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結束了邊塞生活,王昌齡到了長安,任校書郎,這也是他很得意的時期。在這裏,他與李白、高適、王之渙、王維等人,交往密切,經常在一起吟詩作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與高適、王之渙“旗亭畫壁”的故事,就是文壇的一段佳話。
有一天,外麵還下著小雪,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相約到旗亭交流詩體,同時在那裏聚餐。正當他們酒興正濃之際,忽然有梨園伶官(即樂官)十幾個人上樓來搞聚會。
他們三位詩人見此情況,就退到一邊圍著爐火觀看。剛過一會兒,有四個歌女上樓來了,他們穿著十分華麗。當時樂聲漸起,四個歌女則聞樂起舞,頓時安靜的旗亭一下子熱鬧起來了。
這時,王昌齡提議說,我們都是以詩出名,今晚不妨多寫幾首,以詩助興。每人的詩稿上不留姓名,送給她們吟唱。誰的詩人選為她們所唱,誰就勝。於是他們快速的寫詩送給伶官,等著她們吟唱。
過了一會兒,有一伶官打著拍子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新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聽完後,在牆上作一記號。
接著又一伶官唱道:“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何寂寞,猶是子雲居。”高適聽完也在牆上作一記號。
又有一伶官唱道;“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又作一記號。
唱了半天,沒有王之渙的。他認為未必自己的詩不如他們?便起身說:“這些伶官都是潦倒樂官,聽唱的都是一些俗辭,至於陽春白雪,這些俗人會唱嗎?你不信,我挑出歌女中最佳的讓她唱,她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詩,我當麵認輸,終身不與你們比高下。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詩,你們就要奉我為師。”大家聽罷,一陣歡笑之後,等待看結果。一會兒,王之渙挑選的人出來了,她唱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果真唱的是王之渙的詩,他聽後高興地說:“你們看,我沒有吹牛吧!”大家聽後,歡笑不已。
當然,王昌齡之所以被稱為“詩家天子”,主要還是他絕句貢獻大。他的詩現存180餘首,其中絕句約占一半,藝術造詣也最高。
他的詩在人物心理刻畫上,善於捕捉一刹那的感情變化,並能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如《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詩中從“不知”到“悔教”,中間用柳色帶動,把少婦的勸夫封侯到後悔的心理活動,刻畫得尤為深刻,充分表現了王昌齡在表現人物心理上的高超藝術手段。
王昌齡的詩能夠廣為流傳,還在於能深入淺出,如《出塞》之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整首詩字裏行間,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急切的為國立功的豪情壯誌,充滿了對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又曲折地諷刺了昏庸無能的統治者。既有對曆史的總結,又有對現實的批判,和對將來的憧憬。
王昌齡的詩作長於心理刻畫,注意虛實結合,深入淺出,達到了一個很高的藝術境界,從而廣為流傳。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詩人。早年隱居鹿門山,後遊長安,應進士不第。晚年曾為荊州從事,一生不得意,寄情山水,遊曆了東南各地,寫了許多山水詩,因與王維齊名,稱為“王孟”
孟浩然在家勤學三十年,但一生懷才不遇,因而很容易受到襄陽當地曆史上著名隱士的影響。他對這些隱士高人仰慕不已,經常去憑吊、瞻仰他們的遺跡舊址,他不隻一次地去鹿門山尋覓龐德公的隱跡,深感“隱跡今尚存,高風邈已遠”。
孟浩然對曾經隱居隆中的諸葛亮也非常崇敬:“誰識躬耕者,年年《梁甫吟》!”也希望自己能夠逢遇明主。
還在30歲的那一年,有一天,孟浩然正在那幽靜的樹林中散步的時候,他看到那樹枝上壓滿枝頭的果實,不勝感歎。他想到孔子三十而立的教誨,想到自己雖飽讀詩書卻無一點功名,不能早日實現自己的理想,想到自己到而立之年,還住在田園之中,不禁文思湧動,揮筆寫了一首《田園作》,道出了“三十猶未遇”、“丘園日暮空”的感歎。
在開元十六年(728年)歲暮,孟浩然滿懷希望,離家去京應考。但考試的結果是名落孫山。科場的落魄使他平生第一次真正認識到,科舉製度實際上是不公平的。後來他總結自己落榜是朝廷無人的緣故。雖然朝廷無人,但他並沒有馬上回去,而是留在京城,結交朋友,以顯露自己的才華。
這年中秋,孟浩然應邀參加了一些文人學士舉辦的賞月吟詩會。當孟浩然念出:“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在坐的文人、名士都讚揚這句詩清絕秀麗,集體放下筆不再續聯。丞相張九齡、禦史王維、尚書侍郎裴朏等很快便與孟浩然結為忘形之交。此事在京城都很快傳開,孟浩然的詩名也就傳開了。
孟浩然在京城期間,經常生病,托宰相張說舉薦的事,也是杳無音訊。至此,孟浩然覺得再呆在長安沒有什麼意思了,仕途的進取已沒有什麼希望,於是,歸鄉隱逸的念頭產生了。
回家兩年後,為了排遣仕途失意的不快,孟浩然開始了出遊。先到洛陽,再順舟南下,循著汴水、邗溝、江南而行。先後經過滎陽、汴州、宿州、楚州、揚州、潤州、蘇州、太湖、杭州。這次出遊,對於孟浩然來說,是為了散心。他在《自洛之越》一詩中歎息自己“功不成,名不就”,現在隻好寄情山水,泛舟湖海了。
這次出遊還鄉後,孟浩然又開始了閑居生活。第三年唐玄宗詔令州郡,舉薦賢能。當時襄州莉史兼山南東道采訪使韓朝宗很欣賞孟浩然的才學,想向朝廷推薦他,於是約孟浩然作好準備,一起去長安。可是約好見麵的那一天,孟浩然正碰上一位朋友來訪,兩人正在一起飲酒、高談闊論時,門人提醒他說:“你與韓公有約,他已在外麵等你了!”孟浩然聽後,馬上嗬斥說:“正在飲酒,不要管他!”孟浩然失約,韓朝宗一怒之下,也走了,再沒找過孟浩然。
然而,孟浩然對失去這次機會並不後悔。此事居然使孟浩然博得了“好樂忘名”的美譽。
後來張九齡被貶出長安到荊州任長史。在這年夏秋之交,張九齡招孟浩然入他的幕府任從事。孟浩然沒有拒絕。但不到一年,他就辭職回家。在家中,過著寫詩、耕種的生活,在這期間,他寫下許多山水田園詩。
如流傳很廣的《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麵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首詩,寫田家留飲的優美情境和賓主之間的友誼。看這首詩,仿佛近似陶淵明詩。寫景不雕鑿,人物心情表露無遺。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除田園詩外,孟浩然還有不少行旅詩。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寫暮江閑眺所見和獨客異鄉的惆悵。又如《春曉》,寫春朝初醒時的情趣: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像這樣一些旅遊詩和生活小詩,大都寫得很生動,讓人有一種清新自然之感。
孟浩然懷才不遇,寄情山水,他是繼陶淵明之後的又一田園山水詩大家。王維
王維(701?~761),字摩詰,先世為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其父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軍陷長安時曾受偽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中年後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悠閑生活。
開元盛世,唐詩的發展,達到了頂峰。這一時期,除了李白、杜甫兩大傑出詩人外,同時還出現了一大批具有相當成就的詩人。其中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
王維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他靠母親崔氏撫養成人。他母親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在母親的熏陶下,王維與其弟王縉也從小信佛,以至長大成人以後,也常以素食為主,不食葷腥。實際上王維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人稱他是“詩佛”。
王維15歲時和王縉離開了家鄉,在當時的長安和東都洛陽活動。憑藉著自己卓越的才華,很受上流貴族歡迎,經常出入王公、大臣的府地。
王維也常到唐玄宗弟弟岐王李隆範家裏去走動。有一次他看見李隆範家中的牆上掛著一幅奏樂圖,看著看著,不覺麵露微笑。旁人發現以後,問他:“王維,你笑什麼?”
王維回答說:“你看這幅畫上,樂師們在演奏什麼?”
旁邊的人仔細看了一遍回答說“不知道”。便問王維:“你看出其中的什麼啦?”
王維說:“圖中的樂工演奏的是《霓裳曲》,而且是第三疊第一拍。”
李隆範知道後,召集樂師們演奏這首曲子。結果,與王維所說的一模一樣。
從此,李隆範更賞識王維的才能,並視為知交。
經過李隆範的舉薦,王維參加科舉考試,考了個第一名,被馬上授予太樂丞之職。這對王維來說,可說是少年顯達、春風得意了。但是,不久因手下的人不謹慎,私自表演了隻能為皇帝表演的黃獅子舞而受到牽連,貶謫濟州(今山東境內),任司庫參軍。這一挫折,對王維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他在《被出濟州》詩中,以“微官易得罪,謫去濟州陰;執政方持法,明君無此心”等詩句,表現了他的不滿與怨恨。
在濟州期間,王維結交了許多失意文人。從這些人的不幸遭遇中,他開始對社會政治的黑暗有了認識。他發現朝廷在用人方麵,不是看一個人的品德和才能如何,而是看他出身是否名門望族。那些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倚仗祖先的功勞,而享受著榮華富貴和種種特權,而那些德才兼備的人才,卻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以致於埋沒在鄉野田園之中。因此,他認為這很不公平,他在《濟上四賢詠·鄭霍二仙人》一詩中,憤慨揭露那些“翩翩繁華子”,“幸有先人業”,得以“肉食鶩華軒”的庸人,這些不合理的現象,使王維看破紅塵,憤而辭官歸隱了。
但是,王維歸隱不久,張九齡拜相。王維很擁護和支持張九齡的政治主張,因而又取消了隱居的念頭,回到京城,當上右拾遺。不過,王維與張九齡的合作是建立在政治主張一致的基礎上的,與那些個人投靠和培植私黨有著本質區別。但是好景不長,奸臣李林甫為了專權,向皇上進讒言,把張九齡貶為了地方官。從這以後,李林甫大肆結黨營私,培植個人的政治勢力,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這樣一來王維又開始心灰意懶,準備辭官歸隱。
但是,王維的歸隱並未能馬上付諸實行。皇上派王維帶著朝廷的獎賞去涼州勞軍。
在這次勞軍途中,他初次見到邊塞風光,心中充滿了驚奇與喜悅,即興吟起了《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為人們勾勒出無邊沙漠上的壯麗景色。
王維勞軍結束以後,就在涼州的駐軍河西節度使幕中兼為判官,兩年後調回京師。
不久“安史之亂”爆發,王維追隨唐玄宗西逃,在途中被安史亂軍俘虜,送回了洛陽。安祿山為了收買人心,在洛陽大封官爵,王維被逼無奈,接受了安祿山的封職。但是王維內心卻是充滿對安祿山等人的仇恨的,他在長安陷落期間,寫下《聞逆賊凝碧池作樂》這首詩: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裏,凝碧池邊奏管弦。
這首詩的題目把安祿山等人稱作逆賊。“作樂”二字,也是對他們明顯的諷刺與譴責。
後平定安史之亂後,受偽職的唐朝官員都被下獄,而王維因為寫了這首詩而獲赦免。
為了這件事,後來有人說王維“失節”,這倒是冤枉。他不僅寫詩直斥安祿山為逆賊,裝啞巴,不願意接受偽職,同時還服了瀉藥,裝病反抗。有一次到普施寺,他假裝痢疾,借機到小鎮買藥,以便打聽打聽消息。結果消息沒有打聽到,反而弄出了一段情緣。原來當他到藥店時,見櫃台內坐著一位端莊秀麗、文靜素雅的少女,心中陡生愛慕之意。但不知這位姑娘才學如何,不妨上前一試。他上前試探道:“姑娘,我上街忘帶藥方,不知姑娘能否給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