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合夥經營:優勢互補能將(1 / 3)

奶酪做得更大

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無論才華多麼出眾,也不可能事事都會,樣樣皆通,就算真有各種各樣的能力,也不可能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那麼,我們何不找一兩個夥伴來互相幫助,互相扶持,共同發展一份事業,實現“雙贏”或者“多贏”呢?

大量事實表明,許多跨國大公司、大財團的創始階段,都是由兩人(或多人)合夥創立的,他們通過精誠合作、優勢互補、同擔風險、利潤共享的雙贏策略,才將企業的“奶酪”一天天地做大,才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驕人的成功與輝煌。

因此,當今時代,如欲獲得成功,最順達的捷徑應該是合夥創業,合夥經營,最終實現利益雙贏。

合夥經營需要高超的合夥藝術的維持,需要共同理想的維係,需要完善的管理製度和財務製度的規範,更需要合夥者擁有人我兩利、義利相濟、追求雙贏的廣闊胸襟!

深諳合夥經營,是創造財富人生的捷徑

合夥經營,不單純是法律意義上所指的合夥企業,而是指一種經營的契約。一般來說,這種契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企業或組織結成的。他們以共同獲取利潤為目的,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擔風險。因此,對我們當代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合夥經營是財富人生的最好企業運行模式之一。

中國是一個特別講究“誠”、“信”的民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非常重視“誠實”和“信任”。可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置身於社會的人是千差萬別的,“誠實”與“信任”也不會像空氣一樣對任何一個人都同樣地發生。否則,坑蒙拐騙的事就不會出現了。對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個非常清醒的認識,西漢的偉大曆史學家司馬遷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所以,“誠實”與“信任”的出現,一定是在相互之間都有利可圖的時候。世界上是沒有天上掉餡餅這樣的好事情的,素昧平生的人之間,隻有通過利益的聯係,才可能產生真正的持久的“誠實”與“信任”。在中國的傳統的社會裏,社會經濟是規模極為狹小的小農經濟,許多人一生的活動都局限在自然的村落、近親的家族內。因此,這決定了中國人傳統的“誠實”與“信任”主要是發生在以血緣為紐帶的親屬內部。

但是,市場經濟是一個廣泛的交往經濟,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大規模的交往,就沒有所謂市場交換,因而也就沒有所謂市場經濟。人們的利益實現都一無例外的,是通過市場交換來實現的。這樣“誠實”與“信任”就成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與人交往的最基本的行為準則,這就決定了中國人必須得把自己的“誠實”、“信任”之箭射向血親家族之外的朋友。由於這些方麵的原因,決定了合夥的形式呈現為多種多樣的形態:有親戚之間的合夥,有家族內的合夥,有朋友之間的合夥,有同事之間的合夥;有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夥,也有個人與企業或其他組織之間的合夥;有本地的合夥,也有跨地區、跨省甚至跨國的合夥。這些形式之間體現著由家族內向家族外不斷發展的特點,體現著親情關係在經濟活動中逐步減弱的趨勢。就現階段的中國來說,親戚之間的合夥,家族內的合夥,朋友之間的合夥,同事之間的合夥等四種形式,占據著中國合夥經營企業的主要形式。這是與中國現今的市場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的。

合夥是一種契約,契約也就是合同的別稱,它的作用是規定訂立契約或合同的人相互之間的義務和權利。比如,彼此之間出資的比例,利潤的分配方法,不同的合夥人應該承擔的債務份額,各自在企業中的地位等。這樣,根據契約人的結成關係,合夥人也可以分成好幾種形式。它們有:普通合夥人,名義合夥人,有限合夥人,秘密合夥人,匿名合夥人,不參加管理的合夥人等。所以合夥不是別的,就是幾個人或幾個組織和企業聯合起來做生意,不管他們采取什麼樣的形式,也不管他們把自己的企業登記為什麼樣的法律名稱。隻要是合夥,他們的根本目的就隻有一個——雙贏。離開了雙贏這一準則,任何形式的合作都不會存在(或長久存在),當然也就不可能有雙方的共同發展。

追求事業成功,離不開誌同道合的合夥人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仍在死守著“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陳舊觀念,安於自己的一畝二分自留地,不願與人合夥,其實這些人是典型的目光短淺者。

在我們看來,與人合夥的觀念核心有兩個,一是資產經營的觀念,一個就是一種文化的觀念。資產經營的觀念就是,要求所有企業經營者,都要學會用一個指標來評價企業決策正確與否,那就是企業的資產是否在不斷地增值。而文化的觀念則告訴我們,經營企業不是閉門造車,必須要眼光朝外,以開放的胸襟麵對世界,這樣你的企業就會永褒青春。

祥生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是解放前上海灘上有名的公司,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周祥生就是完全依靠與他人合夥經營而發起來的。他的合夥經曆頗有一些傳奇色彩。

周祥生13歲那年從浙江定海鄉下到上海,他在嬸嬸的幫助下,先在一個葡萄牙人家打雜,每日隻得1元的零用錢,後來到飯店當學徒、到咖啡店當侍應生。20歲那年的一天,他在街上碰到兩個黃包車夫正為拾到的皮包爭吵,於是走過去說:“你們別吵了,聲音大了把紅頭阿三(指巡捕)引來,誰也沒有好處。”然後他悄聲說道:“這裏就你們兩人,有話好商量,總會有解決辦法,先看看皮包裏是些什麼東西吧。”兩個車夫認為他說得有理,就打開皮包。包裏除了一些隨身雜物外,是一疊疊的盧布。為感謝他的提醒,兩個車夫決定把盧布分為三份,1份歸他。周祥生推辭不要,但對方不容分說,硬塞給他,他就收下了。

周祥生把分到的盧布兌到500塊大洋,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於是他決定買輛汽車,幹出租生意。他在嶽母的幫助下,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得一輛日本產的黑龍牌舊篷車。周祥生不會開車,便請了一個司機與他合夥,一個開車,一個攬客。由於周祥生經營得法,不到兩個月,他就還清了買車的欠款,於是車行又賒售給他一輛美國生產的新車,3個月後,他就付清了款並掛起了祥生車行的牌子。經過幾年的努力,周祥生就擁有轎車20輛,資產達數百萬。在常人看來,周祥生應該很滿足了,也用不著再與其他人合夥經營,因為就他已經擁有的資產是足夠用一輩子的了。但周祥生沒有就此陶醉,而是深知自己的事業要做得更大就必須與人聯手。這時有一個人出現了。

這個新出現的人是周祥生的朋友李賓臣,李賓臣是新順記五金號的副經理,熟悉外彙行情。有一天,他匆匆跑來問周祥生:“我估計外彙近期會漲,老兄如果有打算,我願意與你合作。”周祥生大喜過望,“好啊,到通用汽車公司購一批車子怎麼樣?”李賓臣出資白銀3000兩。有了李賓臣這個後台,周祥生放開手腳大幹起來。他們到花旗銀行做了押彙,先付一二成定金,連續向通用汽車公司訂購雪佛萊轎車,總計400輛,全部結算成外彙。不久,銀元兌美元比價不斷下降,從每100銀元兌45.5美元直線下降到隻兌24美元。車輛還未到貨,車價無形中已經漲價近一倍。周祥生和李賓臣看準時機,果斷地將訂車拋出,大賺了一筆。之後,他們兩人又共同出資組建了祥生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周祥生也因此成為上海灘上的一代車王。

周祥生本身不會開車,但他懂得與人合作,於是他請來司機,經過短短的幾個月時間,他就辦起了自己的車行。周祥生對金融和外彙也是一竅不通,資金也並不十分雄厚,但他知道怎樣尋找自己滿意的合夥人。於是他找到了既有經驗又有資金的李賓臣,他們二人通力合作,幾經努力,就成了一代車王。這說明,合夥經營的生命力是永恒的。不管你的個人事業處於什麼樣的階段,也不管你的個人事業經營的是什麼,隻要你不斷地尋找,不斷地追求發展,那麼你的事業就會不斷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