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泰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200多家邵氏影片的發行網點,專門放映邵氏公司拍攝的中國影片。用邵逸夫的話說,邵氏公司掛起了“太平洋銀幕”!
20世紀60年代,是邵逸夫開創電影王國的黃金時代,邵氏公司網羅了大量編、導、演人才,每年都能拍40多部故事片。從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攝的影片,在曆屆亞洲電影節中共得大小獎項46項,創下了中國電影史上的最高紀錄。
司馬遷的《史記》中有句名言,叫“物極則反”。老祖宗總結的道理,邵逸夫當然也懂。20世紀60~70年代,邵氏公司經曆了全盛時期,也是整個世界電影業的黃金時代。進入80年代,與整個世界影業一起,邵氏公司也開始向下坡滑行了。
邵逸夫比誰都清楚,力挽影業頹勢的最好招法,是將業務多元化發展。他把目光投向了當時電影的最大敵人——電視。當20世紀60年代中期香港政府公開招標競投無線電視廣播經營權時,他毅然與幾位誌同道合的投資者合作,一舉奪標,闖進了電視廣播領域。1967年底,無線電視正式開播,邵逸夫從此成為“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線電視台)的董事。1980年,邵逸夫出任董事局主席以後,把“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藝界的精英都網羅到了門下,一時無線製作的高水平高質量的電視劇集紛紛出籠(如83版《射雕英雄傳》),每晚黃金時間播出的《歡樂今宵》,更以其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內容深受廣大市民的歡迎,於是收視率急劇上升。此後十多年,一直以8∶2或7∶3的比例壓倒“亞洲電視”,雄視香港。林紹良
林紹良1916年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鎮牛宅村。
1938年,林紹良漂洋過海來到印尼爪哇;1945年,在印尼獨立戰爭中進行軍火買賣,認識後來統治印尼32年的鐵腕總統蘇哈托,先後成為“麵粉大王”、“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
擁有近100億美元資產的林紹良,被美國《投資家》雜誌列為當今世界12大銀行家之一,號稱是“世界第六巨富”,被一些媒體譽為“世界華人第一富豪”。
印尼獨立戰爭中的軍火買賣讓
他結識了後來的鐵腕總統蘇哈托林紹良家祖輩以種田為生,有祖傳的水田30畝,一頭水牛和一些農田。林的父親為人樸實敦厚,他在父母的教誨和熏陶下,性情溫和。幼年林紹良在村中林氏祠堂念私塾,先後念完了“四書”、《詩經》、《左傳》等書,養成推崇忠烈俠士以及儒家道德觀念的思想。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第二年,日軍侵占福清,為了避免被抓壯丁,林紹良漂洋過海來到印尼爪哇,投奔叔父林財金。叔父開了一個花生油店,林紹良就在店裏當學徒。當時的印尼也是兵荒馬亂,市麵蕭條,賺錢並不容易。林紹良獨辟蹊徑,向叔父提出到外麵去“搞推銷”,這一招十分有效,油店銷售額於是成倍增長。
1945年日本投降後,印尼抗擊荷蘭殖民者的獨立戰爭又打響了。當地華商大力支援印尼的抗荷獨立戰爭,林紹良感到自己大顯身手的時機到了,經過周密策劃過後,決定從事一項充滿機會但危險的業務——給印尼軍隊運送軍火和藥品。
當時恰逢一位名叫哈山·丁的印尼軍隊領導人在林家藏匿了一年多,與林紹良結成了莫逆之交。這位哈山·丁不是別人,正是印尼第一任總統蘇加諾的嶽父。通過哈山·丁的關係,林紹良結識了中爪哇第四軍區蒂波尼哥羅師的軍官們,其中有一位便是後來統治印尼32年的鐵腕總統蘇哈托。
就這樣,林紹良通過哈山·丁結交蘇哈托,通過蘇哈托開始了軍火、藥品生意,並獲得了相當可觀的利潤。在這期間,他善於經營的作風和才幹,給蘇哈托等印尼軍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林紹良也因此在患難交往中與他們建立了親密的私人友誼,為日後事業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
印尼的“麵粉大王”、
“丁香大王”和“水泥大王”曾有評論說,林紹良是胡雪岩式的紅頂商人:通過結交政要,抓住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本國經濟發展、人口快速增長之機,圍繞衣食住行等傳統產業,因緣際會,積聚巨額財富。
印尼獨立後,國家百廢待興。
1967年之後,蘇哈托出任印尼總統,次年政府頒布了國內投資法。林紹良緊緊抓住了這個機遇,利用他與蘇哈托以及其他軍政官員的良好關係,迅速拓展自己的事業。
印尼是個條件優越的農業國,但由於長期受殖民主義單一經濟的影響,糧食不能自給,每年政府都要拿出大量外彙進口糧食,成為國家經濟的一大負擔。林紹良瞅準時機,向印尼政府建議,在印尼國內自行加工麵粉。政府采納了他的建議,並把全國生產麵粉的2/3專利權交給林紹良。為此,林紹良成立了波戈沙裏公司,經過10年的努力,公司生產的麵粉已達國內需求量的80%,成了亞太地區最大的麵粉公司。林紹良由此也成了全國首屈一指的“麵粉大王”。
在這期間,林紹良仍繼續經營他所熟悉的丁香生意。在當年販運軍火、藥品的同時,林紹良發現了另一宗大買賣——丁香生意。中爪哇生產的丁香煙遠近聞名,作為生產香煙原料的丁香每年進口量高達2萬多噸。憑借與蘇哈托的特殊關係,林紹良的美卡有限公司和默朱布阿有限公司相繼獲得政府授予的丁香進口專利權。這兩家公司進口的丁香,約占非洲盛產丁香的馬達加斯加和桑巴爾的總產量的90%,林紹良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丁香大王”。
1975年林紹良又開始涉足水泥生產,沒用幾年,林紹良的“印度尼西亞洋灰公司”就成為印尼最大的水泥企業集團。印尼目前是東盟國家中最大的水泥生產國和出口國,而林紹良所屬水泥公司的產量,占全印尼總產量的60%,林紹良又成為了印尼的“水泥大王”。
在政府的幫助下,一個兼有工業、商業、金融的林氏集團已初顯雛形,並控製著印尼90%的方便麵市場、85%的麵粉市場、35%的牛奶市場及超過30%的食用油市場。
善用銀行家李文正,
林氏成了不折不扣的“金融大王”林紹良在金融界迅速崛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不惜重金聘用了一名能幹而忠實的合作夥伴——李文正。正如一個與他打過交道的商人所言:“林紹良事業的迅速發展,主要是他懂得量才用人,敢出大價錢。”
李文正原是香港汪印銀行總裁。1972年,林紹良因事前往香港,在飛機上遇到剛辭去汪印銀行總裁職務的李文正。交談中,林紹良對李文正十分賞識,當即邀請他到自己的中央亞細亞銀行裏來,並允諾給李175%的股份。當時,林紹良的銀行實際規模比李文正的“汪印”銀行小得多,資產也隻有“汪印”的1/33,但是林紹良的誠摯邀請打動了李文正,遂決定領命上任。
兩人的坦誠合作使中亞銀行飛速發展起來。到1983年,中亞銀行的資產總額比原來增加332倍,存款額增長1253倍,在全印度尼西亞設有32處分行,形成了印尼最大的私人銀行網。中亞銀行不僅在印尼,在東南亞也被公認為是規模最大的銀行之一。1983年,美國《公共機構投資者》雜誌公布的世界最富有的12位銀行家名單中,林紹良被列為第六名,成了不折不扣的“金融大王”。
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到1988年,年逾七旬的林紹良已經構建起了自己的“林氏王國”,其控製的旗艦企業在東南亞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林紹良也因其雄厚的財力、龐大的勢力,稱雄印尼,富甲東南亞,被譽為“亞洲的洛克菲勒”。吳舜文
在台灣,如果有人問,誰是最富有的女性,人們會不假思索地告訴你是“汽車皇後”——吳舜文。這位台灣1985年度納稅排行榜的冠軍,她所領導的裕隆企業集團,連年名列台灣10大企業金榜,下屬的企業涉及汽車、紡織與建築三大行業,1991年的營業總收入達6646億元新台幣,位居台灣100家大企業的第五位。
“門裏滾”該有何種作為
1913年12月15日,吳舜文出生於江蘇武進縣的一個紡織世家。父親吳鏡淵不僅是紡織企業家,也是中華書局的創辦人。
女大當婚之時,畢業於上海中西女校的吳舜文嫁給了著名企業家嚴格棠之子嚴慶齡為妻。
曾到德國深造的嚴慶齡對西方先進的工業國家的興盛富強深有感觸,這堅定了他創建和發展國產汽車工業的決心。回國後,他在父親所創辦的大隆機器廠擔任工程師,接著又升任總工程師、總經理,獲得了不少實際經驗。
1952年6月,嚴慶齡在台北開始籌備設立“裕隆汽車製造廠”。吳舜文也在丈夫的支持下,開始步入企業界,籌建紡織廠。
當時由上海遷台的嚴家紡織廠,不過是一堆零散的破舊機器。一切都得從頭開始。經多方奔走洽談,吳舜文把廠址選定在台北市竹北鄉一個叫新竹的地方。雖然地處偏僻,吳舜文卻對自己的事業充滿信心。她決意以2萬枚的舊紗錠、200台的舊布機為基礎,籌建台灣島的第一大紡織廠——台元紡織廠。
“台元”一炮打響,不僅產量高居全台紡織業榜首,而且成本低,銷路廣闊。吳舜文沒有為眼前的成就所陶醉,她深知島內市場畢竟有限,必須把目光投向海外,以外銷為主、內銷為輔的經營策略成了她的主導思想。
從1969年起,“台元”由於其產品出口率高達99%以上,而連續15年獲“台灣外銷績優最高獎”。到1986年,“台元”已擁有織機2000台,紗錠21萬枚,員工6800人,資本總額高達80多億新台幣——吳舜文的夢想成真,“台元”當之無愧的成為台灣第一大紡織廠了。
但是,她仍然沒有滿足於目前的成就,而是以“台元”為中心逐漸擴展建立起自己的紡織王國:她先後成立了元生紡織公司、台文針織公司、聯達實業公司、台興紡織製線公司、牛仔布廠等,成了名副其實的“紡織女王”。
創新迎來她的汽車時代
當吳舜文在台灣紡織業界漸成氣候的時候,她的夫君嚴慶齡卻在汽車製造業裏舉步維艱。長期以來,台灣的汽車工業是一片空白。50年代初期,台灣人均年收入隻有2300台幣,一般人根本買不起昂貴的汽車。台灣當局每年限定僅發50輛的汽車牌照,而按成本計算,汽車生產廠家每年最低限度要超過100輛,才能維持生產。
然而,吳舜文卻堅信丈夫的決策是正確的,將來必定能夠成功。所以,每當丈夫在事業上受挫而鬱悶難抑時,吳舜文就滿腔熱忱地安慰他,鼓勵他。在財政上更是將“台元”所獲的利潤源源不斷地輸入到丈夫的裕隆公司的賬戶上,支持嚴慶齡度過最困難的創業歲月。
裕隆汽車廠以拆卸美軍報廢的吉普車起步,經過兩年的研究開發,才於1956年製造出第一輛吉普車。第二年,他與美國米漢納金屬公司簽訂技術合作協定,自製引擎,幾乎完全用手工製造出10輛吉普車。接著,與美國威力斯公司合作,此時才進入了批量生產吉普車的階段。後來,它又與日本的日產自動車公司合作,於1959年生產出第一輛卡車,1960年生產出第一輛“青鳥牌”小轎車。
1962年,它與意大利諾森蒂工業公司簽約製造摩托車。就這樣,裕隆公司在技術上不斷地創新、進步,到1965年累計生產了1萬多輛汽車,使之初具規模。這時,裕隆公司要想使產量達到經濟生產單位,必須繼續增加投資。
有付出必有回報。1976年,裕隆汽車公司生產汽車16萬輛,終於雄居台灣5家汽車公司之首。到1981年,年產汽車高達574萬輛,營業額也由當初的3億多元台幣跳到160億台幣。裕隆的業務蒸蒸日上,連美國最大的新聞周刊《時代》雜誌都盛讚它的創辦人嚴慶齡是台灣的福特。裕隆的股票一經上市,便行情看好。
然而,就在裕隆的事業蒸蒸日上之際,一件不幸的意外事故發生了:嚴慶齡不慎跌跤,摔傷了腦部,被送進醫院。經檢查,他患了腦神經萎縮症,維持不了幾年。出院後,他仍長期臥床,健康狀況日漸惡化,甚於無法出席裕隆高級管理人員的例會。命運多舛的裕隆,再一次陷入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