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禪的心態(1)(3 / 3)

有一天,耶穌在郊外遇到很多人拿著石塊,準備砸死當地一個有名的妓女抹大拉。抹大拉一直在當地招攬來自世界各地的富商螵客,是一位向全世界賣淫的人。當地的猶太人因此要按猶太律法處死她。

耶穌看到這個女人就起了慈悲心,就對眾人說道:“你們中誰如果從來不曾犯過一點罪,請站出來投第一塊石頭。”

眾人心裏有愧就散去了。

抹大拉對耶穌感激涕零。耶穌對她說:“你走吧,以後不要這樣了!”

佛說這個世界的生命都是流浪兒,浪蕩無依。人與人莫不一樣,因此管好自己就行了。

禪已經被浪子們弄得很輕飄浮華。禪,應當重新麵對厚實的大地;大地在根本上也是飄移的,但這不是無視生命真實遭遇的理由。

如果無視真切苦難,禪者詩意地安居,不過自欺欺人而已。輕浮是禪門的恥辱和不義。

“流氓”這個語詞的古老源頭,指稱那些被迫喪失土地家園的人,本文的“流氓”還泛指喪失靈魂家園的人,不局限於一般所說的違忤了人倫道德的倫理失敗者。

逃亡者是第一代流氓:喪地者。

禪不是逃避現世苦難的致幻劑。禪是直麵人生的一切有限罪苦後的無畏擔當,在無畏擔當著生命的一切重負的精神實踐中,才能真實露出覺悟的歡喜與解脫的笑容。

老子說“重為輕根”。

佛陀說:智慧樹必須得有大悲水澆灌,才能開花結果。

王少農與熊晉仁月下談禪。

王少農說:“月為何明?”

熊晉仁說:“你這個問題提得怪。”

王少農緊緊追問:“哪裏怪?”

熊晉仁說:“已經發生的事,你卻追問它,這就叫怪。”

王少農大悟:“本來就明?”

熊晉仁說:“本月來就明,就不要再問為什麼明了。”

有一尊者對許多疑問無法找到答案。他想如果佛陀能為我解決這些疑問,我就跟他學習梵行。於是他便向佛陀救教。

尊者說:“如果您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請您告訴我。如果您不知道答案,也請直言告訴我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

佛陀聽了,微笑著說:“尊者,我以前是否跟你講過,我為你解答這些問題,你才來跟我學習梵行嗎?”

尊者回答:“您沒有這樣說過。”

佛陀又問:“我有沒有說過,如果我說出世界是永恒的等這些問題其中哪一個是真理,哪一個不是真理,你才來跟我學習梵行嗎?”

尊者回答:“沒有這樣說過。”

佛陀又問:“我原來沒跟你說過,我一定要解答這些問題,你才來跟我學習梵行!你也沒有這樣向我提起過同樣的問題。你這樣的愚癡者為什麼要做出一副虛妄的模樣誣賴誹謗我呢?”佛陀開導尊者,跟隨我即律謗我!

佛陀並沒有讓誰跟著他,你說你是佛弟子即是冒充。你說我說過什麼,全是誹謗。佛陀就是以這種方式開導世人:你要找到自己,此外一切仙佛都無意義。

佛陀視他人對自己寄希望為誹謗,真是至真之言。寫書的人寫書為生,目的是賺稿費,如果有讀者讀了某本書,以此為真理,並以作者為導師,這也是誹謗。

人都隻能說自己,一旦評論人,無論說好說壞,都是誹謗人。

你幫助人等於說別人不行,幫助人就是侮辱人。

你拯救人等於說別人沒有能力自救,拯救人勢必毀掉一個人自救的能力,等於毀了一個人。

因此你不要管別人,不要說別人。

要救救自己,要說說自己。

你是你自己。

一切不關他人的事。

管天管地你管不著,但你可以管好自己的心。

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僧璨

該如何便如何

可以禁欲,不可以禁鈿。

一個老婆子供養一個住茅棚的僧人,每天給他送茶送飯,如此三年。

有一天,老婆子為了考驗僧人的修行,就叫她年輕漂亮的侄女去送飯,叮囑道:“你去對和尚投懷送抱,百般挑逗,看和尚如何。該如何便如何。”

侄女好奇,把飯菜送去給僧人吃,等僧人吃完以後,這位大膽的侄女果真向僧人眉目傳情,言語挑逗,並以身手刺激。僧人不為所動,說:“我心如枯井,姑娘珍重,你走吧!”

侄女回來一說,老婆子大怒:“想不到三年來養了一個俗漢!”馬上帶著侄女把茅棚燒了,把僧人趕走。

禪宗一代巨匠虛雲和尚在自敘年譜裏說,一次他夜晚在江浙水鄉坐船,人很多,男女混雜擠在一起。這正當夏天情欲旺盛之時,船裏無燈,半夜裏睡在虛雲身旁的一位性感美女裸身向虛雲進攻,虛雲後來說很慶幸沒有失身,保住了戒體。

虛雲是一奇僧,年輕時他父親為他娶了兩房妻子,夜裏與兩位妻子人洞房後大談佛法,拒絕上床,第二天一早逃走出家走了。

佛典記載,佛陀為了度化他的堂兄弟阿難出家,就對他說:“你出家好好修行,修行成了就可以與天上的仙女同樂,那才叫美呢!”佛陀讓阿難看到了天上仙女的美妙,阿難再看世間美女簡直醜俗難耐。為了以後與仙女快活,阿難就出家修行去了。後來佛陀又讓阿難看到:阿難與仙女做愛的報應是,一起從天上墮落到地獄受大苦,並且那些墮落的仙女醜惡汙穢不堪。阿難因此從一個好色之徒變成為怕色的規矩和尚。

永恒的寂靜清涼與水深火熱苦樂輪轉的男女欲愛,孰是孰非?

欲海情波太凶險,

沉醉空寂怕無聊。

如來可有妙妙法?

樂空雙運任逍遙。

“在欲聽禪知見力”。於幻化網中識得幻化者,於生死染淨絕得無對者,從大乘佛法的教理上推論,當然是“俗漢奇僧兩相宜”。

禁欲縱欲,無非自在。

真的自在嗎?

可以禁欲,不可以禁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