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名人成才故事
中國大軍事家的故事中國名人成才故事
中國大軍事家的故事孫武
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他出生於齊國的樂安(今山東惠民縣)。孫武本姓陳,他的祖先陳完於周惠王五年(前672年)因陳國內亂而逃到齊國,改姓田氏。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字子占,是孫武的祖父,齊景公時身居大夫之職,後因伐莒有功,齊景公便把樂安封給田書,並賜姓孫氏。
周景王十三年(前532年)夏,齊國“四姓之亂”後,孫武離開齊國到了南方的吳國。他在吳國都城姑蘇(今江蘇蘇州)附近“辟隱深居”,一方麵潛心研究兵法,觀察吳國的政治動向,一方麵結交被楚王迫害逃到吳國的伍子胥,兩人在共同的田園生活中,結成了政治上的知心朋友。
伍子胥深知吳王闔閭的政治抱負和思賢如渴的心情,也了解孫武高明的政治主張和非凡的軍事才能。他把孫武推薦給了吳王,孫武施展抱負的大好時機,終於來到了。
孫武帶著他寫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去見吳王闔閭。吳王對孫武說:“您寫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細細讀過了。您能否當場演習一下陣法嗎?”孫武回答說:“可以。”吳王又問:“可以用婦人試驗一下嗎?”孫武說:“完全可以。”於是,吳王挑選了他後宮的嬪妃180人,讓孫武演習陣法。
孫武把這些婦人分成兩隊,叫吳王最寵愛的兩個美姬分別擔任隊長,每人各拿一把戟。孫武問她們:“你們知道心和左右手以及後背的位置嗎?”她們點頭說:“知道。”孫武說:“演習陣法時,我擊鼓發令,讓向前,你們就眼看著心;讓向左,就眼朝左手看;讓向右,就眼朝右手看;讓向後,就眼朝後背看。”她們都說:“行!”。布置完畢,孫武敲響向右的鼓令,那些嬪妃們覺得好玩,都哈哈大笑起來。孫武嚴肅地說:“對部屬約束不嚴明,命令交待不清楚,這是主將的責任。”他又重新申明號令,然後發出向左的鼓令,嬪妃們仍然大笑不止。孫武說:“對部屬約束不嚴明,命令交待不清楚,那是主將的責任;現在既然對你們重新申明過號令,再不執行命令,那就是吏卒的責任了。”說完就下令把左右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工站在高台上正興致極高地觀看孫武的演習,忽聽孫武下令要殺他的兩個愛姬,嚇出一身冷汗急忙叫人對孫武說:“我已經知道將軍能夠用兵了。我沒有這兩個美姬,食不甘味,希望不要殺她們。”孫武回答說:“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說完就命令把兩個美姬當眾斬首,然後又挑選另外兩個嬪妃擔任隊長,繼續演習陣法。吳王因此深知孫武善於用兵,就任命他為將軍,孫武的軍事生涯也由此開始了。
孫武被吳王任命為大將後,不但為勵精圖治的吳王治軍講武,勾畫富國強兵的藍圖,而且為吳國的兼並戰爭立下了卓越的戰功。
從周敬王八年(前512年)被吳王任命為大將,到周敬王三十八年,孫武在吳國活動了30年,為吳國的強盛和稱霸中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孫武之所以享有盛名,主要還不是因為他的卓著的戰功,而是由於他留下了一部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一部內容完備、結構嚴謹的古代軍事專著。它的產生,為我國軍事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孫武把與戰爭有關的軍事問題,分作十三篇加以論述,全書有完整的體係,新穎獨特的論述形式。各篇既能獨立成章,相互之間又有密切的聯係,上下承啟,前後相應,渾然一體。所以古人說:“其義各立於題篇之名,未嚐泛濫而為言也。”直到今天我們閱讀這些篇章,仍然為其博大精深的軍事思想體係而驚歎。
《孫子兵法》雖然包含了軍事學的各個方麵,但是關於進行和指導戰爭的論述,則是全書的核心內容,其他各個方麵,都是圍繞這一內容展開的。《孫子兵法》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有《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中卷有《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形篇》、《行軍篇》;下卷有《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
孫武研究軍事是從研究戰爭入手的,對於戰爭的看法,孫武開宗明義地指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武要求戰爭指導者,要在戰前對決定戰爭勝負的“五事”(道、天、地、將、法)、“七訃”(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作全麵的分析比較,這樣“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這就是孫武“知彼知己”,綜合分析對比敵我力量的“廟算”知勝的思想。
孫武提出:“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就是要求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夠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唐朝著名軍事家李靖,在《李衛公問對》中就曾經說過,古代兵法千章萬句,不外乎“致人而不致於人”。
孫武認為,隻有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才有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孫武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還說:“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孫武認為,要使敵軍處於被動挨打的形勢,就要采取“動敵”“示形”即主動擺脫敵人,尋機殲滅。
孫武說:“兵無常勢”,如同“水無常形”一樣,隻有“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才可以說用兵是入了“神”。孫武所說的靈活多變的作戰指導,主要表現在正確使用兵力和靈活多變的戰法兩個方麵。
在正確使用兵力方麵,他要求戰爭指導者要“識眾寡之用”,要根據敵我兵力對比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戰術。
在戰術運用上,孫武主張“奇正”多變。他認為,雖然打仗的一般規律,總是用“正兵”當敵,用“奇兵”取勝,但是奇正之變,是變化無窮的。他要求戰爭指導者,戰術要靈活多變,計謀要不斷更新,使敵人無法識破軍事部署上奧妙之所在。這樣才能穩操勝券。
孫武在《孫子兵法》開卷的《計篇》中,把“智信仁勇嚴”的良將,以及訓練有素,賞罰分明,令行禁止,戰鬥力強的精兵,看作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是達到“全勝”的根本條件。
孫武關於爭取戰爭“全勝”的種種論述,無一不同賢良將帥的指揮才能和精神素質有關。因此,他對將帥提出了極為嚴格的要求,歸納起來就是“智信仁勇嚴”五條:“智”,多謀善斷:“信”,賞罰互信:“仁”,愛護士卒;“勇”,勇敢堅定;“嚴”,法令嚴明。
孫武認為,訓練有素,賞罰分明,令行禁止,戰鬥力強的軍隊,是奪取戰爭“全勝”必不可少的條件。
《孫子兵法》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兵書,孫武的一些軍事觀點和治軍思想,為後世的軍事家傳誦和應用,它是我國軍事史上一份珍貴的曆史遺產。白起
戰國時代是我國曆史上劇烈動蕩的時代,在那烽煙四起、群雄爭霸的歲月裏,湧現出了一大批叱吒風雲的軍事統帥,其中最著名的,當數秦國名將——白起。
白起,郡(今陝西眉縣)人,在其數十年的軍旅生涯中,參加了秦國兼並魏、韓、趙、楚等國的幾十次大小戰鬥,並且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秦國爭城70餘座,擴地數千裏,也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攻韓魏,初露鋒芒白起生活在戰國末期,當時社會劇烈動蕩,群雄爭霸不休,人們崇拜的英雄,自然是那些馳騁沙場,能征善戰的大將軍。白起的父親曾經隨秦軍四處征戰,建立過不少戰功。自從有了兒子,他便給兒子起名為“起”,希望兒子將來能夠像戰國名將吳起那樣所向披靡,屢立戰功。為此,他經常向白起講述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尤其愛講司馬穰苴、孫武、吳起、孫臏的故事。當白起剛剛成年的時候,父親就把他送進軍營,使他從小就受到軍旅的熏陶。白起不負父望,從小就酷愛軍事,加上他聰明好學,勤於思考,喜歡研究各家兵法,又長期生活在軍旅之中,既有軍事理論,又具實踐經驗,久而久之,便熟練掌握了軍事這門藝術,成了一位用兵如神的傑出將領。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任命白起為左庶長,統率秦軍進攻韓國。白起抓住這千載難逢的展示自己軍事才華的機會,精心策劃,突出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占了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使魏國受到直接威脅。捷報傳回秦國,秦昭王大喜,下令嘉獎白起。此後不久,經丞相魏冉推薦,昭王又命白起為將,帶兵與韓、魏聯軍大戰於伊闕(今河南洛陽南)山下。
當時,韓魏聯軍將多兵廣,而秦軍還不及他們一半。但韓魏聯軍同床異夢,互相推諉,都想把對方推到前麵迎戰秦軍,而自己退居後麵隔岸觀火,坐收漁利。白起抓住敵軍的心理,先設疑兵麻痹韓軍,然後出其不意以精銳猛攻魏軍,魏軍大敗,韓軍自然也不戰自潰。白起乘勝追擊,殺敵24萬,血流成河,還俘虜了魏將公孫喜,攻陷五個城池。白起打了一個以少勝多的大勝仗。戰鬥結束,白起因功官至國尉。伊闕之戰,是韓魏兩國遭到最大損失的一次戰役。
韓、魏地靠秦國,是秦國“蠶食”的首要目標。所以,在秦昭王十五年(公元前292),秦國又向韓、魏發動了進攻。這次秦昭王仍派白起為將,攻下了魏的垣(今山西垣曲縣東南)。由於白起屢建奇功,被秦昭王提升為大良造(戰國時秦的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也是尊貴的爵位)。第二年,白起率軍攻占了韓國的宛(今河南南陽)。宛是中原的重鎮,是重要的產鐵基地,又是冶鐵業中心。與此同時,秦國另一支由司馬錯率領的軍隊也占領了韓國另一煉鐵基地鄧(今河南孟縣西)。宛、鄧的奪取,對秦國有重要的經濟、軍事價值,大大增強了秦國的國力,尤其增強了秦國的兵器製造工業,為秦之後吞滅六國打下了物質基礎。
秦昭王十七年(公元前290),韓、魏兩國在秦國大軍連續不斷的打擊下,深感不是強秦的對手,遂被迫向秦割讓土地以求苟安。在得到秦國應諾之後,韓國割讓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黃河以北地區)200裏地給秦,魏割讓河東400裏地給秦。韓、魏割地求和,並不能滿足秦國的雄心,自然不可能阻止秦國向外擴張。
秦昭王十八年(前289),白起再次率領大軍浩浩蕩蕩殺向魏國,勢如摧枯拉朽,連下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等61城,使魏國再次遭到沉重的打擊。
至此,秦國認為韓、魏已不堪一擊,對秦國已不構成威脅。決定暫緩對他們的進攻,把主攻方向改向北方的趙國和南方的楚國。
在加兵趙國、楚國之前,秦國於公元前284年,曾聯合韓、趙、魏、燕五國軍隊大敗齊軍。事情是這樣的:當秦國在白起統帥下戰必勝,攻必克,所向披靡之際,東方的齊國也蒸蒸日上,國力強盛,打敗了南方的楚國,殺死楚國將領唐昧,在西邊於觀津(今山東觀城)摧毀了三晉的官兵,之後又與三晉聯合攻擊秦國,幫助趙國滅了中山國。公元前286年,齊國又發動戰爭,攻破宋國,宋偃王逃奔到魏國,死在溫城(今河南孟縣)。
這時的齊援王,不可一世,攻楚、擊三晉之後,目標直接指向已分裂為二的周王朝,揚言要把周天子趕下台,由他來做天子。大臣狐妲指責他荒唐,被他綁到街市上斬首。
燕昭王得知齊國臣民對齊王的怨恨,認為時機已到,日夜加強戰備,準備伐齊。燕昭王問樂毅伐齊之事。樂毅說:“齊國是霸王的後代,疆土廣大,人口眾多,以我們燕國的兵力,單獨攻擊,不容易成功。要想成功,就必須與趙國、楚國、魏國結成聯盟,共同出兵。”於是,燕昭王就派樂毅前往趙國拜見趙惠文王,再派其他使節分別出使楚國、魏國,又請趙國去聯絡秦國,向秦申明伐齊的利害關係,承諾事成之後分給秦國相當的利益。秦昭王心想,如能借此機會擊敗齊國,秦國不是又少了一個競爭對手。這對今後秦國爭霸,並進而吞滅六國,統一天下不是很有利嗎,於是便很痛快地同意了使者的請求。其他各國因受齊國侵略,早已對齊王的蠻橫自大恨之入骨,巴不得立即聯合起來討伐齊國。他們聽說強大的秦國也加入了討齊的行列,更是歡欣鼓舞,躍躍欲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