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高斯正埋頭於一種劃時代的通訊工具——電報機的研製工作。這對一心想要盡快了解外國彙兌行情的路透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盡管他們二人對電報機持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前者熱心於發明創造,後者則側重於實際價值。

路透參加了高斯的電報機實驗,他用心地觀察著試驗的進展情況,心裏卻在琢磨著:如果能用這套設備傳送消息,便會發生情報革命,其結果有可能為一種新型的電訊活動服務。

沒想到,正是路透這麼隨便一琢磨,竟琢磨出一個世界通訊王國。

和自己的“老板”競爭

路透從高斯博士那裏獲益匪淺,他懂得了許多關於電報機的實用化知識與技術。懷著闖天下的雄心,去了德國首都——柏林。

在柏林呆了8年後,他又隻身去了巴黎。由於他熟練掌握了英、法、德三種語言,被巴黎最大的通訊社哈瓦斯通訊社聘為翻譯。

正式工作之後,路透對哈瓦斯通訊社龐大的通訊網驚歎不已。這家通訊社每天都能收到歐洲各地的主要報紙,從所有報紙中挑選有價值的文章譯成法文,作為通訊社的新聞稿,這些新聞稿不僅分送給巴黎的報紙,而且還向國外的客戶提供,甚至連俄國也購買哈瓦斯社的稿件。

由於路透努力工作,他很快就熟悉了業務。幾個月後,他主動提出了辭呈。

既然譯成法文的新聞在政界和財界很受歡迎,為什麼自己不能單獨經營呢?

第二年春天,路透也搞了一個通訊社,和自己的“老板”哈瓦斯公開競爭。

他的起居室變成了編輯部和印刷廠,社長、總編、發稿主任、翻譯、印刷工人、通訊員和收發員,全由路透一人兼任,夫人除了翻譯或抄抄寫寫外,還兼作“廚師”,兩人每天東奔西跑,忙得不可開交。

如果走進他們潮濕的起居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發了黴的窗簾布和壁爐中尚未燃盡的木炭。剩飯剩菜散落在木炭灰上,他們沒日沒夜地工作,已無暇顧及生活上的細枝末節了。壁爐牆上鑲嵌的大理石板裂痕累累,桌子底下還搭了狗窩。

利用電訊、火車、信鴿和跑步,完成通訊大聯合

路透夫婦在離開巴黎兩個月後,柏林同比利時交界處的古城亞琛之間的電報線正式開通。

哈瓦斯是個精明能幹的商人,聽到了這個消息後,認為有利可圖,立即派人前往亞琛調查,結果使他非常震驚,這條電報線的兩端已被人捷足先登了,搶他生意的不是別人,正是他以前的部下——路透。

此外,路透還在科隆設立了一個分站,收集德國各地的彙兌和證券交易的行情,再用火車送到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的訂戶手中。

當時德國已經有了係統的鐵路運輸網,有不少人利用火車進行通訊聯絡工作。路透也充分利用了火車這個工具,有人甚至說:

“通往亞琛的列車不裝上路透的快訊稿件就不開車。”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段時期後,市場上竟出現了搶購路透快訊的局麵。

然而,路透剛喘了口氣,分發距離卻出了問題:許多訂戶抱怨他們收到快訊的時間有早有晚太不公平。因為這些快訊大多是重要的市場行情,早點知道自然大有好處。

出現這個矛盾的原因就是由於訂戶散居各地,住處近的自然要先獲得信息。

路透為此想了一個新點子:在分發快訊時,再也不派人送或者郵遞,而是把所有的訂戶都集中在一個大屋內,按時向大家宣布。

1849年春天,路透的快訊服務已走入正軌。

正在這時,巴黎到布魯塞爾的電報線開通了。路透很快想到,如果再架設一條從亞琛到布魯塞爾的電報線,豈不把歐洲兩個最大的商業都市柏林和巴黎連結起來了?

然而,亞琛到布魯塞爾還沒有電報線,用最快的交通工具也得花9個小時。這種速度顯然不適於傳送快訊,時間拖久了,柏林到巴黎的消息就變成了舊聞,自然失去了價值。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路透絞盡腦汁設想了多種方案。

用專職郵差、騎馬信使和電報線接力的辦法都行不通。

怎麼辦呢?突然,一個新點子浮現在他腦海,他衝著妻子興奮地喊:

“火車要用9小時,用這個點子,兩小時就足夠了!”

接著,他滔滔不絕地說明了用信鴿傳遞稿件的設想。

於是,路透馬上向一個酒店老板租了一批信鴿。

每天上午,路透派往布魯塞爾的工作人員都要向亞琛報告有關信息,做法是:把布魯塞爾股市收盤價和巴黎發來的最後一封電報的內容都抄在一張薄紙上,然後讓鴿子帶過來。

這項工作看似簡單,其實不然。為了慎重起見,布魯塞爾要將三份同樣的信息綁在鴿子腿上。

在亞琛,路透夫婦和接鴿小組耐心等待鴿子飛回來。信鴿把信息帶回來後,立即複寫若幹份。

複寫一定要認真仔細,絕不能出現錯字和遺漏。這一工作一般由路透夫人來完成,她字跡工整、娟秀,仿佛印刷的一般,顧客沒有挑剔的。

從柏林到巴黎的快報體製,就是由電訊、火車、“跑步者”組成的。路透完成了通訊大聯合。

長跑的擔子自然而然落到路透肩上,當時33歲的路透,身強力壯,每天堅持跑步把稿子送到電報局。

路透社後來遷居英國,成為英國最大的通訊社。約翰·摩根

約翰·摩根毫無疑問是華爾街的金融奇才,在其創業的人生道路上,充滿了冒險和投機鑽營。在幫助法國政府發行公債中,大膽改造,終於創建了金融聯合公司“辛迪加”。

摩根的金融管理方法一直延續至今。

與眾多白手起家的大財閥的發跡史一樣,摩根財產的聚斂,也是先從投機鑽營開始的。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又稱美國內戰,1861~1865年)爆發,林肯總統頒布了“第一號命令”,實行了全軍總動員,並下令陸海軍展開全麵進擊。

摩根與一位華爾街投資經紀人的兒子克查姆商量出了一個絕妙計劃。

克查姆說:“我父親在華盛頓打聽到,最近北方軍隊的傷亡慘重!”

摩根敏感的商業神經被觸動了:

“如果有人大量買進黃金,彙到倫敦去,會使金價狂漲的。”

克查姆聽了這話,對摩根不由得刮目相看。為什麼自己就沒有想到這點,兩人於是精心策劃起來——

兩人立即行動起來。他們先秘密買下400—500萬美元的黃金,將其中一半彙往倫敦,另一半留下。然後有意地將往倫敦彙黃金之事泄露出去。這時,估計有許多人都知道北方軍隊新近戰敗的消息,金價必漲無疑,那時再把手裏的一半黃金以高價拋出去。

當摩根與克查姆“秘密”地向倫敦彙款時,消息走漏了,結果引起華爾街一片恐慌。黃金價格上漲,而且連倫敦的金價也被帶動得節節上揚。摩根、克查姆大賺了一把。

1862年,美國內戰正酣。由於北方軍隊準備不足,前線的槍支彈藥十分缺乏。在摩根的眼中,這又是賺錢的好機會。

“到哪才能弄到武器呢?”

摩根在寬大的辦公室,邊踱步邊沉思著。

“知道嗎?摩根,聽說在華盛頓陸軍部的槍械庫內,有一批報廢的老式霍爾步槍,怎麼樣,買下來嗎?大約5000支。”克查姆又為摩根提供生財的消息了。

“當然買!”

這是天賜良機。5000支步槍!這對於北方軍隊來說是多麼誘人的數字。槍終於被山區義勇軍司令弗萊蒙特少將買走了,56050美元的巨款也彙到了摩根的賬下。

“這是比南軍更可怕的武器。”由於錯買了這些廢槍,而以瀆職罪免去司令職務的弗萊蒙特少將發出了這樣的感歎。聯邦政府為了穩定開始惡化的經濟和進一步購買武器,必須發行4億美元的國債。在當時,數額這麼大的國債,一般隻有倫敦金融市場才能消化掉,但在南北戰爭中,英國支持南方,這樣,這4億美元國債便很難在倫敦消化了。如果不能發行這4億美元債券,美國經濟就會再一次惡化,不利於北方對南方的軍事行動。

當政府的代表問及摩根,是否有辦法解決。摩根自信地回答:“會有辦法的。”

摩根巧妙地與新聞界合作,宣傳美國經濟和戰爭的未來變化,並到各州演講,讓人民起來支持政府,購買國債是愛國行動。結果4億美元債券奇跡般地消化了。

當國債銷售一空時,摩根也理所當然名正言順地從政府手中拿到了一大筆酬金。

輿論界對於摩根,開始大肆吹捧。摩根成了美國的英雄,白宮也開始向他敞開大門,摩根現在可以以全勝者姿態出現了。

1871年,普法戰爭以法國的失敗而告終。法國因此陷入一片混亂中。給德國50億法郎的賠款,恢複崩潰的經濟,這一切都需要有巨額資金來融通。法國政府要維持下去,它就必須發行25億法郎的巨債。摩根經過與法國總統密使談判,決定承攬推銷這批國債的重任。那麼如何辦好這件事呢?

能不能把華爾街各行其事的所有大銀行聯合起來,形成一個規模宏大、資財雄厚的國債承購組織——“辛迪加”?這樣就把需要一個金融機構承擔的風險分攤到眾多的金融組織頭上,這5000萬美元,無論在數額上,還是所冒的風險上都是可以被消化的。

當他把這種想法告訴親密的夥伴克查姆時,克查姆大吃一驚,連忙驚呼:

“我的上帝,你不是要對華爾街的遊戲規則與傳統進行挑戰吧?”

克查姆說的一點也不錯。摩根的這套想法從根本上開始動搖和背離了華爾街的規則與傳統。不,應該是對當時倫敦金融中心和世界所有的交易所投資銀行的傳統的背離與動搖。

當時流行的規則與傳統是:誰有機會,誰獨吞;自己吞不下去的,也不讓別人染指。各金融機構之間,信息阻隔,相互猜嫉,互相敵視。即使迫於形勢聯合起來,為了自己最大獲利,這種聯合也像春天的天氣,說變就變。各投資商都是見錢眼開的,為一己私利不擇手段,不顧信譽,爾虞我詐。鬧得整個金融界人人自危,提心吊膽,各國經濟烏煙瘴氣。當時人們稱這種經營叫海盜式經營。

而摩根的想法正是針對這一弊端的。各個金融機構聯合起來,成為一個信息相互溝通、相互協調的穩定整體。對內,經營利益均沾;對外,以強大的財力為後盾,建立可靠的信譽。他要克查姆把這消息透漏出去。

正如摩根所預料的那樣,消息一傳出立刻如在平靜的水麵投下一顆重磅炸彈,引起一陣軒然大波。

“他太膽大包天了!”

“金融界的瘋子!”

摩根一下子被輿論的激流卷入這場爭論的旋渦中心,成為眾目所視的焦點人物。

摩根並沒有被這陣勢嚇倒,反而越來越鎮定,因為他已想到這正是他所預期的,機會女神正向他走來。

在摩根周圍反對派與擁護者開始聚集,他們之間爭得麵紅耳赤。而摩根卻緘口不言,靜待機會的成熟。

《倫敦經濟報》猛烈抨擊道:“法國政府的國家公債由匹保提的接班人——發跡於美國的投資家承購。為了消化這些國債想出了所謂聯合募購的方法,承購者聲稱此種方式能將以往集中於某家大投資者個人的風險,透過參與聯合募購的多數投資金融家而分散給一般大眾。乍看之下,危險性似乎因分散而減低,但若一旦發生經濟恐慌時,其引起的不良反應將猶如排山倒海快速擴張,反而增加了投資的危險性。”

而摩根的擁護者則大聲呼籲:“舊的金融規則,隻能助長經濟投機,這將非常有害於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們需要信譽。投資業是靠光明正大獲取利潤,而不是靠坑蒙拐騙。”

隨著爭論的逐步加深。華爾街的投資業也開始受到這一爭論的影響,每個人都感到華爾街前途未卜,都不敢輕舉妄動。

在人人都感到華爾街前途未卜,在人人都感到華爾街不再需要喧鬧時,華爾街的人們開始退卻。

“現在華爾街需要的是安靜,無論什麼規則。”

這時,人們把平息這場爭論的希望寄托於摩根,也就是此時,人們不知不覺地把華爾街的指揮棒給了摩根。摩根再次被機會女神青睞了。摩根的戰略思想,敏銳的洞察力、決斷力,都是超乎尋常的。他能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形下,表現得泰然自若,最終取得勝利。這一切都表明,他的勝利是一個強者的勝利,而不僅僅是利用輿論的勝利。

摩根作為開創華爾街新紀元的金融巨子,他一生都在追求金錢中度過,他賺的錢不下百億,但他死後其遺產隻有17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