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商務狀況(1)(1 / 3)

商務交流

演講

演講者的演說風格不僅與個人有關,還依賴於他的文化背景,所以很難對演講風格作一個概括,但我們覺得這三種文化中的演說風格還是有所區別的。

美國人的“好萊塢”式演說不僅要用到各種多媒體(視頻、音樂、圖像、計算機等工具),還與正式的演說形式有關,這種形式通常由特定的程序和演說者的動作構成。對其他國家的很多文化而言,這種形式的演講聽得太多了,很難激發他們的興趣。這樣的演講會令很多觀眾感覺空洞而花哨。當然,並非所有美國人的演講都是這樣的,然而,和許多其他文化相比,即使是無足輕重的演講,也總是太誇張,有時候甚至過於技巧化。這就會給很多非美國籍的觀眾嘩眾取寵和不可信的感覺。震驚和爭議的話題以及策略都能被接受。

雖然澳大利亞人也很善於使用多媒體,擅長於圓滑的專業化商業演說,但他們通常更喜歡使用微妙的方法而不像美國人那樣大肆鼓吹。這種更為低調的方式在澳大利亞更能奏效。

中國人喜歡以毫無爭論的方式進行演講,他們會拿出事實證據來支持他們的觀點,並且盡量避免模棱兩可的爭論和敏感話題。

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在演講過程中比中國人更頻繁地使用幽默,尤其會用一些相關的玩笑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中國人傾向於在演講中避免大多數幽默和玩笑。

有趣的是,不同文化中的觀眾對演講的反應也不同。例如,中國觀眾偶爾才會提問題,也很少會給演講者出難題。因為這樣可能使演講者陷入尷尬局麵(丟麵子)。中國演講者通常根據觀眾的點頭率,而不是問題的深度和數量來判斷自己的演講成功與否。相反,美國觀眾通常會提出很多問題。美國的演講者依據觀眾所提問題的類型和數量來衡量自己的演講是否成功。很多美國演講者給中國人或澳大利亞人作演講時,觀眾的問題很少,甚至沒有,他們就會感覺很不舒服。由於缺乏觀眾積極的提問和參與,他們會覺得自己的演講糟透了。澳大利亞觀眾所提的問題比美國觀眾要少得多,而且在公共場合他們通常隻提簡單的問題。然而,很多澳大利亞人會在演講結束後立即與演講者接觸或以後再私下裏向他們問一些問題或發表一些不同的觀點。澳大利亞人結合演講過程中觀眾所提問題和演講後的反饋及問題來衡量自己演講的成功與否。有時候,中國演講者亦如此。

文化差異要點

◎ 澳大利亞人

△ 澳大利亞演講者被提的問題比較少,而且通常比較簡單。

△ 演講者作完演講後,會有一些觀眾向他提問題或發表不同的見解(如果他們能聯係到演講者的話,這種提問通常會持續好幾天)。 △ 演說的風格比美國人低調,既不會誇張,也不會使用很多最新的術語。他們不會避免負麵的措辭。

△ 澳大利亞觀眾會嘲笑花哨的演講。這種演講通常會引來觀眾的冷嘲熱諷。

△ 這種情況漸有所改變,他們演講時開始增加對多媒體技術的利用,另外還有些澳大利亞人開始癡迷於使用最新的商業術語。

△ 幽默,尤其是通過開玩笑表達的幽默在澳大利亞人的演講中是很普遍的。

◎ 美國人

△ 美國演講者期盼在演講過程中以及演講結束之後都有很多觀眾提問。

△ 演講的成功與否通常可以由問題的數量和難度來估量。

△ 美國人的演講非常富於激情,總會有誇張和花哨之處,就如同在好萊塢作秀一樣。

△ 為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同時為演講定一個基調,幽默作為演講的開場白總是很特別。

◎ 中國人

△ 中國演講者不會期盼中國觀眾給他出難題。中國觀眾也會避免提出難題或衝撞演講者,因為這樣可能使主辦者為難,也可能使演講者陷入尷尬。如果有人提出難題,別人會覺得他另有目的——要麼是想顯得特立獨行,要麼是故意為難演講者。除非他的問題不涉及敏感話題或者受到其他觀眾支持,不然就會遭到鄙視,被當作小醜(當眾丟麵子)。

△ 演說風格比較正統,不花哨,但會對負麵效應的評論作低調處理。

△ 中國人的演講中即使有幽默,往往也是鳳毛麟角,因為這隱含了可能導致冒犯他人的風險,也可能令自己表現笨拙而丟麵子。他們常用至理名言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這樣還能顯得演講者博覽群書,智能出眾。

△ 中國的演講者會以觀眾點頭的頻率來判斷自己演講的成功與否。如果觀眾提出很多問題,說明演講者沒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他會為此感到不快。

交往小竅門

◎ 澳大利亞人

▲ 美國人在演講過程中最好能低調一些,以便能得到澳大利亞觀眾的接受。

▲ 給澳大利亞觀眾作演講時,美國人不要期待演講過程中會有很多問題。

▲ 中國人要有所心理準備,澳大利亞觀眾可能會提出一些難題。這些問題不是要使你陷入尷尬,而是要弄清問題,引出另一個問題或是為得到一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