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競爭有道:以互補性競爭實現雙贏目的(1 / 3)

社會生活需要競爭,沒有競爭的激勵便沒有上進的動力,沒有競爭的促進,人類就不會創造出眾多奇跡,這樣,我們的社會將陷入止步不前的死水之中。但現代社會的競爭也不是傳統那種不惜血本、“你死我活,勢不兩立”的局麵,它是在互補互惠的基礎上追求共同進步和發展的競爭。

人類之所以需要競爭,是為了通過競爭來推動全社會盡快地發展,以使每一個社會成員受益。所以,競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雙贏”和大同。把競爭理解為隻謀求一己之利,是一種危險的想法。

所以,無論是作為個人還是企業,都應該走出傳統競爭的觀念誤區和策略誤區,建立互惠競爭的堅強理念,采取互補競爭的有效策略,從而使競爭走出兩敗俱傷的怪圈,實現由“單贏”到“雙贏”的飛躍。

生存需要競爭,競爭過火則兩敗俱傷

從植物到動物,哪裏有生命,哪裏就有競爭。

從自然到社會,哪裏有競爭,哪裏就有生機和活力,就有朝氣蓬勃的生命。

沒有生命就沒有競爭,沒有競爭也就沒有生命。

競爭,或明或暗、或雅或俗、或和平或暴力、或經濟或政治、或群體或個人、或本能或自覺——凡競爭,必有勝負之分,成敗之別。優勝劣汰,物競天擇,是競爭的普遍規律。

在競相生長的植物群中,某些植物在競爭中“失利”,便得不到充足的土壤、水分、陽光,難免扭曲、枯萎、死亡。

在弱肉強食的動物界,某些動物在競爭中“敗陣”,便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住所、配偶,往往被排擠、吞噬、死亡。

在兵戰、商戰等激烈的競爭中,受挫的國家、集團和個人,常常失去生存發展的有利空間以及資源、地位和機遇,以至被冷落、遺忘、歧視,受盡欺侮、壓迫、侵略、驅逐……

競爭,對弱者冷酷。它把一切廉價的同情和懦弱的傷感統統拋進冷酷的冰窟之中;把一切懶惰、愚昧、固執和偏見的劣根擊得粉碎;把一切道貌岸然、徒有虛名的“正人”、“君子”無情地甩到發展的軌跡之外,擠進死亡的深淵。

競爭,對強者偏愛。它把一切優良的基因、強悍的實體、精明的才智和進步的文明,熱情地推上發展的大道、勝利的峰巔,使他們發達、光大,領盡風騷。

競爭,是對人類的擁抱,對進步的鍾情。自然界的競爭,淘汰了劣質的個體,為富有生命力的個體創造了繁衍的條件,從而優化了物種;社會的競爭,激發著一切個體的潛能,從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在現實生活中,運動場上的競賽,非要和對手分出勝負不可,或玩得比對手更出色。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會出現一家公司大大成功,其他公司照常運作的情景;也有可能出現一家公司一切照規矩運作,卻因為加入錯誤的競賽而慘遭淘汰。

商業活動能否成功,關鍵即在於確保參加正確的競爭。但我們如何知道自己加入的競賽對不對呢?如果不幸加入錯誤的競賽,有沒有辦法挽回?為了幫助經理人解答這些問題,這裏以博弈理論為基礎,發展出一套架構。50年來,競賽理論一直用於數學領域,如今正準備改變商場競賽。

1944年,數學天才紐曼和經濟學家摩根斯坦出版了《競賽理論與經濟行為》一書,奠定了博弈論的基礎。50年後,也就是1994年,3位經濟學家因為在博弈論領域的傑出表現,榮獲諾貝爾獎,促使博弈理論大放異彩。

紐曼與摩根斯坦的著作問世,立刻被尊稱為本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通過博弈理論,人們便能係統地了解競賽參與者(其命運與其他參與者相互依賴)的行為。紐曼與摩根斯坦區分出兩種競賽:第一種是“規則基礎競賽”,參與者根據特定“競賽規則”彼此互動,如合約、貸款契約、貿易協定等;第二種是“自由競賽”,參與者在沒有外在限製下彼此互動。例如買賣雙方的交易形式有無數種,目的都是要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商業活動則是包含這兩種競賽的複雜組合。

就規則基礎競賽而言,競賽理論提供了原則:每一行動動都有一個反應。但與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不同的是,這種反應刺激不必要每次都是相同及對立的。想要分析其他參與者對你的行動可能產生的反應,你需要反複推估不同情境下,所有參與者(包括你自己)可能產生的反應。你必須向前看,深入了解競賽過程;然後向後算,找出自己應采取何種行動,可以達成預期目的。

至於自由競賽,競賽理論亦提供了一個原則:你從競賽得到的不會超過你給競賽帶來的。商場上,特定參與者能夠給競賽帶來什麼呢?想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不妨計算某競賽所有參與者創造的價值,然後剔除特定參與者,看看剩下參與者還能創造多少價值。前者減後者,就是特定參與者的“附加價值”。因此,處在非結構性的互動中,特定參與者得到的,不會超過他參與競賽的附加價值。

“自我中心主義”則是這兩種競賽的共同原則。換句話言之,許多參與者隻關注自己所處的位置。博弈理論給人們的重要啟示之一,就是強調“利他主義”,也就是關注他人處境。想要向前看及向後算,你必須站在其他參與者的立場上思考。為了要評估你的附加價值,你不僅要問其他參賽者能夠帶給你多少價值,更要問你能夠帶給其他參賽者多少價值。

根據上述原則,我們可以設計適合個人及公司的競賽。

改變現狀所得到的好處,可能遠超過維持現狀的利益。

有“經營之神”之稱的日本財界首腦鬆下幸之助如是說:企業是社會的“公有物”。因此,企業必須與社會共同發展。就企業本身來說,不斷擴大其營業範圍是很重要的。但是,這並不是說隻追求一個企業的繁榮,而必須是通過企業的活動,帶動社會走向繁榮。實際上,如果隻求自己公司的繁榮,這隻能是暫時的,是不會持久的……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本來麵貌是共存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