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恩高似天,臣心直如矢”。這是湯斌自擬的一副銘誌對聯,也是他言行的真實寫照。當時康熙的重臣明珠專權,結黨營私,貪贓納賄。餘國柱即其黨羽之一,並因其種種劣跡被時人稱為“餘秦檜”。湯斌任江蘇巡撫時,為災民報免江南地區稅銀得到批準。餘國柱趁機勒索,要湯斌私送四十萬兩“酬謝銀”與之。江蘇的官吏深知餘國柱之厲害,紛紛奉勸湯斌。湯斌卻嚴詞拒絕,說道:“民有銀寧完國賦而人私門乎?吾寧旦暮斥,不忍見若等剝民媚權貴也。”除此之外,湯斌還將虧欠庫銀、重賄餘國柱的前任布政使龔其旋按律嚴懲。餘國柱對之恨之人骨,而明珠也因其重返京師如芒刺在背,欲除之而後快。
康熙二十五年,時值大旱,康熙帝命諸臣商議抗旱之法。漢官董漢臣應詔進諫,暗指權臣當道。明珠暗怒就想將其鏟除,在康熙帝麵前其百般誣陷。
於是,康熙帝親審此案。百官懾於明珠的淫威,沒有人敢說一句真話,這時湯斌挺身而出,義正言詞,奏曰:“上因旱求言,漢臣應詔言事無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反罪言者,如此心何?”並對明珠等人弦外有音地說:“吾輩當自省。”明珠知道湯斌清楚他們的劣跡,便暗中羅織罪名,製造輿論,蓄意害之。一時,朝廷內外議論紛紛,盛傳湯斌將受處罰。湯斌聞之,心懷坦蕩,處變不驚。蘇鬆百姓聞訊,舉數百人至京城,將集鼓廳前擊鼓訟冤,後聞湯斌無事方散。
這時湯斌已近六旬,由於長年勞累而體弱多病,康熙帝特派太子問病,命禦醫診治,以示關懷之意。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十月十一日晨,湯斌溘然長逝。湯斌辭世的消息傳出,群臣紛紛前往吊唁。他們看到湯斌安臥在板床之上,上衣是件破舊的藍襖,下穿一條褪了色的布褲。查其遺物,僅有八兩俸銀。多虧好友資助,才得以成斂,眾人感泣而別。湯斌死後雖然沒有留下一點財物,但他卻把勤苦自勵的好作風永遠留給了後人。
為官者清正廉潔,實屬不易,但也有很多政敵。“得百姓心易,得同僚心難”。但是湯斌卻是個例外,他不僅自己為官清廉,而且還能得到同僚的認同,稱得上是清廉得法,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可見湯斌雖然一生清苦為官,但卻也深懂為人處世之道。
7.上拒下誡——鄂爾泰當官,誰的麵子也不給
“忠”有兩重意義,忠道不忠君,忠事不忠人,是大忠;而忠君不忠道,忠人不忠事,是愚忠,是小忠。
古人發明的忠奸之辨實在是很有道理,不僅在古代適用。在現代仍然適用,那麼怎樣才算是真忠臣呢?也許清代鄂爾泰的為官之道會給我們帶來些啟示。
鄂爾泰(1677~1745年),字毅庵,滿洲鑲藍旗人。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曾為官,曆任內務府員外郎、江蘇布政使、廣西巡撫、雲貴總督、保和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軍機大臣等職,是雍正帝、康熙帝、乾隆帝的重臣,尤得雍正帝的賞識。
鄂爾泰家祖祖輩輩都是奴隸。父輩時,他們家沒有房子住,隻好在祠堂裏過夜。但是,鄂爾泰的父親是個非常有遠見的人,他想盡一切辦法供孩子們念書,指望他們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梁,做個廉潔奉公的清官,懲治那些豪勢權貴和貪官汙吏,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鄂爾泰通過發憤攻讀,終於金榜題名。康熙五十五年,他被授任內務員外郎。這一官職雖然隻有五品,但因為負責管理供應皇室的各種物品,所以又有一定的實權。
當時的雍親王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帝,住在宮外。有一次,雍親王得知少數民族附屬王國向朝廷進獻了許多奇珍異寶,他想通過鄂爾泰求得內務府的特殊關照,弄些寶物。結果遭到了鄂爾泰的嚴辭拒絕,他說:“作為皇子,你更應該注意自己的德行,為天下萬民作好表率,絕不可隨意結交外臣,享受特權。如果其他的皇子都和你一樣多吃多占,那我們做下官的又該如何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