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人潛意識中還有一種對社會正義的信念,即所做的事應該有益於每一個人,為此每個人都要負起相應的責任。大量誌願者、對於慈善事業和其他社會事業的貢獻比率之高都足以體現這一點意識。
相反,中國人傾向於覺得人們可以擁有特權。中國人為了使自己或家人出人頭地而奮鬥。這與澳大利亞潛在的公正觀念是不同的。中國人期望擁有特權,對擁有特權的人格外尊重。這也許是源於中國人的傳統習慣。古時候,中國人就尊重擁有權力和地位的人,尤其是國家的官員、學者和富人,並且向這些人進貢。對於這些人享有的特權,中國人覺得理所當然。他們希望並且相信如果有一天他們自己或者家人也取得了相同的成就或地位,他們也會享受到相應的特權。公平從來沒有被他們看成是一種權利。甚至於今天,中國人談論公平時,由於這個概念並不存在於他們文化傳統中,所以依然是一個新的概念,很多人並不真正理解其涉及的完整含義。
中國人很多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來自孔夫子的思想。孔夫子覺得人首先要關注好自己的行為,然後是家人,再是朋友,接下去才是國家和世界。這就是說,他們會優先考慮自身及家人朋友。這並不代表他們不關心這個世界,隻不過這種關心不是放在首位的。他們有義務支持家人和朋友,而不是支持那些與他們無直接關係的世界性問題。他們相信,如果每個人都能建設好自己的家族,社會體係就會運轉良好。
把自我放在首位的價值觀也意味著他們會力爭領先或爭做第一。通常認為這樣是公平的。這是他們期望你所做的,同時也是期望他人所做的事,受到特別待遇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已經領先於他人,擁有大量財富或成為重要人物,你就應該得到相應的獎勵,獎勵之一就是特權。當然,人們經常會妒忌這些擁有特權的人,但從某種角度來說,誰也不想擺脫這樣的慣例,因為有朝一日他們也可能達到那種程度而獲得特權。
社會正義是中國政府的一種政策。中國人對此有所認識,但相對還是一個新的概念。他們還在學習其中的各種含義。
美國人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通常不能被其他國家的人所理解。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美國隨處可見,從他們升國旗以及在大多數運動場上或公眾場合高唱國歌等舉動中就可見一斑。他們深信自由,言論自由以及民主的方式。這是他們所擁有並且一直在為之奮鬥的東西。在美國,這幾乎是一種信仰,人們對此非常熱衷,而且無法相信這不是每個人的夢想或者不能擁有這些自由。美國人覺得整個世界都應相信這些權利和自由,所有的人都應當擁有和享受這些權利。甚至連移民也很快接受了這樣的思維方式,很多人就是衝著這些美國之夢移居到美國來的。
文化差異要點
◎ 澳大利亞人
△ 澳大利亞人具有公平觀念——“給每個人一個平等的機會”,這在澳大利亞是非常重要的。
△ 他們沒有一整套規範一切的觀念。公平競爭的理念代替了這些觀念。
△ 許多談判和決策都要基於對雙方的公平的信念。這點很重要,例如在協議談判的過程中要體現這種精神。
△ 對一個企業而言,給予員工及其客戶公平的待遇是很重要的。比他人賺更多的錢或利用其他員工的人是他們諷刺的對象。
△ 一個澳大利亞人不大喜歡平白地道出一般的價值觀或針對個人的理念展開爭論。他們覺得這樣純粹是浪費時間。
△ 澳大利亞人不喜歡特權這個概念,亦不喜歡為特殊人物製定特別的規定。每個人都應該有平等的機會,應當被同等對待。這就公正。
△ 每個人都應該被給予同等的機會。這並不意味著人人都會得到相同的結果,關鍵是人人都應當擁有同等的機會。
△ 他們具有社會正義的信念,所做的事應當有益於每個人。然而,這些潛在的信念不如美國人維護自己權力的情緒那麼激昂。
◎ 美國人
△ 美國人對很多事都富有激情:愛國主義、自由、權利等。
△ 美國人具有一些強烈的理念:正義、自由、個人的神聖權利和私有財產是不可侵犯等。
△ 他們會用絕對的詞彙來表達這些理念,但通常會冷靜處理這些問題。
△ 這些強烈的理念的重要性現應在美國人的心目中開始重新排序,這一點在2001年9月11日紐約和華盛頓受到攻擊後尤其可以看出。
△ 夢想要通過歪曲有關自由、腐敗、言論自由的規則或威脅美國人來解決問題的人通常是低估了美國人的信念。
△ 這些理念和原則形成了他們可以接受的行為及協商結果的界限(例如,對待賄賂的態度)。
◎ 中國人
△ 中國人相信教條和傳統價值觀,總喜歡覺得自己在遵循儒家哲學。
△ 孔夫子的思想主張首先考慮個人行為,然後是家人朋友,再是國家和世界。
△ 他們會優先支持家人和朋友。
△ 中國人非常看重與達官貴人的權係(人際關係和網絡),尤其是地位得到廣泛承認的人物。
△ 中國人想在各種細微之處都要比他人更好。這種“更好”的感覺通常以個人的財富、受教育程度及取得的地位作為衡量依據。如果你擁有這一切,你就能得到特別待遇,使你有機會走後門更快更容易辦成某件事。這幾乎被視為是他們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