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商務狀況(2)(1 / 3)

在美國和澳大利亞,法律要求廣告材料真實可靠。即使廣告的目的隻是想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相關的廣告材料也不能包含錯誤或虛假信息。你必須要保證自己所說所寫的東西在技術上也是正確的。而在中國對這樣的要求卻差距甚遠。

中國人用詞謹慎,因為他們要確保所傳達的信息是正麵的,不會冒犯他人。他們期望人們意會言語中的真正含義。為此,很多中國人會從其他國家的人所說的話中讀出弦外之音。中國人還是喜歡經他人之口傳達的廣告,然而,由於商業環境和競爭格局的不斷變化,商業廣告變得越來越普遍。為了盡可能為產品傳達正麵的信息,大量廣告中都包含了誇張和花哨的廣告詞。大部分中國人不得不學會正確理解這些廣告,並不期盼所有的信息都是真的。

文化差異要點

◎ 澳大利亞人

△ “最好”之類的措辭經常會導致相反的結果,特別廣告是出於一個非澳大利亞公司時。

△ 澳大利亞人既不相信,也不會對像美國人使用的那種花哨語言留下好印象。

△ 澳大利亞人的發言直接而且簡短。

△ 澳大利亞人很自負。廣告經常會抓住這一特質。例如,你會在市場上看到“由自豪的澳大利亞人製造”之類的措辭。

△ 澳大利亞人不喜歡高壓式的營銷手段,因此言過其詞的宣傳效果未必起到好的作用。

△ 幽默和開玩笑在廣告中很有效。

△ 我們說過,澳大利亞人很習慣於自嘲或嘲笑他人。搞笑的廣告往往很有效果。例如,西太平洋銀行(一個大型的金融機構)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運用了一係列搞笑的廣告:澳大利亞頂級運動員的父母被邀參加表演他們孩子的運動項目,表現當然拙劣、滑稽。這些廣告卻受到熱烈歡迎,也給參與其中的父母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 澳大利亞人在法律中對廣告的 “真實性”有相關規定,要求廣告中所說所寫的東西在技術上是真實可靠的。

◎ 美國人

△ “最好”之類的措辭常被濫用。

△ 美國的廣告目的是引起他人注意,他們絕不含蓄。

△ 美國人習慣於無所不在的廣告,因此為了引起注意或比其他廣告更容易被人記住,廣告必須更響亮、更耀眼、獨特。

△ 很多美國人能理解各種廣告的作用,並且把廣告作為了解最新產品和服務動態的方式。

△ 他們知道廣告是為了推銷產品和服務,通常不會一概相信廣告所說的一切。

△ 美國人對有刺激性和時尚性的廣告會有良好的反應。

△ 美國人的法律對廣告的“真實性”有相關規定,要求廣告中所說所寫的東西在技術上是真實可靠的。

◎ 中國人

△ 中國人仍然注重產品的口碑。他們喜歡朋友的推薦,因為他們看重信譽和推薦書。

△ 然而,如今的中國人比以往更能接受營銷的方式了。以前,人們覺得隻要他們的產品好,消費者就會使用他們的產品。如今,他們意識到營銷可以增加他們的銷售量,也可能改善他們的品牌形象。

△ 廣告中出現的誇張語言能被觀眾接受。

△ 中國的法律對廣告的真實性雖然有規定,但言過其實的廣告卻比比皆是。

△ 中國人開始理解,廣告中的信息未必是真實的。

公司公告

澳大利亞和美國的上市公司會把公司的重要決策對外進行通告。公司更喜歡公告好消息,但是如果法律規定或者出於其他需要,他們也會公告壞的消息。當他們需要公告不好消息時,為了盡可能為他們所處的局勢挽回損失,會花一定時間考慮采取何種姿態、用什麼樣的措辭。然而,大多數澳大利亞人一眼就能看穿這種企圖,所以他們更傾向於直截了當的陳述。所有澳大利亞和美國的上市公司都必須遵從法律規定,對公司的重大發展決策以及風險進行批示的時候,股票要暫停交易。人們覺得公司逃避或拖延披露重大的信息是出於業績差的原因,所以這種行為會給公司帶來負麵影響(丟麵子)。

卓著的領導和管理原則告訴我們:應該使員工及時了解各種可能影響他們的信息。這點在澳大利亞和美國都通過各種方式落實著,麵對麵的會談、集體演講、備忘錄、電子郵件、車間等。在這些溝通過程中,美國人似乎比澳大利亞人更欣賞技巧性的語言,澳大利亞人則喜歡直接和簡單的告知方式,尤其是碰到重要問題時。

中國人傾向於報喜不報憂。2003年,SARS(嚴重的突發性呼吸道綜合症)在中國的爆發就是一個證據。中國原本不情願公開報道或提供有關SARS的具體發病情況。他們害怕在世界上丟掉麵子或影響經濟發展。有趣的是,在澳大利亞人和美國人看來,如果中國及時報道了疫情,並且盡快讓世界衛生組織介入此事的話,中國才可能為自己保住麵子,盡快公開詳細情況以便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才可能讓中國在其他國家的人眼中贏得麵子。澳大利亞人和美國人認為,感染SARS本身無關麵子問題,如何處理SARS疫情才是影響國家聲譽的關鍵。

文化差異要點

◎ 澳大利亞人

△ 澳大利亞人對直截了當的公告反響最好,不喜歡冗長繁雜、過於技巧性但表意模糊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