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禮儀
觸碰和與人保持的距離
你會觸碰他人嗎?生意場上或是朋友之間什麼時候能接受身體的接觸?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方式詮釋接觸的含義。
不論你是否觸碰他人,在這個過程中你是否傳遞了正確的信息呢?
在美國,對觸碰的接受程度因地而異。例如,在南部,談話時可以觸碰對方的手臂、肩膀或手。而在北部就沒那麼普遍。在商業場合,男士和大部分女士都會握手(雖然最好是由女士先主動伸手)。很多人通常以臉頰上的一個輕吻來問候朋友,有時候甚至會和非常熟悉的朋友擁抱。男士們也可能相互拍拍背。少數的公共場合會接
受曖昧的舉止,尤其是相互挽著手。
澳大利亞人在這方麵比美國人保守。在商業場合,男士們會握手。很多女士也會在相互介紹時握手,但最好由她們先主動伸手。在社交領域,臉頰邊的迅速一吻如今成了朋友見麵和道別的常見禮儀。這種禮節中很少會有擁抱(家人除外)。大多數人在談話過程中都會盡量不去觸碰對方,也不會冒險傳遞錯誤的信息。人們在公共場合顯示愛慕的舉動較前增加,但還不普遍。
本文的一位作者親身體會過不同文化對觸碰的詮釋。她的父母來自美國南部,她習慣於在談話期間頻繁地觸碰他人。她也在亞洲生活過幾年,在那裏,與人談話時是不能觸碰對方的。當她搬到澳大利亞時,她想:“太好了,我現在又可以觸碰他人了。”她在談話過程中頻繁觸碰他人的手臂、手、腿。過了好長時間她才明白為何人們(特別是在商業場合)對她的舉動回應以奇怪的眼神。最後,澳大利亞朋友向她解釋道,她的觸碰都被誤解為性的暗示了。
由於美國和澳大利亞兩個國家針對性別歧視和性騷擾都進行了立法,使得很多人在商業環境中觸碰他人之前都要再三考慮。因此在商業場合,除非你很了解對方,否則最好不要觸碰他人。
觸碰在中國是很有限的,因為這種舉止代表親密的關係。除非你與某位中國人很熟,否則不要觸碰他/她。拍肩膀意味著對朋友的支持——但要在適當的場合。然而,女士們走路時挽著手是很常見的。
私人空間是讓雙方感覺舒服而需要保持的距離。我們不在這裏詳述這個話題,有關這個話題的書已經很多了。我們隻想提醒讀者,澳大利亞人和美國人在商業場合需要保持的距離是差不多的,而中國人之間的距離則更短一些。
文化差異要點
◎ 澳大利亞人
△ 除了某些場合,澳大利亞人通常不會觸碰他人。
△ 如今在商業領域,男士和大多數女士都通過握手和眼神接觸來表達問候。你如果不能確定麵對女士該怎麼辦時,等她先主動伸手。如果她伸手了,那麼就和她握手。
△ 人們以握手表示問候,在親密的朋友間也越來越多地用臉頰邊的一吻表示相互問候。
△ 通常,男士在公共場合挽著手意味著同性戀傾向。
△ 運動場上的人會拍拍同伴的背。這種舉動不代表性傾向。
△ 公開的愛慕舉動並不稀奇,但也不普遍。
△ 澳大利亞人之間需要保持的距離和美國人差不多——大約2至3英尺。
◎ 美國人
△ 問候、談話或慶祝時,美國人比澳大利亞人和中國人觸碰得更多。接觸的程度因地區而異——南方比北方更能接受公開的觸碰。
△ 最普通的問候是鄭重的握手,特別是在商業場合。女士也是如此。直接的眼神交流也是需要的。
△ 通常,男士之間挽著手寓意著同性戀傾向。
△ 朋友間的問候及道別禮儀通常包括臉頰邊快速的一吻,好朋友有時還會相互擁抱。
△ 男士之間拍拍背隻是友好的表示,沒有其他含義。
△ 人們(特別是南方地區)在談話過程中經常會觸碰對方的手臂、手或後背。觸碰隻是另外一種交流方式。
△ 公開的愛慕舉動並不稀奇,但並不像好萊塢電影描繪的那麼普遍。
△ 生意場上美國人之間需要保持2英尺左右的距離,否則他們會感覺不適應。
◎ 中國人
△ 中國人比較保守。他們不會公開表達自己的感情,也不會頻繁的觸碰對方。
△ 朋友之間的問候通常是握手。
△ 朋友見麵問候時不會相互擁抱。
△ 好朋友之間,輕拍肩膀表達友誼及對朋友的支持。
△ 朋友和家人之間隻有在悲傷時才會相互擁抱或伏在對方肩上哭泣。
△ 公開的愛慕舉動是很有限的。這在年輕的中國人當中較多見,但還是不如美國和澳大利亞那麼普遍。
△ 女性朋友們經常會一起挽著手走在街上。
△ 男士之間挽著手意寓著同性戀傾向。雖然如今在中國有可能見到這種情形,但還是很稀有。
△ 中國生意人之間需要保持的距離比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更短些——不到2英尺。他們相互之間站得更近。
手勢
我們在這個部分要談論的是在三種文化中都更為常用的幾種手勢。在澳大利亞和美國所用的大部分手勢都能被另一個國家的人理解。
本書的一位作者有一次使用了錯誤的手勢,至今她仍對此記憶猶新。那時她正在紐約一個鎮上買蛋糕,她向店主揮手(手掌向下)示意稍等,因為她改變了主意。沒想到這個手勢激怒了店主,以至於店主把錢擲回給作者,並且告訴她以後再也不要到她的店裏來,因為她覺得她太粗魯了。作者好久才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什麼以至於激怒了店主。而她那時正住在亞洲,在亞洲這是一個非常普通的表示“稍等”的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