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文化導向——心智類型(7)(1 / 3)

美國人強烈希望得到家人、朋友、同事、熟人,甚至陌生人的喜歡。他們為了得到喜歡會做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這就是他們樂意讚揚他人和尋求一致意見的原因。美國人很樂意做誌願者,通常表現出友好和樂於助人。但這樣的態度可能使一些澳大利亞人摸不著頭腦,因為澳大利亞人並不理解為何美國人那麼刻意地想要得到他人的喜歡。

除了關係親密的朋友,澳大利亞人似乎更在意是否受尊敬,而較少關心是否被別人喜歡。然而,他們是一個充滿誌願者的民族,也比大多數國家的人更樂意幫助他人。在危急中可以經常地體現這一點,例如澳大利亞的叢林大火事件、為世界上任何地方需要幫助的人募捐等。

中國人也希望得到家人和朋友的喜歡,通常他們想給別人留個好印象。但他們不大關心是否被陌生人或認識的人所喜歡,特別是如果那個人與他的家庭無交往或者是一個無影響力的人。

文化差異要點

◎ 澳大利亞人

△ 如果不是他的同僚,澳大利亞人較少關心是否被喜歡。

△ 他們更在乎是否受別人尊敬。

△ 澳大利亞人不會努力地影響他人的觀點。

△ 他們不會為了表示友好而說好聽的話。

△ 澳大利亞發現美國人會刻意給人留下好印象。

△ 澳大利亞人憎惡任何有做作意味和顯示地位的東西。這就是說,如果某個人做一些事僅僅是為了討人喜歡,很可能被視為做作的舉動。

△ 澳大利亞人很歡迎爭論,但這僅僅是覺得有趣。

△ 澳大利亞人不受別人喜歡時也表現得很無所謂,但他們不能忍受被忽視。他們需要被別人承認。

△ 對美國人而言,記住澳大利亞人不希望被忽視這一點很重要,特別是在商業會談和各抒己見的大討論會上。應當承認澳大利亞人所作出的貢獻。

◎ 美國人

△ 美國人強烈要求被喜歡的願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言行舉止。

△ 他們需要確信得到了別人的喜歡。

△ 他們喜歡做一些給人留下好印象的事。

△ 他們經常會感到驚愕,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美國人。

△ 美國人公開祝賀新上任的老板。這是表現喜歡他的一種做法。這種方式可能會惱怒澳大利亞人。澳大利亞人覺得這種行為無異於拍老板馬屁。

△ 美國人的談判從共同利益(而不是分歧)開始。這樣引起的衝突較少,也可以增加被喜歡的可能性。

△ 美國人在交談中會尋求共同感興趣的東西。

△ 美國人基本上避談引起衝突的話題,因為他們希望被喜歡。

△ 美國人會慷慨地讚揚他人,也希望能得到一些回應。這就創造了“被喜歡”和友好的氛圍,這對美國人來說很重要。

◎ 中國人

△ 通常,中國人不在乎你是否喜歡他,除非你對他很重要或他想和你交朋友。

△ 他們喜歡被評價為“有禮貌和慷慨”。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會在第一次見麵時就願意請你吃飯。

△ 接受一個邀請可以被中國人解釋為給人麵子。

△ 雖然中國人不像美國人那麼在意是否被別人喜歡,但避免衝突和分歧是中國人的天性。

△ 中國人為了給人留個好印象,會隨意地稍加讚揚。

性格:內部導向型和外部導向型

我們借用內部導向和外部導向①性格這兩個概念來幫助我們解釋一些基本的文化差異,特別是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之間那些微妙的差別。這兩個術語已經使用了40多年,但我們不用堅持它們原始的定義,隻是用更寬泛的含義來幫助我們闡明這三種文化中潛在的一些區別。

這兩個概念,就像我們通常所用的那樣,指一個人從哪裏獲得信息以及如何衡量這些信息的重要性來完成決策。比起個人感覺和想法而言,外部導向型的人更看重外部信息。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一個外部導向的人,在很確信某些事和明知外部信息錯誤的時候也不會重新評估外部導向的決策和行動。這種類型的人擔心自己會和社會準則有所衝突。他會接受一般人認為是重要的外部信息,比如公眾的榮譽、頭銜、學位、職業。此外,外界的觀點也是很重要的。別人怎麼想和別人期望你怎麼做都是影響你作決定的重要因素。他很在意是否被社會接納。

一個內部導向型的人則恰恰相反,雖然他們也會注重別人的想法和期望,但是更看重自己的想法。這包括作為外在成就指標的大學學位。所有這些被外界的人和組織承認的因素也會被考慮,但僅僅是次要的信息。一個內部導向型的人不會懼怕反社會主流或抵觸某些組織的規條。哪怕其他每個人都希望你那樣做,也不意味著一個內部導向型的人就會依照其他人所說的去做。

我們覺得澳大利亞人是內部導向型的。因為澳大利亞人喜歡更多地基於他們內心的信念、感情和偏好等信息來衡量價值觀和作出決定,而不是依賴於社會和他人的觀念或期望。

我們認為美國人是外部導向型的,因為他們更多地基於外部因素而不是通過個性化的分析來作決定。諸如公司製度、他人的期望、外界的獎勵及人們的看法等都是他們決策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