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文化導向——心智類型(11)(1 / 3)

美國人比澳大利亞人尊重權威,特別是如果這種尊敬是基於個人的品性和正直而產生的。然而,美國人和中國人不同,他們能隨意地和權威人士展開爭論,尤其是有嚴重分歧的時候。但是,從2002年美國幾個大公司的倒台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當公司內部的高級管理人員立場很強硬或者已經製定策略之後,很多雇員還是沒有

爭論和發言的權力。

文化差異要點

◎ 澳大利亞人

△ 根據內部和外部導向理論的解釋,澳大利亞人傾向於輕視權威。澳大利亞人需要形成自己對人對事的觀點。

△ 作為慣例,澳大利亞人不喜歡受控製(外界的控製),並且會抵製這種控製。

△ 對高層有強烈的不滿。你必須先贏得領導他人的權力,而不能由你所處的職位說了算。

△ 澳大利亞人敢於公開輕視權威,這在美國人和中國人看來是難以理解的。澳大利亞人主張人人平等,即使每個人未必相同。

△ 澳大利亞人特別討厭那些總是裝作高人一等的家夥。

△ 與英國人不同,澳大利人中鮮有尊重傳統和慣例的。

△ 在澳大利亞,你必須在他人接受你的權威之前贏得他們的尊重。

△ 澳大利亞人樂於接受他們尊重的人的指導,而不僅僅因為你是老板。

△ 澳大利亞人要知道和中國人打交道時,他們期待老板有老板的樣。老板需要製定標準和規劃,以及預料事件發展的能力。

◎ 美國人

△ 美國人通常尊重權威,並且尊重程度與個人的地位相符。

△ 他們在可能的狀況下會尊重權威。

△ 美國人在他們的社會和商業圈內構築了既定的規則。

△ 他們希望他人接受適度的權威,如果不是這樣就很難辦好事情。

△ 在美國,人們會追隨權威,除非有事實證明他們不能勝任當領導,但他們總能在之前享有一段“蜜月期”。

△ 美國人通常樂意接受老板的指令。

△ 雖然美國人喜歡參與計劃過程,但是亦樂於在既定的目標和指引下接受他們沒有參與討論的計劃。

△ 美國人要求權威人士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正直的品性。他們對於前總統克林頓及緋聞事件的強烈不滿就是很好的例證。

◎ 中國人

△ 中國人尊重有權有勢的人,特別是那些有權有勢,但不會濫用他們權力的人。

△ 中國人會接受權威和上級製定的標準。

△ 他們具有組織性,遵循組織製定的紀律、政策、標準和程序。即使他們不喜歡這些規則,也不會公開反對(他們頂多隻是向朋友和家人抱怨)。

△ 中國人樂意接受權威,還會毫不質疑地擁護權威。因為這種權威來自某些有權領導整個局麵的人。

△ 老板和上司的命令總能無條件地被執行。因為中國人尊重等級、權威、階級分工。他們避免和老板直接衝撞。

△ 如果你是得到了承認的專家,繼而又成為權威,其他人就會樂於接受你的權威。

△ 中國人意識中習慣於某種程度的控製(忍耐)。控製 (忍耐)被視作一種美德。

△ 許多中國人接受控製,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才能維持一個組織的穩定。他們也不願招惹不必要的麻煩。

△ 中國人不尊敬像澳大利亞人那樣公開詆毀權威的人。

交往小竅門

◎ 澳大利亞人

▲ 美國人不大理解要在領導他人之前先贏得他們的尊重。

▲ 在澳大利亞,必須記住一點:尊重是靠贏得的,不是取決於職務和過去。

▲ 老板要注意給員工分配任務的方式。這些指示和指導不能使人感覺像是“命令”,特別是在老板還未贏得員工的尊重時。

▲ 中國人很難理解澳大利亞人對於權威的公開挑戰。

恭順

恭順是指順從某人或某事,這在澳大利亞是非常敏感的一個詞,相比之下,美國人和中國人對此就沒那麼在意。並非說那些人願意接受不如他人重要的待遇,而是不同的文化對此有著不同的詮釋。有些國家的人會對恭順更加敏感一些。

澳大利亞人非常敏感於是否受到不平等或不如他人的待遇,這是基於他們的公平標準。許多人認為,這與英國人早期把澳大利亞當作一個流放罪犯的地方這一曆史有關。這裏的第一批殖民者中有很大一批就是當年備受士兵欺壓的罪犯。早期的殖民者和英國社會嚴重的階級意識展開了鬥爭,促成了一個公平的觀念,但也隻是局限於一律平等地對待每個人。隻要你證明自己可以,沒有人會在乎你的家庭和背景。即使你曾經是一個罪犯,也不能說你就是個壞人。在過去,很多被判的罪犯都隻犯了輕罪。

上述的曆史背景使得澳大利亞人對區別待遇極其敏感。你不能因為他人的受教育水平、財富、頭銜或職業原因而輕視或區別對待他們。

這也就是說,澳大利亞人在生活的各個方麵都力求表現得和他人平等而不是高人一等。例如:如果你獨自坐出租車,你應當坐在前排,不然出租車司機會想(有時真的會說):“嗨,你憑什麼覺得自己就比我好呢?”你和侍者說話時要把他們放在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你不能“命令”身邊的任何人,而應該用請求的口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