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正當唐政府邊兵內調,把主要力量用於平定安史之亂的時候,西方的吐蕃、黨項乘機向東發展勢力,唐朝對西北許多地方已失去控製。郭子儀看到這種危機的存在,曾提出建議,但都沒引起代宗的重視。不久,吐蕃逼近長安,代宗倉促出奔陝州,郭子儀循秦嶺而東,沿途收容唐軍散兵,駐軍在商州(今陝西商州)。他認為從商州出藍田(今陝西藍田),吐蕃自然不敢東進,代宗在陝州也就安全。於是,代宗沒再堅持調他東去陝州的意見。郭子儀派長孫全緒率二百騎出藍田,觀察敵情。長孫全緒白天擊鼓張旗,虛張聲勢;夜間多處燃火,使吐蕃不解其意。同時,還有數百人於夜間在長安城中擊鼓呐喊,還發出郭子儀將率軍到來的消息,這使吐蕃惶恐不安無力控製長安,隻得撤離。

自此以後,郭子儀的聲望更高了,許多少數民族敬他如神靈。德宗繼位後,郭子儀受尚父之稱號,並升進為太尉中書令,可說是位極人臣。

郭子儀建立了相當大的功績,很幸運平安地渡過了他的晚年。甚至,當郭子儀的兒子後來娶了皇帝的女兒,而在夫妻吵架的時候曾脫口而出道:“你雖然自以為是皇帝的女兒,但我的父親如果要做皇帝的話,也不是辦不到的,隻不過是沒有這麼做而已!”這位公主後來氣得跑上朝廷告狀,畢竟這樣的話還是不能夠說出口的,這在別人耳中聽來可不得了。而這時的皇帝聽完女兒告狀之後,卻隻是對她說道:“事實正是如此,這件事是你不對。”反而沒有對郭子儀的兒子采取任何舉動。不過郭子儀聽了倒是非常地惶恐,甚至打了自己的兒子好幾大板來請罪。

郭子儀一生也算盡善盡美,富貴始終,八子七婿,也“皆貴顯朝廷”。唐史臣裴坰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侈窮人欲而議者不之貶。”的確是很高的評價,大概也是他過人胸懷的福報吧。楊繼業

在中國山西省代縣城裏,有一座頗有氣派的鍾鼓樓。在它的正麵和背麵分別懸掛著“威震三關”、“聲聞四達”兩塊巨大的題匾。傳說這是人們為紀念楊家將不朽功勳,而流傳至今的一處珍貴遺跡。

提起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繼業。曆史上,這位名震關內外的名將,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武藝也高,20多歲便入仕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和重用。當時,宋太祖已經建立大宋王朝,全國統一大局已定。楊繼業便向北漢皇帝提出了“奉國歸宋”的建議,遭到反對。但他並未變心投宋,而是舍命保衛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楊繼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繼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皇帝派來的勸降使者,楊繼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他駐守於代州,並於雁門之戰中將契丹擊破。後來就有了一旦契丹見到楊繼業的軍旗,即立刻退兵的轟動名聲。人們給楊繼業起了個外號,叫做“楊無敵”。這以後,楊繼業一直在北部對契丹進行備戰。

楊繼業的顯赫戰功,使得一些心胸狹窄的同僚妒火中燒。一些人給宋太宗寫匿名信,詆毀楊繼業。宋太宗沒有輕信,而是把這些謗書封好交給楊繼業,表示了對他的信任,也使楊繼業更加為宋王朝拚死效命。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正月,宋太宗為了徹底解決契丹對邊境的騷擾,執意全麵進攻契丹,下詔分兵三路進行北伐:東路由大將曹彬、崔彥進率主力從雄州出發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進統率,由定州攻飛狐;西路由潘人美、楊繼業統率,出雁門關,攻朔(今山西朔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等四州,最終目標是三路大軍會師幽州,與契丹進行決戰。三路大軍同時前進,東路軍剛出擊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擊,大敗於歧溝關;中路軍聞聽東路敗北,也不戰而潰;隻有潘、楊的西路軍,出師僅兩個月,便戰果累累,收複了朔、寰、雲、應四州之地,兵鋒直抵桑乾河。但是,由於東、中兩路守軍的潰敗,他們就成了孤軍深入。契丹在打敗東路和中路兩路宋軍後,調集十萬精銳,全力向潘、楊部占領的寰州壓來。朝廷命令潘、楊率軍護送朔、寰、雲、應四州百姓立即遷回代州。在當時大兵壓境的時刻,要完成這一任務非常艱巨。楊繼業經過周密思考,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雲、朔等州守將,等我軍離代州北上時,令雲州民眾先出,我軍到達應州時,契丹必定會派兵迎戰,這時,命令朔州民眾再出城,同時派騎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穀口,這樣百姓就可安全內遷。

對於楊繼業這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監軍王銑和主帥潘人美卻堅決反對。他們為了爭功,硬要楊繼業率兵去打寰州。王銑說:“你有幾萬精兵為什麼還這樣膽怯?應當直接出雁門關北上!”楊繼業說:“不行,這樣做,隻有失敗。”王銑陰險地說:“你不是號稱‘楊無敵’嗎,為什麼不敢與敵人正麵交鋒,難道你還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楊繼業氣憤地說:“我這樣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你既然這樣責問我,那好吧,我現在就遵命前往。”出發時,楊繼業流著眼淚對潘人美說:“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漢降將,蒙皇上大恩,我願以死報國。”他又用手指著陳家穀(今山西朔縣南)說:“你們務必在兩翼布置強有力的弓箭手,我轉戰到這裏,你們就出兵夾擊,不然我們會全軍覆沒。”說罷,楊繼業就率兵出發了。經過兩場惡戰,因寡不敵眾,楊繼業戰敗。退到陳家穀時,王銑、潘人美卻率軍早已離開了穀口,楊繼業得不到接應,陷入重圍。雖然他奮不顧身,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身負重傷,墜馬被俘,最後不屈絕食而死。他的兒子楊七郎也在這一次戰鬥中犧牲。

楊繼業戰死的消息傳到東京,朝廷上下都為他哀痛歎息。宋太宗喪失了一名勇將,自然也感到難過,把潘人美降職處分,王銑革職查辦。

楊繼業死後,他的後代繼承了他的事業。所謂楊家將,其後曆經五代,一直都在北方與契丹進行作戰。兒子楊延昭、孫子楊文廣在保衛宋朝邊境的戰爭中都立了功。他們一家的英勇事跡受到人們的傳誦和讚美,民間流傳的楊家將故事,就是根據他們的事跡發展起來的。嶽飛

曆史上有一些英雄人物有著悲劇性的命運,這些英雄往往比其他人物更讓後人肅然起敬。在美麗的西子湖畔,有一座嶽武穆祠,千百年來朝代興衰更迭,這裏卻總是香火鼎盛。這就是南宋初年抗擊金國軍隊入侵的英雄嶽飛的祠堂。

嶽飛,公元1103年出生於湯陰(位於今河南)的一個農民家裏,到了該上學的年齡了,家裏太窮,沒法供嶽飛上學,母親把家裏僅有的一點錢給嶽飛,對他說:“孩子,家裏窮,沒錢讓你去學堂上學,這點錢你拿著去鎮上買紙筆,娘教你識字。”嶽飛拿著錢去了鎮上,過了一會嶽飛回來了,他把錢還給母親說:“娘,紙和筆太貴,我沒買,我到河邊折了柳枝,挖了點沙子,您看,沙子攤在地上不就是紙嗎?您就可以在上麵教我寫字了。”嶽母欣慰地說:“孩子,你從小就這麼懂事,長大了一定會有出息。”嶽飛就這樣在沙子上學會了寫字。過了不久嶽飛已經認了許多字。

當時湯陰縣來了一位叫周同的老先生,據說他精通十八般武藝,兵書戰策也十分通曉,周圍的小孩都紛紛想拜他為師,可是周同不輕易收徒弟,他還得看來拜師的孩子有沒有學武的天賦,人品是否正直。有一天同村的幾個孩子也想去拜周同為師,叫上嶽飛一起去,周同看了看幾個孩子的身架,試了試力氣,最後他笑眯眯地問:“你們學武是為了做什麼?”孩子們有的說是為了將來能考上武舉人,當大官;有的說為了打抱不平;還有的說是父母讓來的;隻有嶽飛一言不發,周同聽了大家說的隻是微微地搖著頭,他很和氣地問嶽飛:“你為什麼不說呢?”旁邊有個心直口快的孩子搶著說:“他家沒錢供他學武!”周同說:“沒關係,隻要是好孩子,我可以不收學費。”小嶽飛朗聲說道:“國家太平,我在鄉間可以幫助那些受欺壓的窮人,如果邊關有胡人入侵,我願征戰沙場,盡忠報國!”周同讚許地點點頭。嶽飛就在周同的精心指導下學習了十八般武藝,他的槍法尤其出眾。嶽飛白天苦練武藝,晚上還要在燈下研習兵書。到嶽飛二十歲的時候,已經是能文善武的青年才俊了。

此時北方的金國逐漸強大起來,屢屢進犯宋朝邊境,嶽飛實現了他小時候的誓言,參加宋朝軍隊,由於作戰勇敢又懂兵法,很快被提拔為將領。

宋徽宗不理朝政,國內的貪官汙吏橫征暴斂,老百姓生活十分困苦,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北宋靖康年間,金國趁機大舉進軍南犯。

金國的兀術大軍勢如破竹,直逼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徽宗慌忙把皇位讓給太子,這就是宋欽宗。此時拱衛京畿的還有十多萬軍兵,各地的勤王軍也正在趕往汴京,隻要固守待援,很快就能擊退金兵。但是朝裏那些平時隻知道貪贓枉法的昏官此時手足無措,致使軍心動搖,汴京淪陷了。太上皇徽宗和剛即位的欽宗被擄往金國,金兵還擄走了大量珍寶。宋欽宗的弟弟康王趙構逃往杭州,在那裏即位,史稱南宋。

朝裏主戰派的宗澤被任命為東京留守,領導北方軍民收複失土。嶽飛投奔到宗澤的帳下,在戰鬥中嶽飛指揮的隊伍所向披靡,被嶽飛打敗的金國士兵一聽到嶽飛的名字就害怕。北方自發抗擊金兵的起義軍紛紛投到嶽飛的麾下,嶽飛的隊伍漸漸擴大,麾下集中了許多猛將。“嶽家軍”在戰場上屢敗金兵。

公元1140年,嶽飛率領嶽家軍北伐,三軍將士同仇敵愾,都想早日收複失土,還於舊都,兵鋒銳不可當,四十天內收複了包括洛陽在內的幾十座大小城鎮。金兵統帥兀術出動手下的常勝軍——“鐵浮圖”和“拐子馬”企圖阻擋嶽家軍,兩軍決戰於郾城,嶽飛早就訓練出一支準備對付“鐵浮圖”的鉤鐮槍手。郾城戰役空前慘烈,這場惡戰從午後一直鏖戰到天黑。“鐵浮圖”被鉤鐮槍手殲滅,嶽家軍乘勝追擊,金兵屍橫遍野。嶽飛手下的猛將楊再興在戰役中遭遇幾十倍於己的金兵,陷入重圍,力戰身亡,後來從他身上取出的箭頭多達兩升!

此役之後,金兵精銳盡失,兀術已經準備渡過黃河退回金國。嶽家軍進駐離汴京四十多裏的朱仙鎮,準備一舉收複黃河以北的失地。就在這時,昏庸的趙構聽信奸相秦檜的讒言,怕嶽飛收複汴京一舉消滅金國,迎回他的父親和哥哥——徽宗和欽宗,他自己坐不穩皇位,急急忙忙在一天裏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嶽飛還朝。接到金牌和聖旨,嶽飛長歎一聲:“十年努力付諸東流,大宋河山再也沒有機會恢複了!”

嶽飛回到都城臨安,遭到秦檜的誣陷,1142年1月27日,三十九歲的嶽飛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在臨安風波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