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常香玉與“香玉劇社號”戰鬥機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抗美援朝戰爭館》裏,陳列著一份已經褪色的《香玉劇社半年來捐獻演出的工作總結》。這份《總結》真實地記錄了豫劇著名演員常香玉為誌願軍捐獻飛機,1951年8月至1952年2月率領香玉劇社到6省市巡回演出的情況。

拂去曆史的塵埃,打開這份珍貴的文獻,讓我們去追尋常香玉這位愛國藝人帶領香玉劇社在全國6省市巡回義演的曆史軌跡。

1951年6月,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向全國人民發出了為誌願軍捐獻飛機、大炮、坦克的號召後,全國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捐獻武器運動高潮,各行各界的人士都積極投身於捐獻活動。豫劇演員常香玉和她領導的“香玉劇社”決心到全國一些大城市巡回義演,用演出的收入為誌願軍購買一架戰鬥機。為此,常香玉賣掉了自己的一部卡車,拿出多年的積蓄,作為捐獻義演的資金。為了不影響到外地演出,常香玉把自己的3個孩子(大的不足7歲,小的剛剛3歲)全都送進托兒所。

1951年8月7日,常香玉帶領劇社人員從西安出發,先後在開封、鄭州、新鄉、武漢、廣州、長沙6個城市進行了半年的巡回義演,演出170多場,觀眾達30多萬人。她們在各地受到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僅在開封、鄭州、新鄉3地演出,就得義演捐款5億餘元(舊幣)。1952年2月,常香玉帶領全社演職員勝利返回西安。現陳列在《抗美援朝戰爭館》的《香玉劇社半年來捐獻演出工作總結》,就是這次捐獻義演的真實記錄,成為常香玉和香玉劇社為誌願軍捐獻飛機的有力見證。

經過半年的巡回義演,常香玉和香玉劇社終於實現了為誌願軍捐獻一架飛機的願望,飛機被命名為“常香玉劇社號”。中國人民誌願軍空軍駕駛著“常香玉劇社號”戰鬥機在朝鮮上空穿雲破霧同美軍搏擊,打擊侵略者。

常香玉和香玉劇社為誌願軍捐獻義演的活動,在全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受到各級領導和人民群眾的好評,稱其為“愛國藝人”和“愛國主義的典範”。誌願軍歸國代表團特向她贈送錦旗,並在常香玉代表祖國人民赴朝慰問誌願軍時,又向她獻上束束鮮花,以感謝她為抗美援朝戰爭做出的貢獻。常香玉也在朝鮮前線為誌願軍演出了香玉劇社在義演唱會中最精彩的節目——豫劇《花木蘭》。她說:“前方同誌拚了命,流了血,保衛了我們的幸福生活,而我們為抗美援朝捐獻一架飛機,這能算得了什麼呢?”新鳳霞

新鳳霞1927年1月26日出生,著名評劇演員,主演青衣、花旦。原名楊淑敏。小名楊小鳳,天津人。中共黨員。6歲學京劇,12歲學評劇,14歲任主演。1949年後曆任北京實驗評劇團團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評劇團副團長,中國評劇院演員。作家。全國第七屆政協委員。60年代中期開始發表作品。

童年時期隨“姐姐”楊金香學習京劇,十三歲拜王仙舫、鄧硯臣、張福堂等學習評劇,十五歲即開始擔任主演。這一時期新鳳霞主演了《烏龍院》、《女俠紅蝴蝶》、《可憐的秋香》、《雙婚配》、《三笑點秋香》等劇目,在天津、上海、濟南、秦皇島等地獲評劇觀眾的好評。

1949年北京解放後,新鳳霞來到北京組織了北京鳳鳴劇社擔任主演。1950年,在共產黨的戲改方針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實驗評劇團,新鳳霞任主演兼團長。1951年,新鳳霞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工團解放評劇團任主演兼副團長。1953年,新鳳霞調入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評劇團一隊任演員。1955 年,中國評劇院成立,新鳳霞在中國評劇院一團任演員、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名譽主任。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鳳霞懷著對黨深厚的感情和極大的政治熱情投入到黨的文藝隊伍中,走上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藝術道路。她親自執筆創作演出了以她個人經曆為題材的大型評劇現代戲《藝海深仇》,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巧兒》是新鳳霞青年時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的劇目。在這出戲中,新鳳霞成功地塑造了劉巧兒的藝術形象,並創造了有其自己特點的評劇疙瘩腔唱法。《劉巧兒》公演及拍成電影在全國放映後,在全國掀起了學唱劉巧兒的熱潮,人們通過《劉巧兒》了解了評劇,通過《劉巧兒》知道了新鳳霞,新鳳霞的名字從此走進了千家萬戶,新鳳霞演唱藝術從此確立並得到廣大評劇觀眾的喜愛。在《劉巧兒》的創作過程中,新鳳霞得到了許多文藝工作者的熱情幫助,新鳳霞和這些同誌愉快合作,首開了戲曲工作者與新文藝工作者聯手創作的先河,為戲曲藝術的革新與發展做出了示範。繼《劉巧兒》之後,新鳳霞在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創作的評劇《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會受盡摧殘迫害的勞動婦女祥林嫂的藝術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現了深層次的藝術魅力,進一步發展了新派演唱藝術。

新鳳霞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新派藝術在眾多的評劇流派中標新立異、獨樹一幟,成為了評劇革新的代表。這得益於她在戲曲藝術上的天分和穎悟以及深厚的藝術功底,更得益於她對新社會的熱愛而煥發出的藝術創作力。新鳳霞在藝術上從不保守,她敢於吸收、敢於創新,博采姊妹劇種表演之長,虛心學習各種唱法,積累了豐富的演唱經驗。在中國評劇院這一國家劇院良好的藝術環境中,新鳳霞的藝術創作力得到了空前的發揮,新派藝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推陳出新的傳統評劇《花為媒》是新派藝術的經典之作。新鳳霞以純熟的演唱技巧,細致入微的人物刻畫,塑造了青春美麗富有個性的少女——張五可的藝術形象,從而將新派藝術推向了高峰。這出劇目拍成電影在全國包括香港地區、東南亞各國放映後,新派藝術又一次風靡全國和東南亞地區。全國各地的評劇女演員紛紛向新鳳霞拜師學藝,評劇新派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揚與傳播。這一時期新鳳霞主演了《誌願軍的未婚妻》、《會計姑娘》、《春香傳》、《乾坤帶》、《金沙江畔》、《無雙傳》、《楊乃武與小白菜》、《鳳還巢》、《三看禦妹》、《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阮文追》、《調風月》、《六十年的變遷》等幾十出劇目。她所塑造的劉巧兒、祥林嫂、趙淑華、李秀英、春香、銀屏公主、珠瑪、無雙、小白菜、燕燕、劉金定、張五可、楊三娥、阮氏娟等一係列的藝術形象為評劇畫廊增添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篇章,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

她和音樂工作者一道在這些劇目中創造了眾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調。在《乾坤帶》中創作演唱了凡字調大慢板;在《無雙傳》中創作演唱了反調大慢板;在《春香傳》中創作演唱了三拍子調;在《金沙江畔》中創作演唱了格登調;在《三看禦妹》中創作演唱了降香調;在《調風月》中創作演唱了蜻蜓調;在《六十年的變遷》中創作演唱了送子調。這些新板式和新曲調極大地豐富了評劇的唱腔藝術,為評劇向大劇種的發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推動了整個評劇藝術的發展與進步。

新鳳霞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並被剝奪了做演員的權力,這對她的身心是巨大的摧殘。1975年,她因腦血栓發病導致偏癱而不得不告別為之奮鬥的評劇舞台。1979年,新鳳霞得到了徹底的平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春風又一次吹進了新鳳霞的心田,她以驚人的毅力,挺起她那受過傷害的身體,邁著蹣跚的步伐,又一次向新的藝術領域開拓進取。她講學授藝,著書立說,教學不止,筆耕不輟。新鳳霞拖著沉重的身體,坐在輪椅上給她的弟子、學生說戲,示範演唱,克服行動的不便多次到劇場觀看學生的演出,以鼓勵和提攜後人。在她無私的教誨下,穀文月、劉秀榮、王曼玲、趙三鳳、戴月琴、高闖等一大批弟子、學生成為光大新派藝術的優秀傳人,成為今天評劇事業的骨幹與中堅。新鳳霞桃李滿天下,是我國戲曲界擁有眾多子弟傳人的功績卓越的戲曲教育家。

新鳳霞用她那唯一行動自如的右手,以她那坎坷的一生及豐富的閱曆,克服常人不可想象的困難,辛勤耕耘,創作出版了《新鳳霞回憶文叢》四卷、《人緣》《評劇皇後與作家丈夫》《舞台上下》《少年時》《新鳳霞賣藝記》《我和皇帝溥儀》《發愁》《以苦為樂》《藝術生涯》《我當小演員的時候》《我與吳祖光》《絕唱》《恩犬》《新鳳霞的回憶》《新鳳霞說戲》約四百萬字的文學著作。由英國戴乃迭夫人翻譯的英文及烏爾都文的《新鳳霞》在世界發行。

新鳳霞是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的親傳弟子,因殘疾告別舞台後,新鳳霞仍滿懷著對生活的酷愛潑墨作畫。她的國畫作品同她的演唱藝術一樣樸實無華清新淡雅。1994年總政文化部專門為新鳳霞在軍博舉辦了個人畫展。

新鳳霞渴望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早在建國初期,新鳳霞就莊嚴地向黨提出了申請。但坎坷的經曆使她的願望一直未能如願。打倒“四人幫”後,新鳳霞再次向黨提出了申請。1982年新鳳霞被批準入黨,實現了她多年的夙願,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從此她以更高的姿態和對評劇藝術的高度責任感,投入到她後半生的藝術生涯中。

新鳳霞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評劇藝術的代表,她長年奔走呼籲,為振興戲曲,繁榮評劇不遺餘力。新鳳霞獲得了中國首屆金唱片獎。獲得了美國紐約美華藝術學會1997年頒發的華人藝術家終身成就獎。曾赴香港、新加坡等地講學,是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周信芳

周信芳(1895~1975)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名士楚,字信芳,藝名麒麟童。浙江慈城人,1895年1月14日生於江蘇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浦區)。父周慰堂、母許桂仙均為春仙班演員。1956年,率上海京劇院訪蘇演出團赴蘇聯莫斯科、列寧格勒等城市演出。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3月8日逝世。

成長曆程

周信芳六歲隨父旅居杭州,從陳長興練功學戲。七歲登台演《鐵蓮花》中的定生,藝名“七齡童”,1906年後,隨王鴻壽赴漢口演出。1907年在上海,改用“麒麟童”,此後一直沿用此名。1908年到北京入喜連成社,與梅蘭芳、林樹森、高百歲同台。1912年返滬,在新舞台等劇場與譚鑫培、李吉瑞、金秀山、馮子和等人同台,頗受熏陶,演技漸趨成熟。1915年至1926年間,先後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了連台本戲《漢劉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間兩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將《蕭何月下追韓信》《鴻門宴》《鹿台恨》《反五關》等戲介紹給北方觀眾,人稱“麒派”。

舞台形象

周信芳在幾十年的舞台生活中,運用精湛的表演技巧,塑造了宋士傑、徐策、蕭何、宋江、鄒應龍、張廣才、張元秀等眾多的生氣勃勃、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為京劇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麒派”不僅是京劇老生的重要流派,而且對其他行當、其他戲曲劇種的表演藝術,也有較大影響。