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美國、澳大利亞、中國的文化發展簡況(1 / 3)

美國——移民的大熔爐

美國的印第安人是美國的原居民。歐洲人從17世紀開始陸續在這裏安家並且統治了這方土地。第一批非美國印第安人的移民主要是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德國和法國的殖民者。他們有些是罪犯,有些是為逃脫宗教的懲罰而來到“新大陸”,或者僅僅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這些強烈的宗教信仰和工作一族的理念塑造了早期的移民思想。

這些移民找到了一塊肥沃的土地,這方土地還為勤奮工作的人提供了無限的機會。這些移民把他們原來的階級和身份都忘得一幹二淨。階級/身份都建立在他們個人成就、努力工作和獲得財富的基礎上。美國不像歐洲(尤其是在美國獨立戰爭驅逐了殖民統治者之後),那裏沒有皇室和貴族階級。

新興的企業家和商業大亨成就了“美國之夢”,他們擁有最高的社會地位。這與歐洲不同,在歐洲,商人的地位總是不及皇室和貴族階級,錢幾乎被認為是肮髒的。在美國,任何背景的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工作而獲得地位、尊重和承認。美國成了一塊象征擺脫舊世界約束和統治(包括階級)的自由天堂以及充滿機會的國土。不論來自哪裏,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美國人——來自各個國家的人都可以在美國開始新生活、開創新世界。美國變成了一個真正獨一無二的文化大熔爐。

美國的印第安人,剛開始對外來的移民還比較友好,但逐漸對掠奪他們土地、影響他們生活方式的移民進行頑強的反抗。這些反抗迫使美國人為了他們的新生活而戰鬥,在形成獨立的美國文化的過程中同時也接受了部分本土美國印第安人的文化。

許多早期的個人、家庭的財富和生意都是建立在剝削奴隸製基礎上的。後來美國人廢除了奴隸製,但由於奴隸製存在了許多年,因而對美國人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些身為奴隸的非洲人在過去是不被允許像其他移民那樣能夠融入美國文化的。他們被迫沿襲各種(大多數)非洲文化而形成了一種顯著不同的次文化,這種新的次文化幾經艱辛才能勉強被認同或者融入美國文化的主流。在這方麵,這種形式的融合如今還在延續。

從各種移民身上彙集而來的民族個性總體而言是積極、自信、成就導向型的。主張個人權利、言論自由、人權等美國式的理想主義信念相當強烈和情感化。這是一個強調宗教、文化平等,尊重信仰的國家,而且也不會阻礙任何人的任何發展機會。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美國人(不論他來自哪裏)。獨特的道德和法律準則從早期的撒克遜人和歐洲祖先已開始形成。對基督教的信仰是美國人生活中公平理念的文化基礎,也是人們用於判斷是非的準繩。

作為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其貿易和商業中心的特征是強調自立、個人成就和冒險精神。盡管如今伴隨著許多國家移民的湧入,美國文化遭到強烈衝擊,但其核心的理念和價值觀還是沒有改變。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曆史和美國有諸多相似之處,但還是存在明顯的區別。

在4萬多年前,原始人群開始在澳大利亞定居(現在稱他們為土著和托裏斯海峽島民)。時至今天,這些人基本上還保留著他們自己的意識形態和獨特的文化。

第一批非土著居民(白人)——英國人早已發現澳大利亞,但直到1788年英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戰敗後才來到澳大利亞。美國的獨立戰爭迫使英國人終止了輸入囚犯到美國。在當時饑荒的英國,由於監獄容不下過多的罪犯,因此把這些罪犯流放到遙遠的、新開辟的殖民地,這對英國而言正是一個好辦法。很多人堅信對於盎格魯-撒克遜人進行的這種曆史性流放根本上是反階級的,與臨近的亞洲鄰居做法剛剛相反。因此一種獨特的澳大利亞文化開始逐漸發展形成。

雖然許多早期的居民都是來自英國監獄的罪犯和士兵,但與美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相同的是,大多數來自英國的人也是為了逃避歐洲的生活,尋求嶄新的生活。但由於澳大利亞距離歐洲很遠,早期的居民比美國要少。隨著澳洲大陸呈現出來的發展前景,罪犯、士兵,以及其他移民的人數遠遠不足,需要更多移民過來幹活。因此英國政府鼓勵盎格魯-撒克遜人誌願移民到澳大利亞,為了尋求更好生活的人就此來到了澳大利亞。等到英國移民的數量開始減少,這種需求的觸角又延伸到其他的白人、歐洲鄰國,以滿足澳大利亞的成長、開發以及工業化發展。直到近代,澳大利亞才完全開放接受來自任何國家的移民。移民導致澳大利亞種族和文化的多元化。200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澳大利亞23.6%的人口是在國外出生的。(澳大利亞統計局,2002年6月30日)。這1900萬人口占了澳大利亞人口的1/4左右。如今在澳大利亞居住的有來自170多個國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