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工會知道公司在5月7日舉行慶祝活動,於是聲稱要在當天實行罷工,要求隻雇傭他們的會員。他們認為此次慶祝活動的意義非比尋常,隻要稍加威脅,公司就會讓步。可是盛田有自己的看法,他與大多數雇員交談過,深信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是知情達理的,不會支持隻雇傭某一工會成員的做法。他堅信公司與雇員之間的關係是良好的,不能讓這些雇員被一小撮極端分子所利用。

盛田的態度非常強硬,並跟工會進行了多次談判,結果毫無進展。由於公司已計劃好在總部大樓召開慶祝大會,還請了包括池田首相在內的一些社會知名人士,到時如果滿街都是罷工的工人,公司就會丟盡麵子。所以,工會認定盛田隻是想嚇唬人,最終會妥協,而答應他們的要求。

隨著慶祝日越來越近,工會的頭頭們越發顯得神氣十足,大有絕不求和之勢。其實盛田早已另有安排,隻不過沒有露出一點痕跡。他繼續率領談判小組與工會周旋,直至慶典的前一天晚上,雙方仍沒有達成任何協議。於是工會頭頭憤憤離去。

在索尼公司成立15周年大慶的那天早上,罷工的人群包圍了公司辦公大樓。街上站滿了這個工會的會員。他們還從別處借來一批人以壯聲勢。有些人還舉著斥罵索尼公司和池田首相的標語牌。與此同時,一些工程師決定組織起自己的工會打出支持公司的旗號。幾百名忠於公司的工人也跟著到了街上,圍在罷工者的外邊。盛田做好參加慶祝活動的準備後,走到窗前,隻見大樓也已掛起了慶祝的條幅。但池田首相和其他貴賓卻一直沒有到這幢大樓來致賀。罷工者開始還以為公司被迫取消了此次活動,不過他們很快就意識到搞錯了地方。

在整個談判過程中,公司全體經理都日夜守候在這幢大樓裏。直到前一天晚上,他們才給300名嘉賓一一打了電話,告知慶典地點改在一裏外的王子賓館。結果,池田首相等平平安安地出席了慶祝大會,整個慶祝活動辦得也非常成功。當罷工者發現自己受騙時,他們已出盡洋相,無法挽回麵子了。

盛田從公司辦公大樓的後門出來,趕在慶祝活動結束前到達賓館,他走進會場時,大家都向他鼓掌慶賀。

盛田昭夫指出,有時部屬提出的要求並不一定是合理的,有的隻是為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如果為這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做出損害大部分人的讓步,即會造成災難性的惡果。這會養成部下“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習慣,而使企業家喪失應有的原則,局麵會愈加難以控製。

盛田曾對一位抱怨領班的青年工人說:“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工作,為什麼不運用你享有的權利去找一份滿意的工作呢?一個人如果能夠挑選到自己滿意的職業,就會全力以赴地去幹,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公司有許多崗位、工種,不讓每一個人都各得其所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但是,真正能像盛田這樣想、這樣做的企業家是太少了,,其實這也是這些企業、企業家的損失,不能人盡其才,便是對人這一巨大資源的浪費,這種浪費給企業帶來的損失是難以用金錢來衡量的。

索尼公司有一條座右銘:“索尼,研究使它與眾不同!”這句格言成為索尼取得成功的奧秘之一。從20世紀40年代索尼公司一開張,盛田昭夫就提出“做別人所沒有做的事,研製全世界都能接受的產品”的口號。他的競爭哲學是:如果今天贏了幾個球隊就很滿意了,球技就很可能到此為止。要想一直承受住世界級對手的挑戰,那麼就得不斷創新。索尼公司到今天發展為電子行業的佼佼者,正是這種創新精神為他們企業帶來的。

幾十年來,索尼公司不斷研究新情況、新技術,開辟新領域,占領新市場,總是先人一步,勝人一籌。

索尼公司在盛田昭夫的領導下,以銳意進取的精神,不斷地向市場推出“與眾不同”的新產品,別具一格,先聲奪人,始終處於同行的前列,領導世界電子行業的潮流。佐川清

佐川清,一個能吃苦而重義氣的財神。少年時生母早逝,遭到繼母的虐待。稍大以後,他兩度出走,隻身闖天下。曾創辦建築公司,後為孩子的教育,為了不得罪患難好友,他忍痛將正在發展中的建築公司解散。1957年,佐川清和妻子幸惠開辦佐川清轉運公司。他以“腳夫精神”創業,公司在經濟大蕭條期間成長壯大,由小規模的經營,逐漸發展為運輸物流中心。1986年,公司營業額超過2850億日元,名列日本商業運輸業第一。被新聞界稱為“日本戰後經濟奇跡中的奇跡”。

1922年3月16日,佐川清生於一個叫做“宇高野”的村莊,父親名叫徹治,母親叫哈慈。佐川清是家中的第三個兒子,大哥名叫豎二,二哥名叫己代治,佐川家族是板倉村中首屈一指的望族,家業頗為豐厚,在當時名聲顯赫。1957年2月,漂泊近十年的佐川清除了得到一個妻子和兩個孩子之外,依舊是兩手空空。

赤手空拳的佐川清來到大阪將他找工作的範圍定在京都和大阪之間,這是日本最大的兩個商業城市。每天清早佐川清便出發到各批發商處詢問“要不要腳夫”。

盡管佐川清很勤奮,每天早出晚歸到處打探,但是始終沒有生意。不難理解,貨主之所以要委托腳夫運輸貨物,那是因為他對腳夫信任,相信他能夠把貨物安全送到,然而,誰會信任一個陌生的個體腳夫呢?

沒有人理睬,一次次地被拒之門外,這使佐川清感到傷心。但要生存,要養家糊口,他必須不斷地前去兜攬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