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登高望遠,處世自然會高人一籌(1 / 3)

高明者決不會太精明;而精明者決不是很高明。為人處世,高明,但不可太精明。何謂“高明”?何謂“精明”?

高明就是站得高,看得遠,能夠見人之所未見,睹一斑而知全豹。由於目光長遠,能夠防患於未然,放長線釣大魚,最終贏得全局的勝利。

“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不是高明;錙銖必較,斤斤計較,隻爭目前一時之利,不是高明。這充其量不過是“精明”。精明之人,事事爭先,處處出頭,抓了芝麻,丟了西瓜,看似比別人聰明,但往往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常常是引火燒身,招災致禍。

真正高明者,外愚內智,大智若愚,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他們善於藏鋒露拙,匿銳示弱;他們能夠居安思危,避招風雨;正如一首歌中所唱,他們善於“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正因為如此,他們在處世過程中,能夠處處留有餘地,左右逢源,遊刃有餘,立於不敗之境。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自己成為一個處世高明的人。

何謂“高明”?就是登得高,望得遠。登得高,就是說我們看問題要能夠透過紛繁的表麵現象抓住本質,觀察問題要有一個超乎尋常的角度,這樣,我們的視野才會開闊,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才不至於“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才不至於“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惟其登得高,視野廣,才能看得遠,看得明,看得透徹。這樣,我們就能見微知著,準確地預測事情發展的必然趨勢,采取先人一步的因應措施。

因為登得高,望得遠,我們才能不計較一時之得失,敢於下大本錢,放長線釣大魚,短期上看是有所損失,其實得到的是長遠的大回報。

處世高明的人,不顯山,不露水,致勝於無形之中。他們的舉措貌似愚蠢,實則蘊含著無窮無盡的大智慧;他們的招式看似無所其用,實則有常人難以通曉的大用途。大智若愚,真正的高明者,高俗人於九天之上,所以尋常人知其勝,而不知其所以勝。

多算多勝,凡事預而後立

高明的人,首先是一個登高望遠、能夠準確預見事情未來發展趨勢的人。也就是說,處世要高明,首先需要有科學的預見力。預見力,需要多方麵的素質。但是,預見還是要以現實為基礎,正如美國學者約翰·奈斯比特先生在《大趨勢》一書中所說的:

“預測未來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現實。”《孫子兵法》有一段關於預測預見的精妙的論述:

“夫未戰而妙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妙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孫子關於妙算的思想,道出了克敵製勝的奧妙。

春秋後期太湖流域的吳國,在伍子胥等人的治理下開始崛起,出現了吳越爭輝的局麵。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與中原諸侯在黃池會盟,奪得霸主地位。然而,好景不長,吳國不久又被後起的越國消滅。有人說,吳國的興起與衰敗,和吳王信用與排斥伍子胥是分不開的。那麼,伍子胥作為吳國的謀臣,在軍事謀略方麵有些什麼值得稱道之處呢?史書記載,伍子胥不僅英勇善戰,而且有深邃的政治遠見。如果吳王夫差聽信伍子胥的勸諫,執行“聯齊抗越”的謀略,那麼被消滅的不是吳國,而是越國了。

伍子胥這個從楚國逃到吳國的智能之士,為了報家仇,曾先幫助吳王闔閭用計刺殺王僚,同大軍事家孫武一起幫助吳王改革內政,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庫,為吳國,的振興做出了貢獻;隨後便輔佐王南征北戰,東西馳騁,建立霸業。公元前506年,他與孫武率兵伐楚,連戰皆捷,直至攻克楚國郢都,楚王出逃,伍子胥對已死的楚平王掘墓鞭屍三百下,報了父兄之仇。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吳越戰爭中死亡,其子夫差即位之後封伍子胥為相國。從此,他加強吳國的軍事力量,竭盡全力幫助吳王滅亡越國。

三年後,吳國取先發製人的手段,一舉打敗了越國。勾踐在危難之際采納了文種、範蠡提出的委曲求全的策略,假意投降,以圖後舉。吳王夫差聽信伯的讒言,打算放越一馬與勾踐講和。伍子胥堅持說“不”。他認為,爭霸中原與滅越比較,滅越更有利。但是,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夫差,根本想不到接受越王的投降是為自己挖掘墳墓,自然也就不肯接受伍子胥的勸告。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決定率兵伐齊,伍子胥堅勸吳王暫不必攻打對吳威脅不大的齊國,而應實行“聯齊抗越”的策略。吳王不聽,率兵在艾陵戰勝了齊軍。在夫差班師回朝的那天,滿朝文武舉杯慶賀,惟獨伍子胥人憂心忡忡,默然無言,他預料到吳國將會災禍降臨。不久,吳王果然聽信伯的謠言,以“私通齊國”、“阻撓抗齊”的罪名,逼迫伍子胥自刎。伍子胥在自殺前悲憤地“把我的眼睛取下來放在吳國的東門上,我將親眼看一看越國打進東門來滅吳國。”十年之後,伍子胥的預言真的應驗了,越兵攻進吳都,夫差兵敗自殺。

吳國的悲劇充分證實了伍子胥的“滅越”、“聯齊抗越”主張是正確的,有力地證明伍子胥那出色的戰略預見。

在今天看來,任何科學的預見,不是無根據的隨意猜測,更不是狂想,而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的基礎之上。戰爭雖然較其他事物帶有更多的變化性,但也是有規律可循的,預測也是可辦得到的,伍子胥在吳王夫差打敗越之後,提出堅決滅越,就是對吳越爭霸的形勢作了符合實際的分析。

夫差在最初打敗越國時,他隻看到了越王投降的表麵虔誠,沒有看到其以退為進、伺機報複的險惡用心;隻看到伐齊得勝、諸侯畏服的表象,沒有看到由於長期戰爭國內政治、經濟潛在危機。這是作為一個國家首領所犯的嚴重錯誤。伍子胥憑借他的睿智頭腦,透過越國暫時失敗,看到了它要複仇雪恨的本質,他從越王求和中洞悉其內心的積憤,他對越國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保持著高度的警惕,他始終把越國看做是吳國的心腹之患。對於伍子胥的眼力和才能,越國朝野十分敬畏。當夫差把他逼上斷頭台之後,越國君臣為掃除了勁敵而舉杯歡慶。

伍子胥的預見與夫差的悲劇告訴人們,對未來預測的正確程度,取決於對主觀過程及其運動規律的認識和掌握的程度。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科學的戰略預見,就不可能在處世辦事中不斷走向勝利。

見微知著,窺一斑知全豹

高明的人,能夠從事物的目前狀況準確地預知其將來的發展趨勢,能夠由事物的局部表現而推知其全體狀況。也就是說,高明之人具有見微知著的本領,有“窺一斑而知全豹”、“見一葉而知天下秋”的智慧,因而他們能夠未雨綢繆,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

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這種見微知著的本領,而成功與悲劇也常常與每個人是否具有這種本領相伴隨。

在中國曆史上,箕子是第一位行使假癡扮癲計謀的人物。箕子是商朝紂王的庶兄,本名叫胥餘,封子爵,身為太師。他是一個見微知著的人物,可以準確地預知事物的結局。紂王繼位不久,命工匠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箕子歎道:“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琢的杯。有了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湯和粗豆做的飯,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願再穿粗葛短衣,也不願再住茅屋陋室,而要穿錦繡的衣服,乘華貴的車子,住高樓廣室。這樣下去,我們商國境內的物品將無法滿足他的欲望,還要去征收遠方各國珍貴奇怪之物。從象牙筷子開端,我發覺到了以後發展的結果,禁不住為他擔心。”

紂王不幸被其兄言中。紂王的貪欲果然越來越大。他抓了上千萬的勞工修建占地三裏的鹿台和白玉為門的瓊室,搜羅狗馬珍寶,奇禽怪獸充塞其中。同時以酒為池,懸肉為林,讓裸體男女相逐戲。他的臣子比幹相勸諫,紂王把他的心肝剜出,說:“比幹自以為聖人,我聽說聖人之心有七竅,倒要看看究竟怎樣!”箕子複諫而不聽,害怕殘暴會降臨到自己身上,就詐癲扮傻起來,披散頭發、胡言亂語,棄太師之尊而不顧,寧願被紂王關在囚牢裏。正所謂“留得殘荷聽雨聲”,不久紂王死了,新朝周武王釋放囚徒,邀箕子再出來做官,箕子不願,暗地裏帶了5000人逃避到朝鮮去。武王沒法,不得已隻好做個人情,封他在朝鮮建國。現在的平壤地區還存有箕子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