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上,忽然有人看到破廟那邊的草木叢中,忽明忽暗地閃爍著鬼火;並且還隱隱約地聽到狐狸的叫聲:“大楚興,陳勝王。”這事讓大夥兒又害怕,又奇怪。狐狸怎麼會說人話?莫非是狐仙也知道陳勝是個真命天子,向人們來報信了?

第二天清早起來,大夥兒都跑來看陳勝,在背後點點戳戳地議論著這些奇怪的事,越看越覺得他長得的確與眾不同,是個真命天子的相貌。加上陳勝平日待人和氣,大夥兒就更加尊敬陳勝了。

陳勝、吳廣利用迷信,在群眾中造成輿論。吳廣平日的人緣最好,大夥兒都跟他合得來,願意為他奔走效勞。有一天,兩個軍官喝醉了酒。吳廣故意跑去激怒軍官,跟他們說,反正誤了期,還是讓大家散夥回去吧。那軍官果然大怒,先打了吳廣幾鞭子,接著又拔出劍要殺吳廣。大夥兒一擁而上,抓住軍官。吳廣倚仗人多勢眾,一個箭步竄上前去,奪下軍官手中的劍,把軍官刺死了。陳勝也乘機把另一個軍官打翻在地,一劍結果了他的性命。

陳勝、吳廣殺死了軍官,使大夥兒揚眉吐氣,感到十分痛快。陳勝把大夥兒召集起來,大聲地說:“弟兄們!咱們遇上了大雨,已經不能如期趕到漁陽了。按照法律,誤期是要殺頭的。即使萬一能夠饒了我們的命,可是屯駐邊防的人,到頭來十有八九都是要死的。反正是個死,死就得有個名堂。那些騎在咱們脖子上的王侯將相,難道都是生來有這種富貴命的嗎?”

大夥兒一齊高喊說:“對呀,我們聽您的!”

陳勝他們派一部分人上山砍伐樹木、竹竿作為武器;又派一部分人用泥土壘個平台,作為起義誓師的台子;還做了一麵大旗,旗上繡了一個大大的“楚”字。一切都準備妥當了,陳勝、吳廣領導著大夥兒撕下一隻衣袖,露出右臂宣誓。他們倆順應了廣大百姓擁護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心理,假稱奉了扶蘇、項燕的號令起兵。大夥兒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陳勝叫人把那兩個軍官的腦袋割下來祭旗,他宣布自己是將軍,封吳廣為副將。900條好漢一下子就把大澤鄉占領了。臨近的農民聽到這個消息,都拿出糧食來慰勞他們,青年們紛紛拿著鋤頭鐵耙到營裏來投軍。人多了,沒有刀槍和旗子,他們就砍了許多木棒做刀槍,削了竹子做旗竿。就這樣,陳勝、吳廣建立了曆史上第一支農民起義軍。曆史上把這件事稱作“揭竿而起”。

起義軍攻下了蘄縣接著又攻下了5座縣城,打到陳縣的時候。陳勝召集陳縣老百姓商量。大家說:“將軍替天下百姓報仇,征伐暴虐的秦國。這樣大的功勞,應該稱王。”

陳勝就被擁戴稱了王,國號叫做“張楚”。

陳勝稱王後,遭受秦朝殘暴統治的群眾,紛紛起來殺死郡縣的官吏,用以響應陳勝的起義。同時,有一部分在秦朝統治下不得誌的貴族和六國的舊貴族,也乘機起兵反秦。他們有的投到陳勝名下,有的自立旗號,使得反秦的烈火越燒越烈,戰爭形勢也越來越複雜了。

陳勝派部將周文去攻打鹹陽。周文雖懂得點軍事,作戰也勇敢,但最終還是寡不敵眾,敗在秦軍手下,最後被迫自殺。吳廣率領隊伍去進攻滎陽,竟然被自己的部下田臧假借陳勝之命殺害了。田臧派人繼續圍攻滎陽,他自己帶兵去圍攻秦將章邯,結果戰敗被殺了。這支隊伍最後也被秦軍打敗了。而陳勝因為身邊駐留的兵馬不多,在秦軍強大的攻勢麵前,隻好向東南退卻。這次起義也就以失敗告終了。

結果這位偉大的農民起義領袖被他的車夫莊賈給殺害了。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點燃了農民起義的烈火,雖然失敗了,但這場烈火越燒越旺,最終葬送了秦王朝。

在中國的曆史上,陳勝、吳廣的精神必將永放光芒。劉邦

劉邦,字季(公元前256~前195年),西漢開國皇帝即漢高祖。為漢王4年,在帝位8年,在平定英布叛亂中胸部受了箭傷,後因創傷複發而死,終年53歲。葬於長陵(今陝西省鹹陽市東35裏處)。

劉邦,泗水郡沛縣(今江蘇沛縣)人,農民出身。從小為人就豁達大度,有大誌。曾作過秦朝泗水亭長(管理十裏地方的小官)。有一次,他奉命押運一批民夫去驪山服役,中途民夫逃跑了許多。他眼見無法交差,幹脆就將民夫全部放走了,自己和十幾個自願跟隨他的人逃入芒碭山,聚集了百餘人,並和沛縣衙門的文書蕭何、監獄官曹參暗暗聯絡。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後,劉邦聚合蕭何、曹參、樊噲等數百人,殺死縣官,起兵響應,稱沛公。帶兵轉戰於豐、沛之間。陳勝死後,曾一度帶隊伍歸屬項梁。後來項梁戰死,劉邦與項梁侄子項羽共奉楚懷王雄心為領袖,繼續堅持反秦鬥爭,成為反秦的主力。

秦二世三年秋(前207年),劉邦受楚懷王派遣率所部向關中挺進。他迫降宛城,攻占武關,率軍攻入鹹陽,秦三世子嬰投降,秦朝滅亡。劉邦羨慕阿房宮的豪華,進城後想留居宮中,經謀士張良力勸才醒悟過來,出城駐於灞上。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者法辦;偷盜者治罪。”因而深得民心。

不久,在巨鹿擊敗秦軍主力的項羽也攻入鹹陽,駐紮於鴻門(今陝西省臨潼縣東)。項羽聽從謀士範增的建議,決定殺死劉邦這個對手。但他的叔父項伯去告訴了老朋友張良。張良和劉邦商量後,認為自己現在不是項羽的對手,隻有去向項羽賠罪,爭取他改變主意才是上策。

第二天,劉邦帶著張良、樊噲等和百餘隨從,到鴻門請罪。項羽設宴招待。席間,劉邦低聲下氣地向項羽賠不是,表示自己沒有和他爭天下的野心。項羽聽了,頓時改變了殺死劉邦的主意,範增一再朝他使眼色,示意他動手,他都裝沒看見。範增急了,派項莊入席,欲以舞劍助酒興為名刺殺劉邦。項伯見項莊慢慢舞近劉邦,忙起身對舞,保護劉邦。張良借故出帳通知樊噲衝入帳中,保護劉邦。劉邦借上廁所,帶著樊噲離開項羽大營,從小路跑回了軍中。張良待劉邦走遠,就向項羽送上禮品說劉邦酒醉先回去了。範增氣得連連歎息,但又無可奈何。這樣,項羽和劉邦的關係暫時緩和了下來。

同年十二月,項羽違反楚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封劉邦為漢王,都南鄭,占有巴蜀、漢中之地;項羽自稱“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項羽分封後僅一個月,諸侯開始火並。劉邦乘機平定三秦,再度占領關中,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之爭。

劉邦本人既不是將才,也沒有什麼高明的謀略,但他善於用人,尤其懂得發揮部下的長處,又“好謀能聽”,能夠采納部下正確的意見,能體恤民情,關心民間疾苦,因而得到人民的擁護,在張良、蕭何等人的謀劃下和韓信、彭越、英布等將領的征戰下,終於由弱變強,在公元前202年打敗項羽,並迫使項羽在烏江自殺。這年二月,劉邦在汜水(今河南省滎陽縣境內)繼皇帝位,建立漢朝,起初建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史稱西漢。

劉邦在位期間,先後消滅了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侯割據勢力,立了許多同姓王,鞏固了中央集權統治;實行重農抑商,與民休息政策;號召逃往山澤者返回本鄉,返鄉者恢複爵位和田宅;對戰爭期間賣身為奴者給予解放;還令士兵複員,從事生產。此外,令各地豪強遷徙關中,以充實首都。還修改《秦律》,製定《漢律》九章;定算法、曆法和度量衡。這些措施,對安定民生,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秦朝滅亡後,漠北的匈奴趁機南下,重新占據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漢朝初年,匈奴不斷南下侵擾漢的邊郡。前201年,韓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劉邦親自率大軍前往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三十萬大軍圍困七晝夜。後用陳平計謀,重賄冒頓單於的閼氏,才得以脫險。此後,鑒於國力尚未恢複,劉邦不得不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以緩和雙方的關係。

公元前196年,劉邦在平定英布叛亂的戰鬥中,胸部中箭受傷。第二年三月,創傷複發,病勢危重。他召列侯、群臣進宮,吩咐左右宰殺白馬,要眾臣歃血為盟,宣誓從今以後,凡不姓劉者不能封王,沒有功者不能封侯,誰違背這個盟約,天下人可以共同討伐他。又命令陳平立即從燕地趕回滎陽,協助灌嬰駐守,以防各諸侯國乘機作亂。然後召見呂後,囑咐後事。呂後問他:“蕭相國之後,誰可以接替他?”劉邦回答曹參。呂後問曹參之後呢?劉邦回答:“王陵,並由陳平輔助他。陳平足智多謀,然而不能獨當一麵,周勃樸實,少文化,但是,今後安定劉家天下的,非他不可,可以任他為太尉。”呂後再問後事,劉邦搖搖頭說,後事恐怕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同年四月(前195年),劉邦死於長安長樂宮。死後廟號為太祖,稱高皇帝,曆史上習慣稱他為漢高祖。劉徹

劉徹,西漢的第五位皇帝即漢武帝,是曆史上少有的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他生於公元前156年,死於公元前87年,活了70歲。他的父親是景帝劉啟,祖父是文帝劉恒,曾祖父是高祖劉邦。他4歲立為膠東王,7歲立為太子。公元前141年景帝病逝,16歲的劉徹登基,是為武帝。他於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計54年。

景帝對太子劉徹的教育,有他特殊的做法。為了把太子劉徹培養成一個合格的皇帝,給他特意選配了一位儒學大師衛綰。本來漢初至今,在道家黃老思想的影響下,幾代君主都無一例外地提倡黃帝、老子之學,主張清靜無為,因循守成。但是,景帝麵對紛亂的國內外現狀,隱隱感到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已不能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他很有遠見地開始寄希望於儒家學說。為此,他決定把對儒家學說有著深湛修養的、為人行為端正的衛綰,選作太子劉徹的老師。以後的實踐證明,這一決定是非常正確的。

劉徹是個好學上進的皇太子。他的興趣十分廣泛。他學黃老,習儒術,調絲竹,作辭賦和舞刀劍。他胸襟開闊,廣結良友。他作為皇太子,平時學習父皇如何理政,也注意觀察大臣的舉止言行。為將來順利接班,做著全麵的準備。公元前141年,他16歲,景帝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冠禮。加冠典禮的舉行,說明皇太子可以有資格有能力獨立掌權了。在冠禮之後,景帝突患重病死去。當日,皇太子劉徹即位,君臨天下,成為武帝。

16歲的少年天子,雄心勃勃,欲為國效力,一層才華。武帝胸中有數,他深知,要想治理好國家,就必須選賢任能。他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詔舉賢。消息傳遍全國,國內學子振奮。或舉薦,或自薦,各地賢良之士,紛紛彙聚京師。武帝對此事十分重視,親自出題,親自閱卷,親自麵試。他從中選拔了大批人才,而尤須特別提到的一件事是,他從中選拔了一位拔尖的儒學大師董仲舒。

董仲舒自幼熟讀儒家經典。據說,為了刻苦攻讀,他三年不出門,以致不知春夏秋冬。武帝早已微知其名,此次親閱其試卷,被其驚人的論點、嚴謹的邏輯和優美的語言所懾服。在其試卷上批了“賢良之首”四個大字,並命速傳董仲舒進宮當麵策問,即天子麵試。

策問的當天,武帝就天道、人世、治亂等三個方麵的問題,進行了三次策問,董仲舒一一從容作答,史稱“天人三策”。“天人三策”主要是說,君主受命於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國家走向大治的途徑。而儒家的仁義禮樂,是推行天道的具體方法。國家的治亂關鍵在於國君。國君首要的是用人。用人得當,方法正確,國家就會大治。反之,國家就會大亂。他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武帝被他的君權神授、天下一統的宏大理論所振奮。他要以儒家學說治國了。後來,經他的老師丞相衛綰的建議,武帝批準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為漢朝推行新政的指導思想。

人是推行新政的根本。為了選拔通曉儒經的學士,武帝想了很多辦法。有察舉選拔、天子征召、上書自薦和設立太學等。武帝選人用才,不拘門第,不論輩分。這就使許多有才之士,得到了重用。這對推行武帝的新政起到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