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幫助讀者了解其他文化中的人。對澳大利亞人、美國人以及中國人而言,這是一本及時的書。隨著各種文化之間商業人士的接觸不斷增加,這本書將有助於國際間的溝通和了解。

盡管國際間的旅遊已經相當頻繁,但各國的風俗習慣和社會禮節還是存在著很大差異。舉些簡單的例子,如介紹陌生人的方式、交換名片的細節、餐桌上的禮儀,這些問題看似細小,但很有可能給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產生負麵影響。因此,本書就更顯其必要性。

本書的作者伊麗莎白·蘭立和趙劉淑娟兩位女士都有資格對此書中的問題發表見解。她們都在這幾個不同的國家生活過,因此他們意識到跨文化間需要一些信息指南。這種指南不僅僅限於全然不同的文化之間,而且也是一些看似比較相似的文化間交流所需的,比如,澳大利亞人和美國人之間。

本書對於各種人際關係和場合上可能存在的差異都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包括如何給小費、飲食、穿著、報酬方式、什麼時候適於講笑話等話題。

世界各國的文化不再是以往那樣孤立的,旅遊、電視、電影、音樂、互聯網、國際間的交流通常都在跨文化間搭起了溝通和了解的橋梁。

但是各個國家間還是會有很多差異,如身體語言,用手指著他人或者觸碰他人的頭在世界某些地區可能是冒犯的舉動。某些西方人慣用的實事求是和低調風格在某些文化中就不適用,而且可能對他們不利。有時候,西方人應當意識到他人的一個暗示或者附和可能僅僅是出於禮貌,而不是真正的讚同。

有關贈送禮物以及收到禮物後的反應,立即打開還是之後再看,各種文化在這方麵的習慣都有所不同。各國的飲食習慣也不盡相同,甚至是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至少是上了年紀的澳大利亞人之間的飲食習慣也有差異。澳大利亞人吃飯同時使用刀叉,左手握叉,右手拿刀。美國人則更傾向於隻在切東西的時候用刀,而且他們會用叉子的另一麵,如今還把叉子換到右手,並把食物送到嘴裏。澳大利亞人吃麵包時有自己單獨的盤子,而法國則不同。

在飯店裏吃完飯後結賬(或者是美國人所說的AA製)的做法是亞洲大多數國家都沒有的。一般是主人或者是級別最高的人來付賬。

我們要注意對他人的批評——對讚揚也是如此。一不小心就可能說出令他人誤解的話。

本書的作用在於:教會我們如何精確表達我們的意思而不至於造成誤解。

隨著國際間旅遊、商業活動以及學習機會的增多,我們都需要更好地了解我們所接觸的國家背後的文化。可以說,至少在澳大利亞人、美國人、中國人中間,本書已經可以充分滿足我們的這些需要。

大衛·費特林教授

前澳大利亞廣播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