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怎麼動員呢(2 / 2)

在金銀問題上一向仔細,錙銖必較的公雞兄立刻麵色一變,神色鄭重的盤算起來。

江傑雲和趙真旭則巴嗒巴嗒嘴,興趣不是很大,用他們倆的話說,不就是粘米飯團子蘸白糖嗎?稍稍帶點粽葉香,吃個十個八個的應應景也就得了。

聽聽,果然是吃貨,不感興趣的應景也要應上十個帶八個才算是應完。

說起來,也不怪三個吃貨不感興趣,錦嶺本地的粽子包法是就是簡單的白粽子,不加任何花樣兒,剝去粽子葉,沾了白糖吃,比較清爽,吃的是那種純粹的粽葉香和米香味。

話說,三個肉食動物對這種清淡食品怎麼能感興趣呢?

不過,安然今年並不打算隻包這種簡單的,家裏養著三隻身大力不虧的壯勞力,不用白不用,白用就要可勁的用,包粽子包他個花樣繽紛,種類紛多,吃得好了,節過得才有趣嘛--反正,現在某大廚覺得自己算是受三個吃貨的傳染了,提到過節不想別的,頭一個反應就是,吃什麼好呢?

唉,真是悲摧啊!

在大幹一場之前,某大廚覺得有必要對三個幫工做一下思想動員工作。

怎麼動員呢?

再沒有比動員吃貨更簡單的事了。

直接念一串粽子名和相關的配料就立刻搞定了。

尤其是當三個吃貨聽到配料裏有肉有蛋黃有活腿,馬上就兩眼放光,幹勁十足,薑成卓立刻掏出紙筆,精神百倍的拉采購清單,江傑雲和趙真旭則在邊上不停的叫著,“肉肉肉,肉得多買啊,還有那個活腿,這個必須多買!”

知道的是這三個家夥饞得不行,不知道的還以為這幾位多長時間沒聞過肉味了呢!

粽葉買的是兩種,一種幹燥的箬竹的竹葉,一種是本地就地取材的新鮮葦葉,這兩種葉子包出來的粽子在味道上也有微妙的差別。而且,箬竹葉片大,包出來的粽子就大,便於往其中添充各種配料。而葦葉的葉片窄,包出來的粽子個兒頭便小,不能添充太多的配料,但勝在葉子新鮮,清香味濃。

幹燥的箬竹葉不能直接包,要提前洗淨,浸包。葦葉簡單一些,洗淨即可。

江米,也就是糯米,江米是本地的稱呼,也要提前用冷水浸泡。

一般人家都習慣頭一天晚上臨睡前將箬竹葉和江米泡好,浸上一宿,第二天一早就可以開工了。

因為養著三隻吃貨,光是江米和粽葉子就泡了好幾大盆。

其他的配料也要事先準備妥當,該切丁的切丁,該醃漬的醃漬。

一切準備齊全,這才是正式開包。

包粽子,絕對是個技術活。

無論是往粽葉裏填米,還是最後的捆紮,每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

錦嶺這邊地處東北,習慣包三角粽。除非是特別寬的粽葉,否則一般說來,如果用箬竹葉的話需要把兩片拚起來,葦葉更窄,甚至需要三片葉子。

薑成卓這隻鐵公雞也是難得的大方一回,買箬竹葉和葦葉時,都選了特寬的,價錢要高一些,不過葉子也是真好。箬竹葉基本一片就成了,葦葉兩片也就得了。別奇怪,他這也是不大方不行了。

對包粽子的新手來說,本來就不容易上手,還要拚來拚去的,實在是太難為人了。

對於包粽子,安然倒不是新手,可想單靠她一個包的那點粽子,填飽那三隻無底洞,實在是太難了,不知要包到哪年哪月去了。想吃粽子,就得自己動手。因此公雞兄才不得不大方上一回。

就這樣,江傑雲他們三個從沒包過粽子的半大少年也包壞了好些張粽葉,最後才總算是包得像模像樣,不至於露米或是漲破。

要安然說,粽子也是一種變化多樣的,奇妙的食品。

一樣的江米,一樣的粽葉,加上甜豆沙,就是豆沙粽,放上小棗,就是小棗粽。還可以加什麼香菇,,活腿,蛋黃,肉塊,蓮子,鬆仁,蝦仁……添入不同的配料,就成了不同品種的粽子,吃出不同的滋味。

包好的粽子下鍋去煮。熟煮之後,既可趁熱食用,也可浸入涼水中,放涼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