晚年又號潛庵,河南睢陽人。

湯斌自幼就酷愛讀書,並受到其父的嚴格要求,“潛心攻讀聖賢們的學問”。明朝末年,天下大亂,而睢陽又是戰略要地,因此常有戰事發生。湯家為了避亂,舉家南遷。即使在這種動蕩不安的環境中,湯斌仍每晚讀書至深夜,“虎嘯窗外,與書聲相聞”,“飲泉水,咽秕糠而已”。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中,湯斌飽受顛沛流離之苦,並親眼目睹了廣大人民飽經戰亂之苦和倍受貪官汙吏壓榨的情景,這些都鑄就了他嫉惡如仇、剛直不阿的性格和體恤民情的思想,並為他日後為官時的勤苦自勵剛正清廉奠定了重要基礎。

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湯斌中進士,授宏文院庶吉士。但他並不汲汲於名利,而是自甘清苦,不求奢華,一心隻求盡職盡責。他所住宅舍十分簡陋,他不求奢華不避風雨,潛心時政,留心古今治道。他曾上《政貴知變論》一疏,提出“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主張應根據當時實際情況製定相應的法度。順治帝認為他德才兼備,便升任其為潼關道副使。

潼關有史以來便為兵家必爭之地。當時,官兵搶掠,貪官肆虐,百姓生活極為困苦,湯斌到任,首戒僚屬,“毋科取民財,毋妄用驛夫”。凡有清兵過境,他皆與主將約法:“部文所需,有不給者,公請劾我。若額外動民一草,我亦當論公。”一年後,百姓安居,流民紛紛返鄉者愈千戶,社會秩序井然。清廷考察官吏,湯斌以其政績列關中地區眾官之首。考官問他:“得百姓心易,得僚屬心難,公兼而有之,何易也?”答曰:

“吾於屬吏不惟無所取,且力成其善,故或不以為苦耳。”

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升嶺北道參政。他勤於任職,僅三個月內,即理清積案八百餘件,遂因勞累過度而病倒了。是年底,因病告假。離任時竟窮得沒有路費,隻好將上任時自己惟一的一匹馬賣掉,勉強回到家鄉。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湯斌奉旨參加博學鴻儒的考試。他駕牛車入京,所住之舍,繩床破被,進風漏雨。次年應試取中,補翰林院侍講。後康熙帝稱他“操守”

甚善,授為江蘇巡撫。

湯斌在江蘇任期內為政清廉,令出必行,執法嚴厲,命各級官員不得收受賄贈,很快使江蘇吏治煥然一新。對百姓,他則多方撫恤,興辦教育;破除迷信陋習,民風為之一變。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江蘇發大水,大批難民湧人蘇州城內,混亂不堪。適逢康熙帝南巡,總督衙門見蘇州城災民塞戶,道路甚隘,便下令拆毀民居以拓展“禦道”。湯斌見狀力止,稱:“聖天子問民疾苦,故有是行也。若之,何使民無寧居乎?”駕至,湯斌啟奏,陳明原委,康熙帝甚喜,即批準減免災區稅銀。百姓因湯斌施政有方,遂送他一個外號,即“黃連半夏人參湯”。又因他生活樸素,稱他為“豆腐湯”。而此時,湯斌因勞累過度已是疾病纏身。

康熙二_卜五年(公元1686年),湯斌被任為禮部尚書。江蘇民眾聞知湯斌將離任赴京,哭泣挽留,未成,遂罷市三日,清道焚香相送。湯斌帶病啟程時,他的行裝僅有一部《二十一史》,這是他在巡撫任上購買的惟一物品。

時值冬季,他夫人的外衣竟有破舊棉絮落在車前,前來送行的官民見此情景,紛紛落淚。

湯斌到京後,又兼任《明史》總負責人,後改工部尚書。那段時間,他隻租了幾間簡陋的住房。京師的冬季比較寒冷,滴水成冰。湯斌為了禦寒,總是穿著那件破舊的老羊皮襖。時間一長,朝廷的衛士們不論識之與否,隻要一看到身穿羊皮襖的老者,便不問自知,那就是鼎鼎大名的湯尚書,湯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