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懷經管另一洋務企業是電報局。1881年,他被李鴻章奏請任電報局的總辦,從此在架設電線、創辦電報上勞累奔波,取得了很大成績。第二年,盛宣懷又接辦了蘇浙閩粵等省陸線,不久又架設長江線。1885年,因“海防需要”,設濟南至煙台線,隨又添至威海、劉公島、金線頂等地方。由於東三省邊防吃黑,由奉天接展至吉林琿春陸線。又因鄭州黃河決口,為了籌辦工賑等事宜,由濟南接設電線至開封。1888年,因襄樊地處交通要道,且為湖北的重要邊防要塞,乃由沙市起設線至襄樊,又逐漸延伸至襄陽到老河口的電線。1895年,由西安起接設電線與老河口相接,使得西北電線得以西線傳遞。電報局是洋務派官僚辦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設電線也是清政府適應軍事需要才大力發展的,但不能否認,盛宣懷在經營、管理方麵所下的功夫。
1896年是對於盛宣懷來說是個好年頭。這年4月,張之洞為籌辦盧漢鐵路和漢陽鐵廠準備招商集資,請盛宣懷到武昌詳談,二人談得非常投機,盛給張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認為他是辦企業的人才。中日甲午戰爭以後,中國自辦鐵路和開采礦山,就是對外國資本的抵製。盛宣懷在承辦漢陽鐵廠後,多次申明必須掌握所有權。在他看來,如果不堅持這一原則,恐怕廠與路都會為外商侵占,後患無窮。
因此,盛宣懷主張借洋債築路而反對洋人入股,因為洋人入股築路,路權必為洋人所占,而借款自造則不同,債是洋債,路是華路,不要海關收入作為抵押。1897年,英商屢次要求承造粵漢鐵路,他認為如滿足英商要求,則沿海內地都為其扼製,堅決不同意讓英商辦。盛宣懷在維護國家利益方麵做了很多貢獻。
盛宣懷看到西方列強奪取中國礦權,造成了許多有損中國利益的情形,指出不能為外人占去礦權與路權,也不許將礦產原材料製為成品。於是,他多方籌借資金在全國範圍內購買礦山,在上海設立勘礦總公司,組織人員勘查礦藏。1908年3月,盛宣懷合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為漢冶萍公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鋼鐵集團。
盛宣懷雖說經濟事業上取得較大成功,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裏,沒有權力也是行不通的。因此,盛宣懷也積極參與政治活動。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期,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當北方義和團和清軍英勇抵抗侵略軍之時,英國以保護長江沿岸的商民為借口,派軍艦闖入長江,並占據沿岸的商埠。這是英國侵略者為阻止義和團運動進入南方,保護其在長江流域利益的不法行動。鑒於這種情形,盛宣懷第一個提出“東南互保”之議,他與各國領事經過一段時間商議,提出“互保”方針告知東南幾省的督撫:剿團、護使不援京師;上海租界歸各國保護,長江內地均歸督撫保護。各省督撫對盛宣懷的這一提議深表讚同,他們派盛宣懷為代表與各國領事盡快商討訂約。這時,原先隻有英國參加的“互保”活動,引起了其他國家的注意,美、法、俄、德等國也加入進來。清政府宣戰令傳到東南各省後,劉坤一、張之洞和李鴻章拒不執行。他們和盛宣懷積極謀劃,為促東南互保的形成。盛宣懷積極奔走,代表東南督撫與外國駐上海領事代表美國人古納訂立了互保章程。
“東南互保”表麵看來與清政府的對外“宣戰”自相矛盾,但實際上對內鎮壓義和團,對外妥協二者又是一致的。因此,清朝最高統治者後來認為,“互保”對自己的統治利益有利,於是對《東南互保章程》立下汗馬功勞的盛宣懷大加獎賞,賜予其太子少保的官銜,這為盛宣懷以後的政治活動幫了大忙。
盛宣懷對清王朝是十分依賴的,他企望靠清政府的權勢來增強其經濟勢力。因而,對清末風起雲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盛宣懷是十分敵視的。對於各地的饑民暴動,他建議招撫為主,打擊為輔;對於一些比較有組織的會黨起義,他主張全力進剿。革命派以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國為理想,不斷發動武裝起義。盛宣懷為此憂心忡忡,擔心革命力量壯大,一發不可收拾。
盛宣懷為了壯大自己的經濟實力,主張鐵路幹線國有,企圖形成自己掌握的壟斷經濟體係,結果引起各地保路運動的發生,直接導致辛亥革命的爆發。
前麵講到的漢冶萍公司,是鋼鐵聯合企業壟斷組織的逐步形成。1909年,盛宣懷又重新控製輪船招商局,他所主管的中國通商銀行也有較大的發展。1910年,盛宣懷又被任命為幫辦度支幣製事宜,可以統一鑄幣大權。為此,他極力要建立自己的經濟壟斷體係。”雖然郵傳部尚書職務對其管轄鐵路提供了方便,但鐵路所有權收歸國有後不僅便於控製,且有利於與外國人進行交易。1911年,清政府終於宣布鐵路國有。盛宣懷會同度支部與英、美、法、德四國銀行團訂立了川漢、粵漢借款合同。此舉招致國內一片叫罵聲,由此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盛宣懷成為革命所打擊的對象。
武昌起義爆發後,盛宣懷力勸隱居河南的袁世凱出山進行鎮壓,並答應提供軍餉,但革命的發展形勢不像盛宣懷所想的那樣,清王朝大勢已去,且為平息眾怒,還把盛宣懷革了職,他在國內難以立足,隻得流亡日本,但輪船、漢冶萍等重要企業還在他的掌握之中。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中外反動勢力企圖聯合扼殺這個新生政權,首先在經濟上進行封鎖。遠在日本的盛宣懷也積極響應,站在反動勢力一邊,對臨時政府持仇視態度。當南京政府迫不得已要將漢冶萍作為中日合辦以及招商局作抵押向日本借款時,盛宣懷堅決反對,當然,他並不是站在民族利益上來反對,而是出於對政府的仇視。
盛宣懷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清政府以後,又把眼光盯到了袁世凱身上,他希望憑借這個實力派人物能保下他那萬貫家產。於是,袁世凱竊國為民國總統之時,盛宣懷處處表彰袁的非凡才能。當反對袁世凱破壞民國的“二次革命”爆發時,盛宣懷竟說這是革命流毒忽又發作,咒罵“二次革命”是一次“叛亂不息”,希望北洋軍南下消滅這支革命力量。
袁世凱對盛宣懷也給予回報,盛宣懷回國後避居青島,對漢冶萍公司和招商局重新主持,袁政府在其經營、發展時給予扶持,這更讓盛宣懷感激涕零。晚年的盛宣懷,雖不如辛亥革命前那樣春風得意,但也有了個還算自己滿意的結局。1916年,這個在近代中國政治和經濟領域裏曾經顯赫一時,頗有影響的盛宣懷病逝,終年62歲。
盛宣懷是洋務活動中的中堅人物,他推行商本商辦民用企業對社會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他與袁世凱勾結,仇視革命又是他人生一大敗筆。
邵逸夫
邵逸夫1907年出生在上海。17歲進入大哥的天一影片公司打工,隨三哥闖蕩東南亞;1932年,在香港拍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1959年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建立邵氏電影城,拍攝的影片在曆屆亞洲電影節中共得大小獎項46項,創下了中國電影史上的最高紀錄;1980年,成為香港電視(無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無線電視台獲得長足發展;1973年,邵逸夫創立了香港“邵氏基金”,用於提高社會福利;1985年以來,邵逸夫又多次捐款支援中國大陸興辦教育事業,到1992年初,他捐資興辦的教育項目已達84個,總額達5億多港元。
影視皇帝邵逸夫的祖籍是浙江鎮海。他1907年出生在上海,是家裏的第六個孩子。
邵逸夫兄弟後來紛紛投身電影事業,無疑是受父親的影響。
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本來就十分喜愛戲劇藝術,常常自己寫個劇本,讓家裏養著的演員排演。接觸到電影之後,他就開始籌拍電影。幾個小弟弟邵屯人、邵仁枚和邵逸夫更是高興地整天圍著他轉。後來邵醉翁創立“天一影片公司”,幾個弟弟也都加入進去。
天一影片公司所拍的第一部影片,就是邵醉翁自己編排的戲劇。這部影片花了邵家2000塊大洋,但就是這白花花的2000塊大洋,像雪球一樣,滾出了邵家不可一世的電影事業!
天一影片公司屬於小影片公司,這類公司當年過於追求商業利潤,拍起影片來粗製濫造,弄得整個電影業的名聲都不好,生意一落千丈,引起了其他影片公司的不滿。1927年,領導中國影業的“明星公司”老板周劍靈聯合“大中華”、“百合”、“民新”、“友聯”、“上海”和“華劇”6家大公司,聯手組成“六合影業公司”,與南洋影片商集團訂合同,一致不買天一影片公司的影片。這就使邵家的天一公司陷入了四麵楚歌的困境之中。
這時,邵逸夫的三哥邵仁枚接管了天一公司的營業經理職務。他比大哥更多些經營頭腦,首先想到的是為公司的產品找到銷路。他對著地圖苦苦思索,究竟該向什麼地方去謀求發展呢?邵逸夫在一邊笑話他說:“你的手已經劃到外國去了!”這句話反而提醒了邵仁枚。他說:“外國怎麼啦?外國人也要看電影的麼!”他認真分析說,東南亞一帶華人多,中華文化影響也大,久離祖國的華僑思念家鄉,也許那裏正是國產影片的好市場呢!大哥邵醉翁也動心了,當即一拍桌子,說:“去!我們就是要打到國外去!”
邵仁枚帶上幾部天一公司的影片,乘船去了新加坡。可是,新加坡的各個電影院卻像約好了一樣,都不接受他的影片,理由是從來沒聽說過這家公司。邵仁枚焦頭爛額地回到旅館,一籌莫展。幸虧後來有熱心人把原因告訴了他,原來新加坡的華僑多數是廣東、福建人,排斥其他地方的人。邵仁枚一聽有了辦法,他發現新加坡華英戲院老板孔先生是寧波口音,便與孔先生攀鄉親。孔先生終於答應把戲院租給邵仁枚放電影。為了打響第一炮,邵仁枚煞費苦心,在影片上映之前大造輿論,使當地華僑都知道要放中國電影了;同時票價特別低廉,這果然吸引了大量觀眾,電影院所有座位爆滿,還有人買“站票”進去。散場之後,這些人回去一宣傳,使更多的觀眾蜂擁而來,情況比邵仁枚預想的還要好!
邵仁枚忙得不可開交,隻得拍電報回國,要六弟邵逸夫來當幫手。
當時,西方已經有了有聲電影,但中國和東南亞還停留在“啞巴電影”的時代。他說:“現在大家都困難,舍不得拍有聲電影,我們正好乘虛而人,捷足先登!”三哥邵仁枚沉吟了片刻,鼓勵弟弟說:“那你就動手幹吧,我們會支持你的。”
然而真正動手幹,事情卻不是那麼簡單。有聲電影究竟是怎麼回事,邵逸夫頭腦中也是一片空白,他要的演員沒有,機器沒有,音響設備沒有,連資料都沒有,他所知道的隻有一點,就是這些東西在歐洲有、美國有。
後來,邵逸夫回到祖國,與粵劇表演藝術家薛覺生合作,終於拍出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1932年)。有聲電影放映出來,聲情並茂,轟動一方;同時又能使許多買不起戲票的人能領略粵劇表演藝術家的風采,更是大受歡迎!觀眾對電影中的人說話都十分驚奇,隻要一有聲音出來,就大聲歡呼!據說有一次在泰國(時稱暹羅)放映時,觀眾硬是把留聲機砸開,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裏麵。害得邵逸夫每次放電影都要派專人保護留聲機。這部影片讓邵逸夫賺了大錢,僅在廣州放映的票房收入就是它全部拍攝成本的60倍。這一成功不僅使邵氏機構轉危為安,而且也開創了中國電影史上有聲電影的新紀元。
1959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為了打好基礎,紮紮實實地推進他的事業,他決定先在香港建立自己的電影王國。他乘著汽車在香港轉了一整天,看中了清水灣附近一座半荒的山崗,於是投入巨資,將整個山崗買下來。緊接著,成隊的機械開到了山下,將整座山崗削成平地,在這平地上築起一座電影城——邵氏兄弟電影製片廠。
就在這座電影城中,邵氏兄弟先後拍攝了1000多部電影,其中不少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了打響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親自挑選劇本,從幾十部劇本中,最後選中了描寫貂蟬故事的《江山美人》,因為他預測古裝片會受觀眾歡迎。然而財務人員一做預算,便勸邵逸夫放棄這部片子,因為至少要花100萬港幣!財務人員想的是,萬一這部片子拍得不成功,邵氏公司就有癱瘓的可能。但邵逸夫想的卻是,大膽起用年僅30歲的李翰祥擔任導演。李翰祥果然沒有辜負邵逸夫的厚愛,《江山美人》一炮打響,創當時香港電影票房最高紀錄,並且囊括了第五屆亞洲電影節五項大獎。這部電影不但使邵氏公司站穩了腳跟,也使李翰祥一舉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