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也會稱呼許多不是親戚的人為“某某阿姨”和“某某叔叔”(某某表示名字)。例如,家長會要求孩子稱自己的朋友為“葛羅瑞亞阿姨”或“托馬斯叔叔”。如果在你的成長過程中稱某人為阿姨或叔叔,你一生都會這樣稱呼他/她。但當一個成人被介紹給另一個成人時,除非他們是親戚關係,不然就不會以“阿姨”“叔叔”作為稱呼。當中國人把你介紹給孩子時會說:這是“瑪麗阿姨”,這種做法經常會使很多西方人糊塗。這是一種讓孩子表達對大人尊重的方式,也表示對方是朋友。如果不是朋友的孩子,那麼他也會和大人一樣稱呼其他成人:頭銜加上姓氏。比如,稱一個大人為趙先生。

朋友和家人之間用昵稱或名字中的任意一個字來相互稱呼。經常是這樣,中國人稱呼他們的中國朋友時用中文名,而西方人稱呼同一個人時用英文名。例如,“趙劉淑娟·碧琪”這個姓名,中國人會以“淑娟”這個名字稱呼她,而西方人則會叫她“碧琪”。在中國內地以外,人們(中國人和非中國籍的人)普遍用英文名稱呼一個中國朋友。在中國之外,很多人隻知道中國人的英文名和中國姓氏,然而在官方文件上他們需要同時簽署兩個名字。

如果你不知道某人的姓名,或者不想直呼姓名,你也可以直接用先生、太太、夫人來稱呼對方。然而近年來,“小姐”(在深圳、廣州、北京、天津等地)這個稱呼另有意思,我們建議你在這些地方不要稱年輕的女士或女孩為“小姐”。

初次見麵之後,澳大利亞人通常用名字稱呼他人。但如果你是第一次見到澳大利亞人,最好比較禮貌地稱呼他為先生、太太、小姐、夫人等,在這之後跟上姓氏。孩子通常也是如此稱呼大人的。有些孩子可能直呼大人(如果他是家人的朋友)和朋友的名字。但大多數學校會要求孩子稱呼老師為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某某夫人、某某小姐(某某是姓氏)。澳大利亞人也喜歡稱呼好朋友或者毫不相識的人為“哥們”。

美國人的稱呼方式和澳大利亞人基本一致。大部分成人之間用姓氏稱呼對方,但會加上先生、太太、夫人、小姐等尊稱,除非對方要求你直接喊他名字或昵稱。美國人回答長者、上級的問題時可能會用“先生”“夫人”等稱呼以表達尊重。例如,“是的,先生”或者“先生,請問……”這可能也是恭順的表現,但通常被認為是禮貌和表達尊敬的方式。軍人回答上級時更加頻繁的使用這些稱呼。這是為了體現下級對上級的尊敬。

“姓”指的是家族的姓氏,名字是姓名中除了姓之外的部分。首名是一個人出生時父母起的名字,第二、第三個或中間的名字是姓氏之前的其他給名。少女的姓氏是來自父母的姓氏,通常也是未婚之前的姓(有時候在婚後也可能沿用這個姓)。很多中國人已經有英文的給名(有時候稱之為基督教徒名),這個名字可以是在出生時由父母或親友起的,也可能來自學校。除非他們的英文名在出生時所起,並且在出生證明書作了注冊,否則就如同一個昵稱,不能被用在官方文件中。昵稱是家人或朋友給個人起的名字,而不是真名,因而不能用於簽署法律文件。昵稱經常被用來稱呼他人(朋友)或用於簽署非法律文件。

◎ 澳大利亞人

△ 在澳大利亞,所有的姓名都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後。中間的名字會放在這兩者之間。這些名字的順序是很關鍵的,因為可能會有兩個名字相同但順序不同的人。例如,約翰·喬治·史密斯和喬治·約翰·史密斯是兩個不同的姓名(人)。

△ 傳統上,女性結婚後姓氏會有所變化。婦女會把丈夫的姓氏插在原來的姓氏後麵。

△ 當然,關於這點也是有例外的。

△ 很多女士,特別是職業女性,都在婚後保持了原來的姓。這樣一來,他們丈夫的姓就可能不會出現在她們的姓名中。

△ 丈夫和妻子的姓可以連在一起,婦女的姓放在前麵,丈夫的姓放在後麵,或者也可能把順序倒過來。

△ 離婚的婦女可以改回原來的姓,甚至在改嫁後也可以繼續使用前夫的姓。

△ 初次見麵時,你應該用先生、太太或者夫人、小姐加上姓氏的稱呼方式。除非對方要求你用其他名字稱呼他。

△ 當怎樣稱呼一個女性呢?稱呼她為夫人、小姐還是太太呢?如果可能,最好跟從他人介紹時使用的稱呼,或者問對方喜歡別人如何稱呼她。如果沒有這種可能,以下一些準則可能會對你有所幫助:

稱職業女性為某某女士(某某是姓氏)。

如果一個已婚女性保留婚前的姓,那麼稱呼時用女士。

大多數年輕的未婚非職業女性都被稱作小姐,雖然越來越多的人更喜歡“女士”這個稱呼(除非這個人還是個孩子)。

年長的已婚婦女還是喜歡被稱為太太,在這稱呼之前加上她們丈夫的姓。

如果這個人還有其他的頭銜,比如醫生、教授等。那麼,就應該用這些頭銜而不是用夫人、太太來稱呼她們。

大多數人見過麵後用名字稱呼對方。如果對方用名字作了介紹,或者要求你直呼他的名字,你就應當這麼喊他。對方也會自動地喊你名字。

某些宗教也會給人起一個名字。比如,天主教會在教徒入會時會在他姓氏之前加上一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