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名人成才故事

中國大藝術家的故事中國名人成才故事

中國大藝術家的故事衛鑠

如果問許多人衛鑠是幹什麼的?有的人可能不知道,但一提衛夫人,他們卻能立即回答:衛夫人是著名的女書法家。衛鑠就是衛夫人,她是東晉傑出的女書法家。衛鑠字茂漪,河南安邑(今山西夏縣)人。衛鑠出生於一個書法世家,她的曾祖父衛凱,祖父衛罐、叔父衛恒都是大書法家,在書法史上頗有影響。她從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在父親、叔父的嚴格要求下,終於自成風格,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女書法家。

衛鑠擅長隸書和楷書(正書)。雖然她深受書法世家的影響,但她師承的卻是鍾繇的筆法。據《法書要錄·傳授筆法人名》說,蔡邕傳之崔瑗以及他的女兒蔡文姬,蔡文姬傳之鍾繇,鍾繇傳之衛夫人。相傳楷書創始於漢代,到了鍾繇手裏,書寫法度已臻完備,為楷書之祖。衛鑠則繼承了鍾繇書法的精妙。鍾繇看到衛鑠的書法以後,十分讚賞,說她的書法是“碎玉壺之冰,爛瑤台之月,婉然芳樹,穆若清風”。是說衛鑠的書法像玉壺裏的碎冰一樣冰清玉潔,像瑤台的月光一樣燦然奪目,柔婉處如芳樹一般,嚴整處又如清風拂畫。有令人賞心悅目、清爽怡人的感覺。唐人韋續在《墨藪》中對衛鑠的書法更是推崇倍至,稱讚說:“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紅蓮映水,碧沼浮霞。”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年少的時候,曾經隨衛鑠學過書法。當時衛鑠的書法很受名家推崇,名氣很大。太常王策有一個兒子叫王羲之,已經7歲了。十分喜好書法,他就找到衛鑠,要她教自己的兒子學習書法。衛鑠見到王羲之聰明好學,而且悟性很高,就一口答應了。王羲之練字的勁頭很大,無論什麼季節,什麼天氣,發生什麼事,他都一概不管,不到三年的功夫,他寫出的字就用筆有力,頓挫生姿了。衛鑠見了很高興,稱讚說:“這孩子書法長進真快,將來一定比我還要有名。”

王羲之12歲的時候,發現父親枕頭底下藏有一本前代《筆論》,便拿出來偷偷閱讀,並且按照書法所寫的,苦心揣摩練習,書法水平大有進步。事情當然瞞不過他的老師衛鑠。衛鑠對王羲之的父親說:“這孩子一定是發現並研究過筆訣,我近來覺察到他的書法已經開始老練起來。”她斷定,王羲之一定是在她麵前保守秘密,把那本前代的《筆論》的書名隱瞞了。王羲之的父親回去一問,果然是王羲之看了《筆論》,並且在不斷學習,可見衛鑠對書法的技巧和理論是十分熟悉的。盡管王羲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書法造詣超過了衛鑠,然而從他的書風中仍然可以明顯地看出衛鑠風格的痕跡來。

衛鑠不僅書法名冠一時,而且對書法理論也有獨到見解。她的著作有《筆陣圖》一卷傳於後世。該書是論述寫字筆法的著作,闡述執筆、用筆的方法,並列舉了七種筆畫的方法。在《筆陣圖》裏,她首先提出了“多力豐筋”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見解。她說:“善筆力者寫出的字多骨,不善筆力者寫出的字多肉。多骨微肉的字,叫做筋書,多肉微骨者,隻能叫做墨豬”。多力而且豐筋的字是好字,無力無筋的字是病字。這一創見對後代書法家有很大影響。例如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的字就被人稱作“筋柳骨”,即是稱讚他們的字多骨豐筋。後來王羲之寫了一篇《題衛夫人〈筆陣圖〉後》的文章,對衛鑠的理論又加以進一步的闡述。

衛鑠的兒子李允,在他母親的教導下,後來也成了書法家。大概是由於長年練習書法,修身養性,衛鑠很長壽,她生於公元272年,死於公元349年,活了78歲。陸羽

陸羽(733~約804),唐學者。字鴻漸,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性格幽默詼諧,閉門著書,不願為官。一度曾為伶工。與女詩人李季蘭、僧皎然頗友好。以嗜茶著名,並對茶道有精深研究,撰有《茶經》,舊時被視為“茶神”。又能詩,但傳世者僅數首。

陸羽的家世現已無從考證,傳說他幼小時被父母遺棄,是一僧人把他收養的,他長大後,不想當和尚就逃離了寺廟。

離開了寺廟,陸羽漫無目的的走在大街上,這時他看到很多人圍著看熱鬧,走近一看,人圍裏正玩雜技:吞刀吐火,扛鼎走索,劈磚鑽碗,鑽圈馴獸……看得人眼花繚亂。這些功夫,令他興奮不已,簡直著了魔。陸羽被這夥雜耍藝人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們走到哪裏,陸羽就跟到哪裏,完全忘記了自己是一個逃出寺院無家可歸的人。

等到天黑了,小陸羽向戲班的班頭哭訴自己無家可歸,想隨雜耍戲班學藝,戲班師父十分同情他,便收留了他。從此,陸羽成了雜耍戲班中的一員,走街串巷,四處奔波,風餐露宿。

陸羽演技漸漸成熟了。演戲之餘,他熟讀前人傳下的腳本,慢慢地自己開始學著編腳本寫唱詞。他先後寫了《謔談》三篇,寫了《教坊錄》,對戲劇作過一番研究和探討。他很快在同行中脫穎而出,成了師父級的人物。

天寶五年(746年)春天,竟陵郡的官員們為給新任太守接風洗塵,命陸羽所在的戲班為他們表演戲劇。那天,陸羽的演技,贏得陣陣喝彩聲,很受觀眾的喜歡。

演出完畢後,新任太守親自召見了陸羽,賞賜他一些詩書,還給了他一個說書的書場,陸羽在說書攢了一些錢後到火門山拜鄒墅為師學習儒家經文。

鄒墅,是位飽學經書的老夫子,才華橫溢,情操高潔,一生隱居不仕,名望極高。

火門山緊連龍尾山。陸羽來到火門山鄒墅居處後,便潛心向鄒墅學習。在誦讀詩書之餘,他常常到山上去采擷野茶,為鄒墅烹製。對於陸羽的煮茶技藝,鄒夫子十分賞識。火門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清澈,水質甘甜。陸羽用此泉水煮出來的茶,馨香醇厚。鄒墅讚不絕口。有了鄒墅的鼓勵與支持,陸羽對茶事的興趣更濃了,他除了實踐之外,還進一步加以考察和研究。

五年以後,陸羽告別鄒墅,開始了考察茶事的旅程。

陸羽先抵達義陽(信陽),到車雲山、震雷山、雲霧山、天雲山、脊雲山、黑龍潭、白龍潭等茶葉產區訪問茶農,了解茶葉製作工藝、山區的土質以及天氣的狀況。他對於茶樹的一芽二葉,白毫鋒苗,都要親口品嚐,然後采集一部分製成標本保存。

陸羽接著又到光州(河南潢川、光山一帶)、舒州、黃州、泰州和淮南各地茶區去考察那裏的製茶工藝。第二年春天,陸羽又興致勃勃地登上了巴山,采集了茶樹標本,並為提高茶葉產量和質量想出了許多辦法。

至德二年(757年),陸羽渡江南下,遍訪長江中下遊和淮河流域各地,沿途考察茶樹的生長環境和生產情況,搜集了大量關於采茶、製茶的工藝。

廬山種茶曆史悠久,東晉時,廬山已遍種茶樹。到了唐代,廬山茶葉已遠近聞名。“奇秀甲天下”的廬山茶濃醇鮮甘,滋味清爽,是上等的好茶。在五老峰下,陸羽品嚐了它。

拜別廬山,陸羽又慕名拜訪了名重江南的湖州詩僧皎然,並和他經下了深厚的友誼。

皎然,俗姓謝,字清晝,湖州人,是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的十世孫。生卒年不詳,生活於上元、貞元年間(760~804年)。皎然曾遊曆三江五嶽,遍訪古刹名寺,學識淵博。

皎然當時住在湖州南郊的杼山妙喜寺(也稱妙峰寺),是妙喜寺主持。

妙喜寺四周木樹參天,茶林遍山,環境幽雅。陸羽在妙喜寺居住期間,常外出尋訪山寺茶區,同皎然烹茶論詩,作詩談畫,過著悠閑的生活。

不久,陸羽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在湖州城郊將軍山麓的苕溪旁,蓋了一間房子,從此便定居下來。

寶應二年(763年),陸羽又到蘇州,隨皎然看望了貶謫南巴後北歸蘇州的劉長卿。劉長卿很會寫詩,皎然與他有文字之交。陸羽、皎然和劉長卿,在蘇州一起遊曆了虎丘。在虎丘,陸羽品嚐了清潤甘甜的觀音泉,並題寫了“天下第五泉”五個大字。

清明時節,陸羽為弄清錢塘(今浙江杭州市)的茶葉品質,專程遊覽了美麗的西子湖,品嚐了“龍井茶,虎跑泉”的好茶好水,並記下了當時杭州茶葉的製作過程。

無錫惠山上的泉水無色透明,含礦物質少,水質優良。煮茶後色澤明亮,滋味鮮甘。陸羽品嚐後,譽此為“天下第二泉”。此後,“天下第二泉”之名為曆代文士名流所公認。當地人為紀念陸羽,在泉上建了一座陸子祠堂。

貞元八年(792年),年屆花甲的陸羽又千裏迢迢來到湖州的青塘另業,看望好友皎然,重遊他往日去過的舊地。除此而外,便是閉門著書,他先後寫成了《茶經》、《吳興曆官記》(三卷)和《湖州刺史記》(一卷)等。

貞元二十年(804年)冬天,茶聖陸羽在湖州的青塘別業去世,終年71歲。

陸羽一生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著《茶經》,吟詩文,為中國的茶文化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前往妙峰寺陸羽墳前去憑吊他,尊奉他為“茶聖”。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又作307~365),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出身貴族。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因與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今浙江紹興)。精工書法,早年從衛夫人(煉)學,後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並博采眾長,精研體勢,推陳出新,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妍美流便的新體。其書備精諸體,尤擅正行,字勢雄強的變化,為曆代學書者所崇尚,影響極大。書跡刻體甚多,散見宋以來所刻叢帖中。行書保存在唐僧懷仁集收《聖教序》內最多。草書有《十七帖》等。真跡無存,唯有唐人雙鉤廓填的行書《姨母》、《奉橘》、《喪亂》、《孔侍中》及草書《初月》等帖。

公元353年農曆三月初八,這一天春暖花開,陽光明媚,一切都是那麼美好。王羲之和他的朋友謝安等人說說笑笑地來到了會稽山的蘭亭,他們一起吟詩作對,舉杯暢飲,欣賞著美麗的景色。幹了幾杯之後,王羲之已經有些醉了,這時他的朋友謝安對他說:“今天景色怡人,大家玩得這麼高興,你可要寫一篇字來助助興?”王羲之正有此意。他拿起筆,興致勃勃地揮毫疾書,為詩集寫了一篇序,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蘭亭集序》共28行,324字,全文用行書寫成,成為曆代書法家認可的行書的絕代佳品。王羲之也被稱為“書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