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禪的心態(1)(2 / 3)

須菩提問:“這是什麼原因呢?”

釋迦牟尼佛回答:“因為諸位菩薩都不接受福德。”

須菩提問:“為什麼菩薩不受福德。”

釋迦牟尼佛回答:“菩薩所作福德就是要無形無相,不執著,當然不應貪戀福德,所以說菩薩不受福德。”

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你認為可以憑佛的身相來見如來嗎?”

須菩提回答:“不可以。”

釋迦牟尼佛問:“為什麼呢?”

須菩提回答:“因為佛所說的身相。都是虛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種因緣斷絕,你就見到如來的法身了。”

禪門以了斷始,首先就要去掉虛妄與執著。了斷就是李商隱說的“斷無消息石榴紅”。風箏斷了線,才會踏踏實實掉在地上。人斷了念,才會踏踏實實做人。

自達摩大師從西土來,隻是覓個不受人惑的人。

——臨濟義玄

心裏沒有包袱

越輕鬆,越正確。

慧可晚年混跡四方,常有驚人之舉,或入酒館喝酒,或在屠宰場幫忙,甚至常在妓院鬼混,風流浪蕩。

禪宗三祖僧璨初見慧可時,問慧可:“我身患風濕病很久了,可見業障深重,和尚有什麼妙法與我懺除罪孽?”

慧可:“把你的罪拿出來,我為你懺除。”

僧璨沉吟了很久,疑惑說道:“我拿不出罪來。”

慧可大笑:“我已經幫你懺罪完畢。”

僧璨當下釋然,從來沒有這樣輕鬆自在過,也從來沒有這樣放心過。隨即歡欣說道:“今日才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懺悔罪惡過失,是所有宗教裏必不可少的,無可厚非。但每有人強化罪孽的堅固性、實存性,以此威脅信徒就範服從,並多有以懺罪為名榨取信徒錢財的。如羅馬天主教庭的“贖罪券”。

讓人永遠帶著罪惡的恐懼生存本身就是最大的罪惡。

人有多輕鬆,就有多厲害。

人的一生應是扔包袱的一生,應是做減法的一生。

統治者給老百姓減負,那麼它就統治得更長。

人給自己減負,才能走得更遠。

僧璨向慧可跪求佛法

慧可說:為何下跪?

僧璨說:我有罪。

慧可說:把你的罪拿出來給我看?

僧璨拿不出來,當下大悟。他本無罪,心中的罪原是別人塞進去的,如誇他已自己拿出來。

世上最罪惡的是“拯救者”,以上帝自居。他一麵給人加大包袱,一麵給人減小包袱,先把人黑一把,然後又扮一下白臉,這是一種整人手段。

那天我在車上對曾德曠說:“有人先把你的東西奪去,然後又還給你,你不要感謝他。”

不應該這樣:奪去的一定要奪回!

應該這樣:奪去的就讓它奪去!

讓它多,自己越少越好。

“逝者如斯夫”,去而不返,難道不是這樣嗎?丟了東西就丟了,不必再找尋。

少一點好,比少一點更好的是沒有。

有一個人很想回到他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去看看,終於有一天他回去了,發現那裏一切都變了,於是他很失望。其實他知道會這樣,但他口上還假裝說:“怎麼會這樣?”

這就叫自找失望,又何必呢!

不要尋找什麼舊東西。

也不要創造什麼新東西。

隨遇而安,方能收獲最大。

不要牽掛,要放下。

一切都變了

有個少年回到他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他發覺一切都變了。刹那間,他明白了世界無常,世事更無常,他不應誼再回去。

熊晉仁與王少農話別。

熊晉仁說:“過幾天我就要走了。”

王少農說:“什麼時候回來?”

熊晉仁說:“過了年吧!”

年很快過了,熊晉仁還沒回來。王少農給他打電話。

王少農說:“什麼時候回來?”

熊晉仁說:“春天吧!”

春天很快過去,熊晉仁還沒回來。王少農又給他打電話,他又說夏天。夏天很快過去,他又說秋天。秋天很快過去,他又說冬天。問他究竟什麼時候回來?

他就說:“不知道。”

從知道到不知道,終於安心了。

王少農於是不再給他打電話。忽然有一天,他接到熊晉仁的電話。說:“我回來了,快來香山玩吧!”

比丘僧團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內部的矛盾不可避免。

一天,僧團內有一位比丘犯了錯,持律比丘認為他違犯了戒律,但那位比丘認為自己沒有犯錯。雙方爭執不下。

佛陀知道了此事,便告誡眾比丘說:“你們不要爭吵鬥罵了。這樣下去,無益於僧團內部的團結。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過去有一位長壽王,被鄰國的貪王侵占了國土,又被貪王在街頭燒殺。他的兒子化裝成他人,隱藏在貪王身邊,準備伺機為父報仇。當貪王熟睡時,長壽王之子準備拔劍刺殺貪王,但他想到父王臨終前不要報仇的話,於是棄劍於地。他將自己的身份告訴了貪王。貪王聽後,極為感動,於是將奪得的國土還給長壽王之子。最後,兩國結成友邦。”

佛陀開導僧團無須爭執

你要放下是非,直接做事,放下善惡,直接做人。

你看,連父仇都可以放下,還有什麼不能放下?

佛陀講的這個故事意在指出:為人需輕鬆,一切外加的都要去掉,保留內在的本性就可以了。不但如此,到最後連所謂“內在的本性”也一並去掉。無內無外。內外無害。

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真如。

——慧可

把自己管好就行了

不說別人,不說別人,別把自己當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