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搶占行業製高點迅猛擴張

這時,吳舜文這位“紡織女王”毅然接過裕隆常務董事兼副總經理的重任。業務不熟,她就向臥病在床的嚴慶齡求教,並專門聘請一位日籍專家開課輔導。

她投資45億元台幣,以加快三義汽車廠第一期工程的進度。兩個月後,一期工程就正式投產,待全部工程完工,該廠的汽車年產量可達26萬輛。

在吳舜文苦心經營下,1983年裕隆汽車公司的年收入達162億元新台幣,名列台灣民營企業的第四位,每月可產15萬輛速利轎車與旅行車,占台產汽車市場總量的42%。

1986年4月,經過1800多個晝夜的苦戰,以朱信為首的"32程中心”全體員工,果然不負吳舜文的殷切期望,終於推出了台灣第一輛自行設計製造的“飛羚”新型小轎車。

裕隆飛羚101型轎車上市後,立即掀起一股熱潮,不僅震動了台灣的汽車製造商,也令海外的同行為之歎服!許多新店鋪都紛紛以“飛羚”為名,街頭巷尾的空氣裏,都充盈著中國人的驕傲。

5年之後,第二代“飛羚102”問世,並闖入了歐洲市場。1991年,裕隆汽車工程中心開發設計的“新尖兵”轎車上市,因其車型美觀、性能優良,勇奪當年小轎車市場銷售之冠。吳舜文在汽車事業上的巨大成功令人矚目,毫無疑義地成了台灣的“汽車皇後”。

東南汽車公司成立之後,依托中華汽車的技術,從1996年7月第一台汽車投產至2002年,累計推出了“東南得利卡”、“東南富利卡”兩大係列46款輕型客車及專用車,產銷汽車近5萬台,實現稅利10多億元。2003年3月,利用“海峽兩岸汽車工業合作”概念,東南汽車公司在不長的時間內得到了轎車生產牌照並很快生產出轎車——東南菱帥。目前,東南汽車已成為海峽兩岸最大的合資企業,輕客生產位居同行第二位;東南菱帥到今年底將實現月銷5000台,在中檔轎車市場占有率達4%以上。

馬年年末,吳舜文迎來了她的九十誕辰。雖然這幾年,她已將裕隆集團交給她的獨子裕隆集團執行長嚴凱泰,但身體硬朗的吳舜文,每周總要固定聽取報告,隨時掌握公司最新動態,也順便與老部屬聊聊天。對於公司經營方針與兒子之間意見相左時,吳舜文通常會委婉告訴嚴凱泰。嚴凱泰有時也會順著老媽媽的想法,對有些策略做些修正。包玉剛

包玉剛,1918年生於中國浙江寧波,宋朝包拯第29世孫。1991年9月23日病逝。

在世界的7個著名船王中,包玉剛是王中之王。在1980年他的環球集團鼎盛時期,他擁有210艘萬噸巨輪,總載重量2100萬噸,超過美國、蘇聯這兩個超級大國所擁有的船隊載重總量,比希臘船王尼亞克斯和奧納西斯兩家船隊載重量的總和還要多一倍。

包玉剛不僅僅是世界船王,他的業務還包括酒店、房地產、貿易、交通運輸、電子、航空運輸,形成一個海陸空立體的多元化企業集團。據估計,他的財產至少有300億港幣。

包玉剛不僅僅是一個商人。他主張“政商合一”,被人們譽為“經濟界的政治家”。他與世界許多國家的首腦交往甚篤。197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曾授予他爵士頭銜,比利時國王、巴拿馬總統、巴西總統、日本天皇也先後授予他勳章或最高獎章。他曾受到英國首相希思、美國總統裏根的特別宴請。我國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多次接見了他。

成功來自勤奮

包玉剛一踏上社會就以勤奮和善於思考而取勝於人。22歲時進中央信托局衡陽辦事處工作,很快地熟悉了信托、購料、易貨、儲蓄、保險等各個環節的業務。不久就被調任為中國工礦銀行衡陽分行的副經理。

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年輕的包玉剛充分顯示了自己的才能,他調度有方,應付自如。當時因戰事交通受阻,中央銀行衡陽分行突告現金短缺,周轉不靈,包玉剛及時給予500萬元現鈔的支援,幫其度過了難關。浙江省銀行得知此事後,對包玉剛倍加讚賞,從而全力支持他的工礦銀行的業務。隨後,包玉剛被調升為中國工礦銀行重慶分行經理。

1945年,抗戰勝利後,包玉剛從重慶回到上海,被委任為上海市銀行業務部經理。第二年,又被提升為上海市銀行副總經理兼業務部經理。28歲的包玉剛在上海金融界嶄露頭角。

到香港後,包玉剛勤奮從業,艱辛經營,成了當今世界聞名的“世界船王”。包玉剛雖然成了香港的富豪,但他從不懶散放蕩,幾十年來不嗜煙酒,生活嚴肅,專心事業。他每天都要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辦事處通電話,以便掌握最新信息,做出相應決定。

為了保證精力充沛,更好地工作,包玉剛堅持鍛煉身體。每天早晨起來首先跳繩400下,接著跑步,然後躍人遊泳池遊泳。

40多年間,不論在香港、北京,還是在美國、日本,從未間斷過。有一次,他在聯邦德國,大清早冒雪在路邊跳繩、跑步。一名全副武裝的警察神情嚴肅地在旁邊盯著他,懷疑這個東方人有精神病。直到仔細檢查了包玉剛的證件後,才悻悻離去。

包玉剛不僅嚴格對待自己和家人,對公司職員也同樣嚴格要求。他經營的環球航運公司先後管轄過400多艘船,包玉剛幾乎與每位船長、工程師都談過話。凡是信息網絡反饋出哪條船的船長、工程師酗酒、嗜賭,不論其技術好壞、能力強弱,立即解雇,他認為技術再好、能力再強,有這些毛病,都不可能勤奮地工作,都會玩忽職守,造成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

包玉剛勤奮治業的精神,使其經過20多年苦心經營的環球航運集團業績輝煌,總載重噸位達2100萬噸,躍居世界航運業之冠。

敢於接受信心的挑戰

包玉剛不是航運家,他的父輩也沒有從事航運業的。中學畢業後,他當過學徒、夥計,後來又學做生意,30歲時升到了上海工商銀行的副經理、副行長,並小有名氣。31歲時包玉剛隨全家遷到香港,他靠父親僅有的一點資金,從事進出口貿易,但生意毫無起色。拒絕了父親要他投身房地產的要求,他表明了欲從事航運的打算,因為航運競爭激烈,風險極大,親朋好友紛紛勸阻他,以為他發瘋了。

但是包玉剛卻信心十足,他看好航運業並非異想天開。他根據在從事進出口貿易時獲得的信息,堅信海運將會有很大發展前途。經過一番認真分析,他認為香港背靠大陸、通航世界,是商業貿易的集散地,其優越的地理環境有利於從事航運業。37歲時包玉剛正式決心搞海運,他確信自己能在大海上開創一番事業。

包玉剛早有獨立創業的強烈意識,終於,他拋開了他所熟悉的銀行業、進口貿易,投身於他並不熟悉的航海業,人們對他的譏笑多於嘉許。的確,對於窮得連一條舊船也買不起的外行,誰也不肯輕易把錢借給他,人們根本不信他會成功。他四處告貸,但到處碰壁,盡管錢沒借到,但他經營航運的決心卻更加強了。後來,在一位朋友的幫助下,他終於貸款買來一條有20年航齡的燒煤舊貨船。從此包玉剛就靠這條整修一新的破船揚帆起錨,躋身於航運業了。

包玉剛一條破船闖大海,當年曾引起不少人的嘲弄。包玉剛並不在乎別人的懷疑和嘲笑,他相信自己會成功。他抓住有利時機,正確決策,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事業,終於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私營船舶所有人。

以信取勝,獲得別人的幫助

包玉剛之所以秀出於企業家之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守信用、講信譽,忠其言、善其行,因此而獲得彙豐銀行的信賴和支持,經濟上有了強大的後盾。

早在1949年以前,彙豐銀行在中國的各外商銀行中就已首屈一指。那時它已控製了整個香港金融市場。1956年,包玉剛以一艘船做抵押,向彙豐銀行貸款,得到了彙豐銀行高級職員桑達士的支持。

後來,日本航運公司急欲租用船隻,包玉剛打算用100萬美元購買一艘7200噸的貨船,租給日本航運公司5年。日航公司願意請它的往來銀行開具一張75萬美元的“信用狀”,資助包玉剛買船。這個信用狀上的75萬美元作為租船第一年的租金。包玉剛準備用這個信用狀向彙豐銀行抵押,借款去買船。他就此事與桑達士商量。桑達士認為日航公司不會這樣做。可是,包玉剛真的從日航公司拿來了信用狀。桑達士完全信服了,同意給予貸款。從此彙豐銀行一再支持包玉剛。

據估計,彙豐銀行對包玉剛集團的投資,賬麵價值已超過5000萬美元,市場價值還要大得多。由於有國際金融資本作堅強後盾,才使包玉剛的事業立於不敗之地。

除彙豐銀行外,包玉剛以其嚴守信用的作風取信於日本造船業界及金融界,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60年代,日本的造船工業,達到全世界建造新船總噸位的一半。無論價格、質量、交貨日期等,各國船廠很難與其相匹敵。在世界航運業大發展的時候,各國船東爭相在日本造船。包玉剛從1961年起,開始在日本訂船。他的船隊裏90%以上的新船,都是日本造船廠建造的。1971年,世界航運業出現蕭條,船東們不再惠顧日本造船廠,但包玉剛卻依舊在日本訂了6艘船,總噸位為150萬噸。日本造船廠的負責人稱包玉剛是他們“最尊敬的主顧”。所以,包玉剛在日本造船總能得到很大的方便。除日本的金融界給予支持外,日本造船廠再忙也接受他的訂單。而且往往無需支付現金,並可以分期付款。

正是由於包玉剛忠其言,善其行,以信取勝,苦心經營,才使他的環球航運集團在1981年已發展到210艘輪船,總載重噸位達2100萬噸,躍居世界航運業之冠。霍英東

霍英東,1922年5月10日出生於中國香港地區一個水上窮苦人家。

霍英東在香港的事業不斷發展,現在他所經營的範圍已擴大到包括地產、建築、航運、旅館、酒樓、百貨、石油等多種行業。

霍英東先生十分關心祖國建設,自1979年以來,先後在內地的總投資達5億港元以上,其中贈款達4億港元。他的名字已與他的投資項目——白天鵝賓館、中山溫泉賓館等並著於世。

進入20世紀90年代,霍英東在維持香港繁榮穩定、推動祖國改革開放和體育事業蓬勃向上等方麵做出了卓越貢獻。

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結束,日本人撤走了,運輸成為當時香港迫切需要的行業。霍英東看準了這個機會,時時留意著官報上拍賣戰餘物資的消息。他借用了母親積攢的有限資金並東拚西湊,搶手買了一些廉價的舢板、小艇和海軍機器,很快地轉手賣出,從中獲利,手裏才有了一點積蓄。

當時,日本人正高價收購可製藥物的一種海草,霍英東獲悉後,了解到南太平洋拍拉達斯島附近密布這種海草,於是買了一條61英尺(18餘米)長的摩托艇,聯絡了80個渴望賺一筆大錢的漁民,向該島進發。

哪料島上氣溫極高,食物非常缺乏,又無淡水和藥品,他們遇到了極大的困難。一去6個月,當他們冒險歸來,帶回的海草僅夠開支,無利可圖。這次生意的慘敗,造成了母子在創業上的分道揚鑣。但這並沒有使霍英東低頭,他說:“母親信不過我,認為我冒的風險太大。但我要堅定信念,絕不氣餒。”他又設法買了一條拖船,決心闖出一條路,自己獨立做生意。

在友人的幫助下,他抓住有利時機,從事有利可圖的駁運事業。由於他善於經營,有過人的智慧和膽識,開業以後一帆風順,發展很快,成了香港運輸業上嶄露頭角的強者。

在經營方向的選擇上,霍英東認真權衡利弊,根據自己的實力,再尋求朋友的資助,開辟那種別人不願做但卻很有前途的行道,因此當其成功時,別人的感覺是他預測準確,決策優先。就這樣,他開始了滾雪球式的發展,他利用積累起來的錢一步一步地拓展業務,繼續尋找有前途的“冷道”,先人一步經營房地產業,買舊樓,蓋新廈,開房屋預先分層出售之先例,業務不斷擴大,公司的實力不斷增強,他本人則成為香港房地產業之巨子。

正當房地產業大紅的時候,不斷進取的霍英東眼睛又盯著本大而利薄的“淘沙”業。

20世紀60年代的香港淘沙業,人工多、獲利少、賺錢難,許多商人不敢輕易涉獵。而獨具慧眼的霍英東,在房地產業取得巨大成就之後,敏銳地洞察到隨著香港建築業的蓬勃發展,海沙的需求量將迅猛增長,淘沙業大有可為。

於是,霍英東知難而進。一方麵,他派人到世界各地,不惜重金定購淘沙機船,曾於1961年花費120多萬元港幣,向泰國政府購置了一艘載重2890噸的挖泥船,動用機器,挖泥淘沙。霍英東屬下的有榮船務公司擁有大小船舶90艘,其中挖泥船不下20艘。另一方麵,有榮公司還與港府簽訂了長年合同,專門負責修繕香港各處碼頭,積極參與香港的填海工程,建設海壁,用所淘海沙來供應香港建築業的需要。當時中西置業公司建築上的主要原料海沙,均由有榮公司專責運輸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