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老舍出身於北京的一戶貧民家庭。他的父親是名守皇城的士兵,在老舍一歲多時,死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父親的死對於原本就很艱難的老舍一家是個致命的打擊。不識字的母親隻有靠充當校役和攬些雜活,含辛茹苦地將老舍撫養大。艱辛的生活使年幼的老舍早早地成熟起來,磨煉出他外柔內剛的性格。這種性格,都鮮明地表現在他以後的文學創作和人生活動中。

靠著別人的資助,老舍讀完了小學,並且考入了北京師範學校。從學校畢業後,老舍憑著自己的才幹和努力,當上了小學校長。應該說,老舍完全可以就此過上一種安穩的生活。但是,五四運動以及由此掀起的時代新思潮和文學變革衝擊著老舍的心靈,他毅然辭去原有的職務,投身到創造新的社會與文化的近代民主事業中。

1924年,老舍經友人推薦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授漢語和中國文學,在那裏,他開始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自1925年起,老舍陸續發表了三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這幾部作品很快為人們所關注,同時也表現出老舍小說作品的一些特色:善於運用北京口語,以俏皮幽默的筆調對現實進行揭露和抨擊。

回國後,老舍先後在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任教。教學之餘,老舍繼續從事創作,而且愈來愈關注嚴峻的社會現實。有兩類社會現實直接觸動了老舍的靈感並反映到他的作品中。一是日本侵略中國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危機,這類作品有《大明湖》和《貓城記》;二是掙紮於社會底層的貧民的苦難生活,這類作品有《月牙兒》、《我這一輩子》以及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老舍寫這兩類作品筆鋒嚴厲、基調沉重,加強了批判的力量。但同時,老舍並未放棄他所鍾愛的幽默的風格,這一時期他相繼寫出了諸如《離婚》、《牛天賜傳》這樣機智詼諧的文章。

1937年日本開始全麵侵華,老舍也走出書齋,積極參與到抗日救亡的社會活動中。他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被選為理事,擔任總務部主任。從協會繁瑣的常務,到保障文藝界正當權益、營救進步作家,直到在文藝領域抵製國民黨的反動政策,老舍兢兢業業,做了大量實際的工作。抗戰後期,老舍還完成了他的又一部力作《四世同堂》,以他擅長的幽默諷刺藝術,描繪了北京淪陷後中下層市民的眾生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老舍由美國回國,又進入了他創作的新時期。老舍以迎接新時代的極大熱忱,積極探索改革傳統曲藝之路,努力用這些舊有的藝術體裁譜寫新內容。1951年,老舍創作出話劇《龍須溝》,這是作家衷心獻給新中國的一曲頌歌。公演後,獲得了極大的反響,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龍須溝》標誌著老舍創作新的裏程碑,也是新中國文藝創作的一個重要收獲,老舍由此獲得“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後來老舍又創作出了《茶館》等為他贏得國際聲譽的作品,將他的文學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正當老舍不斷地耕耘,以旺盛的創造力為人民奉獻出一部部優秀作品時,“文革”開始了。在“文革”的動蕩不安中,1966老舍含恨自沉於北京太平湖。

老舍最著名的小說《駱駝祥子》講的是一個從鄉下流落到城市謀生的破產農民祥子。他年輕力壯,勤勞善良,租了車廠的車開始做人力車夫。祥子最大的理想就是憑自己的努力攢錢買一輛車,從此過上安穩的生活。經過三年的艱苦勞動,他終於買了一輛新車,但不久就在軍閥混戰中連人帶車被匪兵搶走。祥子乘黑逃走,半路撿了幾匹駱駝,賣了30塊錢,打算積攢起來買第二輛車。不幸的是,不久錢又被孫偵探搶走。車廠老板劉四爺的女兒虎妞喜歡祥子,借機誘惑祥子與她發生了關係。在虎妞的威脅下,祥子隻好和她結了婚,婚後又用她的錢買了一輛車。為了生活,祥子拚命拉車、幹活。然而,後來虎妞因難產而死,祥子為籌辦喪事不得不賣掉了車。三起三落的遭遇,給了祥子巨大的打擊,他逐漸開始消沉,抽煙、喝酒、賭錢,樣樣都幹,開始了麻木的混日子的生活。他出去拉包月,在夏太太家染上了淋病;接著,他喜愛的小福子被賣進了妓院,最終不堪其辱而自殺身亡。祥子完全絕望了,他變得貪婪、冷漠、麻木,走向了墮落的深淵。

《駱駝祥子》是老舍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真實地反映了舊中國城市貧民的悲劇命運。故事線索單一,圍繞祥子的掙紮與墮落展開敘述,情節曲折感人,語言流暢自然。樣子的悲慘結局說明了在黑暗的舊時代中,個人的努力奮鬥終究會毀滅於社會高壓之下。這部作品描述了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的陰暗圖景,揭露了罪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製度。此外,通過對樣子精神毀滅過程的分析,老舍進一步表達了對於病態的城市文明給人性帶來的災難的憂慮。此外,作者還采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注重景物和人物心理描寫。《駱駝祥子》的誕生,標誌著老舍語言風格的成熟,被譽為“抗戰前夕中國最佳的長篇小說”。1945年,該書的英譯本在美國出版,風靡一時。冰心

冰心,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女士、男士等。福建福州人。我國現代女作家、詩人、兒童文學家、翻譯家。

1900年10月5日,冰心生於福州隆普營,此時她的父親在北洋水師的“海圻”號巡洋艦上擔任副艦長。由於父親的關係,童年的冰心是在海軍軍營裏度過的,因而除了廣泛接觸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外,她還受到愛國思想的熏陶。

13歲時冰心隨家人來到北京,第二年就進入北京教會學校貝滿女中,後來升入協和女子大學。“五四”運動爆發,冰心積極參與,並被選為學生會文書。此時,冰心已經開始在《晨報》發表文章,初步嶄露了她的才華。

1921年冰心加入新文學運動社團——文學研究會。在這裏,她努力實踐“為人生”的藝術觀點,相繼寫出了《笑》、《超人》、《寂寞》等一係列佳作。

1923年,冰心作為燕京大學選派的優秀畢業生前往美國威爾斯利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出國前夕,《晨報副刊》在她的建議下,開辟“兒童世界專欄”,第二天就發表了她的《寄兒童世界小讀者》通訊。

在國外的三年間,冰心除了完成自己的學業外,還把精力放在通訊上。她把旅途所見所感、異國風土人情,用與小朋友通訊的形式,寫成一篇篇精粹的美文,送《晨報副刊》發表。這陸續發表的29篇文章因其充滿著真善美,而贏得廣大讀者的喜愛,後來結集出版,這就是著名的《寄小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