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鄭板橋在書法、繪畫、詩文、印石等方麵均有建樹。他在自己的領域裏,大膽探索,推陳出新,給清代文壇、畫壇增添了一絲生氣,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他的為人、做官與他筆下的蘭、竹、石一樣,高潔傲世,從不妥協,一句“難得糊塗”,更是被無數人引為至理名言。鄧石如
清朝康熙、乾隆時期,由於康、乾二帝都喜歡趙孟頫、董其昌的書法,一時之間帖學盛行,充斥了整個書壇,於是形成了一字萬同、工整呆板的“館閣體”書風。這時,愈來愈多的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隻有衝破這種桎梏,才能走出一條書法藝術的新路來。鄧石如就是倡導變法求新的一位“主帥”。他化古破俗,對碑學興起推波助瀾,對我國清代書法藝術的健康發展,起過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
鄧石如(1739~1805年),初名琰,後以字行,更字頑伯,別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
鄧石如出身在山清水秀的鄉村,家境十分貧寒,祖父、父親都是窮苦的文人。這樣的家庭狀況決定了他既不能像有錢人家的孩子那樣專心讀書,又不同於普通窮人家的孩子,一點讀書的機會都沒有。為了生計,他10歲時就不得不輟學去砍柴,13歲時還隻能靠賣餅混口飯吃,但是在業餘時間裏,他總是向祖父和父親學習篆刻和隸書,並很快就能以此謀生了。貧窮低微的生活環境磨煉了他潔身自好的性格和刻苦自強的意誌。
鄧石如學習書法專心致誌,刻苦異常。他曾經在江寧梅家住過八年。八年時間裏,他每天一大早即起身,趁天還沒亮,磨墨一大盤,以備一整天之用,不管多晚,他也要將墨寫完才去睡覺。無論是烈日炎炎的盛夏,還是數九寒天的冬季,他從未間斷過。他把先秦的《石鼓文》、《泰山刻石》和李陽冰的《三墳記》,日夜臨摹,每本都達數百本。還搜集了鍾鼎銘文、秦漢瓦當、碑額,並寫《說文解字》二十本。從這裏可以看出鄧石如學書所耗費的精力是多麼驚人了。
鄧石如曾遍遊祖國的名山大川,飽覽了大自然的風光秀色,開闊了視野,同時他的書法也更加純熟了。一路上他以刻印賣字為生。一次,當他行至安徽歙縣時,他的字被當時正在金榜家中當家庭教師的張惠言看到了(張是清代著名的詞人),他以為這字是李斯的真跡,興奮異常,立即告訴了金榜。當時天上正下著雨,二人冒雨找到了正在破廟中躲雨的鄧石如,盛情邀請鄧石如去金榜家中居住。
金榜非常賞識鄧石如,一年以後,當他有機會遇到當時的戶部尚書曹植時,便向曹植介紹了鄧石如,曹植出了一個題目去考鄧石如,要鄧石如用四種書體各寫一千字,鄧石如揮筆寫下,即時驚動了在場的官員,曹植看了也非常欣賞,稱讚鄧石如的“四體書”是國朝第一。曹植邀請鄧石如留在京城。沒過多久,當朝的相國、大書法家劉墉也看見了鄧石如的書法,他很驚訝,不顧自己的身份,特地登門與鄧石如相識。這樣,鄧石如的名字傳遍了京城。
鄧石如書法的最大特點,是以北魏碑書為根基,然後融合篆、隸。他以隸法寫篆書,改變了過去篆書婉轉圓媚的姿態,寫得筆劃舒暢凝煉,結體穩稱爽朗。他又以篆法寫隸書,體方筆圓,峭拔遒勁,一改過去隸書的沉雄古樸。鄧石如的楷書則體現了北碑書法體勢開張、筆法勁健的特點。他不僅更新了篆、隸古體,也為囿於貼學中的楷書、行書、草書,開辟了一條新路。
鄧石如在書法上求新,但又不像“揚州八怪”那樣,在書藝上以“怪”求新,而是學習前人的書法,寫出自己的風格,不怕非議,不追隨時俗,堅決果斷地走自己的路子。
鄧石如的書法在京城揚名之後,雖然受到一部分權力階層中有識之士的賞識,但也有一部分人不服氣,他們認為鄧石如的書法太粗野,沒有美感。當時京城裏有一個很有名氣的書法家,叫翁方綱,他是內閣學土,在京城勢力很大,他擅長金石考證、小楷,他的書法工整厚實,氣勢褊隘淺弱,鄧石如雄強渾樸的書風與翁方綱格格不入,翁方綱既看不上鄧石如的書法,又怕鄧石如的聲譽對他的名譽和權威構成威脅,因此夥同門人和一些食客圍攻鄧石如,鄧石如身單勢孤,無法與他們的勢力相抗衡,所以陷入了“逆境”。但他並不因此趨炎附勢,而是堅持自己的風格,終於贏得了後世的稱頌。著名的書法家包世臣讚揚鄧石如為清代第一書家。
據《鄧石如研究資料》一書統計,鄧石如留存下來的各種作品(包括墨跡、碑刻、雙鉤本)共137件之多,另有篆刻173印,但實際留存下來的還要多一些。
鄧石如在書法理論方麵的造詣也很深,他提出的書法結體布局的原則,是非常有見地的。
鄧石如在篆刻方麵的成就也很大。他的篆刻得益於書法,以《三公山碑》、《禪國山碑》的體勢筆意入印,蒼勁莊嚴,流利清新。他的篆刻藝術以“鄧派”、“皖派”稱名於世。齊白石
齊白石,原名純芝,字渭清,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別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中國現代著名畫家、篆刻家。他通過自學成為著名的中國畫大師,尤以畫蝦聞名。
齊白石出生在湘江之濱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裏。齊白石幼年一直體弱多病,給這個靠種田織布為生的家庭增加了不小的經濟負擔。8歲時,齊白石到外祖父開的私塾讀書。在這裏,他刻苦攻讀,勤學好問,同時非常喜歡畫畫。因為家境貧寒,買不起紙筆,他就用舊賬本、廢書的紙來畫畫。齊白石具有繪畫的天賦,畫什麼像什麼,被同學們稱為“小畫家”。但可惜的是,不久因為祖父有病,家中又添了個小弟弟,家庭需要勞動力,齊白石入學未滿一年就被迫輟學了。
回家後,齊白石開始了艱苦的勞動生活,這使他養成了儉樸、勤勞的生活習慣。勞動之餘,他總是抓緊時間讀書。靠著堅強的毅力和悟性,他硬是通過自學掌握了一定的知識。
後來,由於齊白石的體力不適合幹重活,家裏人就讓他學木工。齊白石在學徒的過程中逐漸對雕花木作產生了興趣。從小熱愛畫畫的齊白石在這方麵表現出了良好的天賦,他從簡單的圖案開始,到複雜精美的構圖;從表麵的刻削到內部的鏤鐫,刀法逐漸靈活自由,技巧逐步提高。這是齊白石藝術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轉折,為他以後的繪畫生涯積累了一個堅實的民間藝術根底。
自1877年到1888年,齊白石走鄉串戶做了11年的雕花木匠。在為一戶人家做活時,齊白石發現一套《芥子園畫譜》。他非常高興,借回家後如饑似渴地臨摹。他花了半年時間,硬是把全冊全部臨摹下來,並裝訂成冊。從此他執著地畫畫,終於以雕花匠和畫匠的身份聞名鄉裏。
27歲那年,齊白石結識了私塾先生胡自倬和陳少蕃,他們教齊白石讀書、作畫,並為他取了字“璜”,號“白石山人”。經過一年多的勤學苦練,他的繪畫基礎有了很大提高,從此開始了賣畫為生的生活。
齊白石一邊為人畫肖像維持生計,一邊悉心揣摩曆史上著名畫家閻立本、吳道子等人的技法。同時,他不但注意臨摹,還十分注重對現實生活的觀察。此後,他廣泛涉獵人物、山水、花鳥畫的創作。也就在這一時期,齊白石還學習了篆刻。由於他有雕花木作的基礎,因此篆刻技藝進步很快。
1902年,齊白石40歲了。從這年開始至1909年47歲止,他多次出遊南北各地,前後達五次之多,足跡遍及西安、燕京、天津、上海、武漢、南昌、桂林、廣州、香港、蘇州、南京等六七個省區的主要城市。每到一處,他都要遊覽當地名山大川,了解不同的風土人情,並畫了為數眾多的速寫素材。同時,他也鑒賞、臨摹了許多秘籍、名畫、書法、碑林等藝術珍品,這些都大大開闊了他的胸懷,提高了他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為他以後的藝術創作打下了基礎。
回到故鄉後,齊白石又苦練了10年,於1919年後來到北京定居。他與著名畫師陳師曾結為莫逆,互相切磋,終於名聲漸著。1927年,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聘請齊白石任教授。後來藝專改為藝術學院,院長徐悲鴻也十分敬重齊白石,請他擔任中國畫教授。
“七七”事變後,北平淪陷,齊白石閉門謝客,充分體現了民族藝術家的氣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後才恢複了賣畫生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齊白石迎來了藝術上的春天。雖年近90歲高齡,他仍每天作畫不輟。他創作的數量驚人,僅1953年一年的繪畫作品,大小就有600多幅。他還以極大的熱情參與社會活動,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和中國畫院名譽院長等職務。
黨和政府十分關懷齊白石,努力使他過著寧靜、幸福的晚年生活。政府為他專門修繕了住所,並派專人照顧他的飲食起居。
1957年,齊白石結束了他將近一個世紀的生命曆程,安然仙逝。梅蘭芳
梅蘭芳,出身於京劇世家,名列“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風格雍容華貴,典雅清新,其表演當時為人爭看,盛況空前,為形成京劇藝術的鼎盛局麵奠定了決定性的基礎。他將京劇藝術引上國際舞台,提高了民族藝術的地位。
梅蘭芳出身名伶世家,師從諸多名家,從小勤學苦練,虛心好學,尊重傳統而又致力革新。他的舞台風格嚴謹精致,在表演上能創造性地突破傳統習慣,打破旦角行當的界限,糅青衣、花旦、刀馬旦為一體,並兼擅昆曲、皮簧,形成了足以代表一個時代的旦角表演藝術高峰。
他在唱功方麵,嗓音甜亮、吐字清晰、行腔圓潤流暢、韻味醇厚;在創製新腔方麵,曲精意逐,無嘩眾取寵之心、矯揉造作之態,曲精而不俗。梅蘭芳在唱腔中,能吸取其他劇種(昆曲、梆子等)以及其他行當(如老生)的曲調,使其巧妙地化在自己的演唱之中,聽來融洽和諧。梅蘭芳在念白方麵,也有深入的研究,功底紮實,發聲吐字很有功夫。他的念白注重四聲,講究五音。聽來剛而無棱,柔而不弱,婉轉圓潤,韻味醇厚。
梅蘭芳在做、表、舞蹈(包括武打)方麵的創造也很突出,他在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其他劇種的優點,創造了不少新的舞台表演程式,在刻畫人物、美化舞台形象上獲得巨大成功。特別是他將昆曲中載歌載舞的表演方法運用到京劇中來,表情細膩,身段優美,改變了前輩京劇青衣以唱為主而忽視做表的傾向。在新編《天女散花》一劇中,他的身段及舞蹈之創造則是借鑒一幅《散花圖》的國畫。他還創造性地將武術、昆曲和民間舞蹈應用到京劇中來。《霸王別姬》中的“劍舞”,《嫦娥奔月》中的“花鐮舞”、“水袖舞”,《黛玉葬花》中的“花鋤舞”,以及取材於民間舞蹈《廉錦風》中的“刺蚌舞”等,以其細膩的表情,優美的動作,將觀眾引入了藝術的化境。
梅蘭芳在扮相和服裝改革方麵最大的貢獻是首創古裝戲中的“古裝”扮相的服飾。他在演新編的“神仙戲”如《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麻姑獻壽》以及“紅樓戲”中的《黛玉葬花》等戲中,為了更確切地描繪出劇中人物的形象,他仿照畫上的發髻創造了“古裝頭”,由兩張大貼片代替了小片子,並在額前加上一綹“劉海”發,頭的後麵由“頭套”(發髻大辮子)代替了“綿廉子”(又叫綿尾子)。在服裝上,由古裝裙子等代替了“帔”和“腰包”,這些創舉開創了“花衫”這一旦角新行當。
“五四”以後,他編排了很多具有反封建迷信以及反封建婚姻的時裝戲,如《鄧霞姑》、《宦海潮》、《孽海波瀾》、《童女斬蛇》等。“九·一八”至抗日戰爭初期編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以激勵人民抗日救亡的愛國心。
梅蘭芳藝術流派的創立,不僅豐富了京劇舞台藝術,同時也扭轉了以往京劇舞台上“以生為主”的局麵,開拓了京劇舞台上“生旦並重”的新紀元。一時梅派風行海內外,觀眾爭睹,行家競相效法。如與梅蘭芳同時期的程硯秋、徐碧雲,晚些的張君秋、李世芳、李玉茹等,均師從於梅。就連各地藝壇中也出現了有“漢口梅蘭芳”之稱的南鐵生,有“南京梅蘭芳”之稱的楊畹農,有“山東梅蘭芳”之稱的王振祖等,他們均是在梅蘭芳的影響下受群眾歡迎的知名者。
梅蘭芳以其天賦獨厚的條件、苦心孤詣之努力,在藝術上大展才華。他從藝忠實謹慎,寧可不及而不求不過,一切旨在服從於劇中人物的性格,於含蓄中求藝術上的“真善美”。更可貴者,抗日期間,他蓄發明誌八年之久,其民族氣節,非一般藝人可比。譚鑫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