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尋求解決方案之前,他們要花大量時間分析和定位某個問題。
△ 從專家處或他人處尋求建議並不是件丟臉的事。
△ 解決問題時,他們經常進行毫無拘束的自由討論,特別是在以小組為基礎的組織中或者碰到非常複雜的問題時。通常,他們會指定某人或某個更小的工作組去分析、篩選自由討論中提出的建議,用於最後的解決方案。
◎ 中國人
△ 除非問題非常嚴重,中國人一般傾向於忽略問題,有時還會否認出現的問題。他們避免直接承認問題。如果可能,他們喜歡用中介在幕後解決好問題。
△ 如果某人或直接當事人不能解決某個嚴重的問題,他們會根據權力和職位的原則把問題轉移給他人。也就是說,他們會把問題報告給最高層或最有權威的人。如果最高層不能解決好問題,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麵子。
△ 他們經常要繞大圈子解決某個問題,因而在這過程中或許也會解決周邊和相關的問題。
怎樣獲得商品和服務的報酬(成果費、保管費、提成等)
這個部分論述你怎樣獲得服務報酬。每個企業的工作都要得到相應的補償。問題是“某個國家最有效的獲取服務報酬的方法是否同樣適用於另一個國家呢?”很多生意的失敗都是因為某些公司想要把自己的費用標準和支付報酬的時間安排方式強加於他人。
零售也許是最容易的方式。人們能夠接受為這些商品付款的方式。但市場價是否就是你想支付的價格呢?或者,作為賣方,你希望顧客和你討價還價嗎?如果是,你期望的還價空間有多大呢?特別是零售時,討價還價在澳大利亞和美國的大部分零售商店並不多見,露天市場、私人商店、古董店以及不動產買賣市場是例外。澳大利亞人和美國人買東西時常常不會討價還價,尤其是在零售商店。當市場價格太高,還價情有可原時,澳大利亞人和美國人也可能如此。很多澳大利亞人和美國人對討價還價感到不習慣,覺得很難和喜歡討價還價的中國公司打交道。雖然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越來越善於討價還價,但相比而言,他們在技巧上和還價的期望值上還是落後於中國人。
雖然傳統上中國人可以在任何零售店討價還價,但很多大型零售商店現在貼出了拒絕還價的標示。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存在討價還價了。其他時候,中國人期望討價還價,因此市場上標注的價格比消費者的心理價位要高。對於討價還價的程度沒有固定的標準,但在某些特定的市場、商店或城市中有經驗的人會知道可以在原價上打多少折買下某樣商品。折扣從20%、30%到50%、70%不等。在許多市場上,開價是因買者而異的。遊客和國外顧客支付的價款總要高些。
因為服務不涉及實物商品,其定價更不規範。例如,別人應該為你提供的專業谘詢服務付多少錢?這種意見可以包括法律谘詢、收購兼並的建議、引見和介紹、一般的企業管理谘詢等。
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習慣於支付谘詢費。他們希望這麼做。從某種角度說,如果他們得到過多的免費谘詢,會覺得欠了他人人情。事先不了解谘詢的價位被認為是很冒險的,因為這樣就不能預知將來一旦要還人情債時真正的成本。他們更喜歡在接受服務時付費,因此免除將來對方要求比預期的價格高而令他們大吃一驚。這在一
定程度上與他們對於賄賂和腐敗的觀點有關。他們不想因為欠一筆人情而導致將來的矛盾和利益衝突。
美國和澳大利亞的谘詢公司有很多收費方式。通常的方式有:(1)支出費用加固定報酬;(2)為客戶節省了的支出總額的一個百分比;(3)支出費用加按小時計算的報酬;(4)支出費用加成果費;(5)保留服務費和成果費。通常,費用結構在事先都是公開的,谘詢公司會堅持監控買賣過程中的各項費用變動。進程中的各項費用都有上限,比如旅費標準(何種等級)。
要中國人為服務付費則困難得多。他們習慣於從圈內和朋友那裏獲得免費的谘詢。對朋友提供的谘詢和建議也要有所補償,但不會預知何時要支付報酬。酬勞也不一定是金錢,更多的是以友好的方式進行酬謝。比如為其介紹生意或提供其他方麵的建議就是一種常見的回報方式。這是基於圈內朋友間互換服務的意願。這種不確定的服務收費方式對很多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而言都是很陌生的,他們覺得很難在中國接受這樣的谘詢業務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