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克己奉公,不謀個人私利
雖腰纏萬貫,李嘉誠從來不炫耀自己的財富,他在自己的私房中一住就是20多年,戴的是普通手表。他在集團中不領薪金,每年隻拿640美元的董事費,沒有其他福利津貼,所有的豪華汽車、遊艇都是他自己花錢購買的,甚至午餐也從不開公賬。
長江實業集團在1979年站穩以前,為了表示對公司的信心並節約開支,他自掏腰包支付各位董事的薪金。
多年前的一個夏天,他兒子利用學校暑假在長江實業公司工作,曾開玩笑地對爸爸說:“我是全公司待遇最低的職員。”李嘉誠對兒子說:“不對,我才是。”他還說道:“如今我賺錢不是為了自己。”
令香港財經記者感動的還有一件小事。有一年,他們想舉辦一個研習班,但缺少經費,求助於李嘉誠。李嘉誠說,若以公司名義捐款,要經董事局討論,不如我自己掏腰包吧。馬上開出了一張2000港元的支票。
李嘉誠的名聲正是這樣傳揚開來,長江實業公司的信譽也正是這樣樹立起來的。李兆基
香港富豪李兆基的名字,經常排在外國財經雜誌富豪榜之列。他的成功秘訣在於眼光敏銳,他認為地產建設大有可為,全力以赴,於是創下了今天的巨額財富。
至1990年3月,恒基兆業地產公司的總市值達10693億港元,恒基兆業發展公司的總市值也有4085億港元,此外,又透過恒基兆業地產持有297%總市值為10761億港元的中華煤氣、持有326%總市值933億港元的香港小輪的股權。四大公司的總市值近265億港元,與最初的15億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青年時期的李兆基隻帶著1000元到港闖天下。他處事心細,精於計算。他有一句格言:“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對李兆基而言,他堅信做小生意最重要的是勤。至於說做大生意,最重要的是計算精確。生意額大,牽涉的本錢和盈利大,一出一人的利息,多一分少一分是很重要的。他最不喜歡把時間及金錢花用在吃吃喝喝的應酬之上。
李兆基的成功,當然希望延至下一代。所以他教兒子有自己一套,他說;“少年得誌,狂妄自大;遊手好閑,不思勤奮,是失敗之源;放縱自己,輕挑浮躁,早晚會闖禍;凡事不可忘本,飲水而不思源,後果堪虞。”
1928年1月29日出生於廣東省順德,自幼在家鄉私塾受教育,其父在廣州開設銀莊。30年代的廣東順德,雖是珠江三角洲的魚米之鄉,但工業生產還相當落後。李兆基的父親盡管精於生意,那時他也隻不過在當地開個“鋪頭”而已。小小的李兆基,常常去父親的“鋪頭”吃飯,似乎自幼對做生意就不陌生。
李兆基在順德的私塾上學,小學畢業的時候,父親已在廣州開了一家銀莊,他便到銀莊學做生意了,父親是老板,兒子揀點清閑活幹幹就行了。可李兆基偏不,他從養成工幹起,幹些打雜的活兒。
開初,他被銀莊的鈔票迷住了。你看,各種各樣,大捆小捆,出出進進。他想,什麼時候我也能賺上幾捆鈔票呢?漸漸地,他業務上也人行了,兜裏也裝進了一些鈔票。可不知為什麼吃飯沒有鈔票不行,但這些鈔票今天可以買到一斤米,過兩天就連一兩米也買不到了。就在他開始懂得怎樣賺鈔票的時候,他又似乎覺得光賺鈔票沒用。他開始厭惡鈔票了,為什麼?他說不清楚,可他又離不開鈔票。
1948年,銀莊開不下去了。李兆基跟隨父親來到香港。又是一個新天地。靠什麼生活呢?人說他來香港時,腰間隻插了1000元,但也有人說他帶了一筆可觀的積蓄。可為了生活又得設法賺錢。銀莊的經曆使他最熟悉兌換業務,於是,他便到文鹹東街泗利金號等幾間金鋪“掛單”,開始買賣外彙和黃金。當時澳門有黃金專營權利,李兆基便與何賢等在澳門有一定勢力的人合作,在黃金買賣中“大展拳腳”,終於掘得了第一桶金。
有了資金,他又開始做五金生意,搞進出口貿易。錢,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了。
1958年,香港商界三位能人“誓師結義”,他們是李兆基、郭得勝、馮景禧。他們同另外5位股東,組成“永業企業公司”,首先買入沙田酒店,紅紅火火地經營起來。
到了1963年,“三劍俠”索性“甩掉”其他股東;三人合作組建了“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新”字是取自馮景禧的新禧公司,“鴻”字是取自郭得勝的鴻昌合記,“基”字是取自李兆基的名字。新鴻基初期的規模很小,隻有十多名職員,注冊資本港幣500萬元,實付資本300萬元(每人投資100萬元)。在當時的香港商界,三人都不過是中等的商人,
“三劍俠”經過5年的合作,積累了地產經驗,有了新公司,更是雄心勃勃,誓與其他地產公司一較高低。別人開發地產多集中在商業和工業用地,即使興建住宅樓宇,也多往大型屋村或豪華住區發展。但新鴻基卻看準了中小型住宅樓宇,這正適應了工商業的急劇發展及青年一代組建家庭的特點,因此,新鴻基的地產事業,正可謂一日千裏。
1972年李兆基辭去新鴻基總經理一職,隻留任副主席。三劍分家,李兆基獲得大約價值5000萬元的地盤和物業。就在這一年年底,他憑著這些家當又與胡寶星等組建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正值股票市場炒得天翻地覆,李兆基趁熱打鐵,以每股1元,升水至17元,將永泰建業公司實收股本25324萬港元,出售股票套現,大賺了一筆。
1973年3月,香港股票大崩潰,地產也陷人低穀,李兆基瞅準行情,立即將賺來的錢拋出,趁舊樓價格和土地價格大跌,迅速進行收購。實物總比鈔票令他更放心。
1975年,李兆基終於開創了自己的王國——恒基兆業有限公司。開辦之初,還是一家未上市的私人公司,股本15億港元,李兆基任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李兆基視之如子,料理精心。
你看,恒基兆業公司一成立,李兆基即以物業換取永泰建業公司1900萬新股方式,掌握了永泰429%股權,成為最大股東而人住永泰董事局,使永泰迅速脫胎換骨。至1979年度,永泰市值已躍至9億港元,擴大了20多倍,成為了一隻中型地產股,擁有26個地盤,總樓麵積260多萬平方英尺。從物色、收購、發展到時機掌握永泰的過程,已足見李兆基的眼光、才智和魄力。
1981年6月,李兆基抓住股市牛市和地產高潮的大好時機,一舉將恒基兆業地產公司上市集得資金10億港元,充實了資金實力,從而在緊接而來的股市、地產低潮中平穩地度過了不景氣一關。
1985年11月,恒基兆業地產公司斥資6億港元,向母公司恒基兆業及李兆基本人購入永泰建業股票126億股,控製永泰股權達708%,通過這次收購,使恒基地產增加了永泰的36個地盤,擁有近900萬平方英尺樓麵麵積的發展土地,土地儲備擴大了23%。
1988年8月,恒基兆業集團再次改組,恒基地產收購了永泰建業。並將永泰建業改名為“恒基兆業發展有限公司”,而在此之前,永泰曾購入287%香港小輪股權和264%中華煤氣股權,此次改組同時又宣布發行約12億新股,實力更顯雄厚。
按1988年底市值計算,已有36億港元之多的市價,堪稱大型上市公司,與恒基地產並列為恒基兆業集團的兩大公司,成為李兆基的左膀右臂。15年前永泰市值隻有4千萬港元,而今的恒基發展,市值竟達40多億港元。
李兆基,點石成金,名不虛傳。據2004年《福布斯》雜誌公布的一項全球富豪排行榜顯示,李兆基個人淨資產63億美元,排行第61名,位居最富有的世界華人排名第三位。陳玉書
1941年,陳玉書出生在印度尼西亞。1960年,陳玉書就讀於北京師範學院曆史係。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北京市一所中學任教。
文化大革命的風暴席卷全國,像陳玉書這種祖輩寄居國外的僑民,立刻成為打擊的對象之一。為了擺脫身心的折磨,1972年,陳玉書奔赴香港,赤手空拳的他隻好從苦力做起。他當過地盤工、倉庫管理員……
1979年中國大陸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為世界商人提供了許多發財機會。陳玉書購買了2000多萬元的景泰藍,一舉發家,成為聞名全港的“景泰藍王”。
香港地產受政治的影響,樓價屢次大跌。陳玉書分析時局,傾囊而出,趁低吸納。騷動平靜後,他已躋身於香港巨富之列。
從簽證文書到“景泰藍王”
有一次他失業了,碰巧太太又懷孕了,惡劣的環境下無法再哺育一個小生命,隻能忍痛打掉孩子。
一天,陳玉書偶然來到維多利亞公園,正好看見一位少婦在和孩子蕩秋千。少婦體弱無力蕩不起來,陳玉書上前幫了她一幫。沒想到這一把竟成了他命運的轉折點。
原來這位少婦的丈夫是印尼駐港領事館的一位高官。她得知陳玉書曾是印尼人,就熱心地把他介紹給丈夫,她丈夫為陳玉書謀到一個能為印尼商人辦理簽證手續的職位。陳玉書在很短時間裏賺到了5萬港元。在20世紀70年代,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1979年,中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為全世界的商人提供了許多發財機會。陳玉書來到北京購買了5萬元港幣的景泰藍。雖然他深知景泰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在國際上享有崇高聲譽,但是這一次做生意,他還是有些提心吊膽。可喜的是,這些景泰藍十分搶手,一到香港便脫銷了。
1982年景泰藍市場越趨蕭條,北京工藝品公司庫存的價值1000萬人民幣的景泰藍滯銷,當時曾有幾批港商想趁機低價進貨,但一見數量如此龐大,都知難而退了。陳玉書卻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深信景泰藍絕不會長期滯銷,不久將會解凍成為熱門貨。如果買下這批貨,等於把北京的倉庫搬到香港,他將成為全世界的景泰藍供應商,所獲利潤難以估計。
思考再三後,他決定,訂下這批貨!
按照他當時的經濟力量,根本就拿不出這筆錢,唯一的辦法隻有向銀行借貸。而銀行家們都不傻,他們知道景泰藍行業不景氣,擔心貸款放出去收不回來。陳玉書跑了許多家銀行,隻有少數幾家同意貸款,但提出的條件非常苛刻。陳玉書咬了咬牙,接受了對方的條件,將所有的家產抵押出去,這才湊足了所需貨款。他知道,如果這筆買賣失敗,他又將身無分文。
貨運到香港,他理所當然地打出“景泰藍大王”的金字招牌,號稱“數量最多,品種最全”。但同行都在暗中竊笑:看他怎麼拋掉這個大包袱!陳玉書心裏也懸著,他外表裝得坦然,心裏卻像火燒一樣。現在他是負債經營,每拖一天,貸款的利息就增加一分。
這時,忽然一個好消息傳來:新加坡準備舉辦中國景泰藍展覽。得到這個消息後,陳玉書心花怒放,他立即帶著所有的樣品趕赴新加坡。展覽會一開幕,參觀訂貨的人就源源不斷。這次機會,掃清了陳玉書登上“景泰藍大王”寶座的一切障礙,他的公司營業額頓時擴大了10倍,在香港同行中,已經沒有人能與之匹敵了。他的公司營業額占了香港景泰藍市場的一半以上。
陳玉書從實際經營中認識到,景泰藍產品必須跟上時代的潮流,朝“實用化、日用化”方向發展,不斷推陳出新,才能保持其銷售旺勢。他組織北京生產廠家的技術人員成功地研製了脫胎景泰藍。它製作簡便,成本低,可以製作台燈、壁掛等日用裝飾品。他還親自設計了景泰藍手表、景泰藍鋼筆、景泰藍打火機等各種日用品,這些新產品一上市,大批訂貨單雪片般地飛來。他銷售的景泰藍產品不僅暢銷東南亞,還打人了歐美市場,隨著市場的不斷開辟,陳玉書在商界的地位也越來越穩固。
陳玉書成了聞名全港的“景泰藍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